李建成
喚醒成長
李建成

李建成,江蘇省洪澤中學常務副校長(主持工作),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他構建了“成長教育”的教育主張;在課程領域,形成了“讓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建構”的課程思想;在教學領域,創立了“自問自探”教學法;在學校管理領域,形成了“用文化發展人”的管理理論。曾主持省級以上課題7項,出版專著8部,主編教育教學用書16本,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00余篇,多次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學校管理事跡被《人民教育》等多家媒體報道。
20世紀80年代,我考取了師范學校。高中生讀中等師范學習很輕松,很多同學在這里生活悠閑。對于我來說,并非出于對教師職業的喜愛,只是父母那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盡力’!”讓我生發一種自覺成長的力量。
一年半的師范生活,我“盡力”讀書、習字、彈琴、繪畫……雖然藝術課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學習過,自己也沒有多少藝術細胞,但因“盡力”而為,學業成績優異,我成為全校唯一一名每學期都拿“三好學生”獎狀的學生,還光榮地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86年參加工作,適逢撥亂反正不久,全社會都在狠抓教學質量。當時上語文課,教學方法很簡單:老師照著“參考書”講詞句含義、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學生上課就是記筆記、回家背誦。家庭作業更簡單:抄寫生字詞、理解詞義或者找同反義詞、抄默寫課文等。教師教得很“盡力”,學生學得也很“盡力”,一篇課文教兩三節課,但是質量并不很高。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教師講的是知識,問的還是知識,對學生學習能力形成沒有任何影響。
看到這些,我便“盡力”探尋教學革新的路徑,一邊思考自己的教,一邊想著學生的學,特別喜歡回想自己學生時代的學習。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在“村小”和“聯中”讀書,教我的老師多數是小學或初中畢業,學歷最高的也就是“文革”時期的高中生,初二數學老師拿到教材連“對數”都不認識……老師不會教反而讓我這個學生頗有“用武之地”,課前我總喜歡把教材預習一遍,課上遇到老師“掛黑板”或其他同學回答不出來,我便能“露一手”;最好玩的是“農忙”季節,老師自己不能來上班,直接讓我給同學們講課。由于有更多機會展示,平時對待自學很重視,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全鎮名列前茅。
后來,我根據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提倡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學習。當時的自主學習只是讓學生課前自己學會讀熟課文和生字詞,試著分析課文。我在課上讓學生聽寫字詞、朗讀課文、分析課文中心和寫作特點。一篇課文一節課就學習結束,節省下來的時間全部留給學生讀課外書。一學期下來,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特別濃厚,考試平均成績比同軌班高出一二十分。
一兩年下來,身邊老師都覺得奇怪,這個小伙子平時很“偷懶”——從不占用其他課講語文,也沒有什么作業,備課就是一張紙,這叫什么教學法?我自己也進行了反思:雖然是讓學生學,但只是讓學生學考試內容,這也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追求。語文教學除學習知識以外還有哪些內容應該讓學生學習?如何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發展?帶著這些問題,苦思冥想,我又對原來關注知識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進行重構,創立“‘自問自探’教學法”——學生不帶著“具體要求”學,而是自己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
在實踐“自問自探”教學法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問自探”不只是教學方法,更應是人的學習方式。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提出猜想,自己設計解決問題路徑,自己實驗求證。教學既應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更應關注人的發展——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生命得到更好地成長。于是,我便從學科教學方法研究走向教育本質研究,根據教育的本質是基于人、又要依靠人、最終是為了人這一基本思想,提出自己的教育哲學主張“成長教育”——關注人的生命成長。
“眾里尋她千百度”,“成長教育”的提出花了我15年的時間;從2002年開始,我又用15年時間實踐這一教育思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成長需要,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這種需要是不可“阻擋”的。教育的意義就是滿足人的成長需要,讓人的生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我在踐行“成長教育”時,從人的生命成長需要出發,建構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實踐初期,更多以“兒童為中心”,完全按兒童的興趣選擇教育內容,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雖然理論上前瞻,但是在實踐中很難操作——教學沒有載體,課堂沒有中心。
后來,我努力在“知識結構”和“兒童中心”兩個維度尋找契合點——提出“滿足成長需要:兒童主動參與課程建構的實踐”,從 “滿足成長需要”和 “兒童主動參與”兩個維度探究課程建構——學校課程應以滿足兒童成長需要為邏輯起點,讓兒童參與選擇自己的課程。這種架構是對新課程改革思想的一種豐富。
上述理念實施之前,我發現當下的學校課程建構和教學是分離的:專家編制教材、教師負責實施,學生只是享用者,在課程建構上學生仍然是旁觀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對“教學”概念進行重新界定:“教學即讓兒童參與課程建構”,追求的境界是:讓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圍繞生命成長需要和課程學習需要,運用個體知識經驗積極、有效地參與策劃和實施課程建構,在課程建構中參與教學,在參與教學中建構課程,將課程建構與教學融為一體,實現兒童與教學一起成長。這一課程思想的提出與實施,不啻為學校課改的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回顧自己的教育生涯,只是在“盡力”從事自己的志業,在“盡力”尋找教育的真諦。因為“盡力”,喚醒了自己的成長;也因為“盡力”,喚醒了“成長教育”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