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亞
學科共同體合力助推教師專業成長
——以江蘇省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語文教師校本培訓為例
蔡麗亞
校本培訓要確保定期的安排和持續推進,確保內容的有序落實,才能促進研修質量逐步攀升。江蘇省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注重文化引領,實施專題研修,經過謀定而后動的研修,無論是研修過程中的經驗與知識的積累,還是研修后個人內化和影響,都使得該校教師從“一個人走快”變為“一群人走遠”,教師結伴同行,共生共進,找到成長的方向和方式。
專題研討;培訓;智慧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發展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學校發展、學生發展都有賴于教師的發展。學校、教師、學生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如何有效促進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如年輕教師如何快速適應教學崗位,骨干教師如何突破瓶頸實現專業成長,中老年教師如何消除職業倦怠感?這些教師發展的問題都是學校管理過程中不可回避的。
我校(江蘇省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中學部語文教研組有23位語文教師,曾以“活力語文”為特色獲評江蘇省江陰市AA級特色學校。教研組擁有6位江陰市市級以上名優骨干教師,有2位教師在國家級學科比賽中獲一等獎,1位教師獲江蘇省學科比賽一等獎,共有10人次在市級以上學科比賽中獲獎。組內教師富有活力,積極奮進,有一定教科研氛圍。
基于教師發展的課題思考,我校將中學部語文學科教研組作為重點發展對象,成立“語文學科共同體”,發揮優勢互補作用,設計系列化的學科教師發展校本培訓工作,激發學科組教師借助團體合力,實現個人成長和智慧共生。
學校的頂層設計是一項復雜高深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管理者高屋建瓴地思考、規劃、謀動,要有高位的思想來引領教師的成長方向,要有明確的規劃目標引導教師的成長目標,根據學校實情和教師特質,量身打造適切可行的發展設計。
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的新學校,我校以“讓校園成為每一位師生智慧生成和綻放的幸福樂園”為宗旨,確立了“智慧”和“幸福”的文化走向。學校“尚德崇文”的校訓既體現了本地延陵古邑的文化風俗,又體現出師生為本、德文并重的教育思想,校園良好的文化基礎為語文學科組建設營造了良好氛圍。
在學校文化的基礎上,中學部各年級語文備課組確定了辦公室文化標語,作為各組語文教師的教育思想。初一年級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為標語,強調不要功利主義,要靜心讀書,志存高遠;初二年級以“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后喻諸德也”為標語,強調文化育人和品德培養的雙舉措并行;初三年級以“勵學之用,厚德樹人”為標語,強調學習與做人的智慧,這些文化標語都與學校“尚德崇文”的內涵文化緊密契合。我校語文教師在學校頂層規劃的文化引領下,以“為了每一位學生智慧的生長”為學科課程理念,以追尋“智慧”開啟教學之旅、專業之旅和成長之旅。
優秀的制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推動教師智慧成長的強力保障。如從學科建設出發,學校在《績效考核制度》中設置“優秀教研組”的考核方案,從教學、教研成果方面對學科教師的教學成果采取累計式量化考核,嚴格評審的榮譽獎勵和物質激勵,有效增強學科教師的凝聚力和成長意識。
學校《校本培訓制度》的實施,從校本活動的形式、質量、反饋等方面進行了剛性的規定,保障學科培訓活動的時間、地點和效果,規范活動經費、獎勵經費等支出,為教師成長發展創造了有力的外部條件。
語文組自身逐步完善了《語文學科校本教研制度》,從常規的備課組活動、教研組活動以及特色教學活動等角度全面規劃了學科活動,教師的專業能力在活動的浸潤中成長發展。剛性的制度是基礎,人文的管理是助推力,當學校的管理制度落到實處,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會在剛性的規定中慢慢進化為自覺的成長。
學科教研活動是促進學科組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教研活動將教師凝聚成共同奮斗的團隊,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智慧碰撞。為了促進學科活動的質量,我們語文學科教研組以專題活動為抓手,使教學研究的活動內容更豐富、思考更深入、實踐更扎實,成為浸潤式的校本學科培訓活動。
(一)以“學科能力”為基礎,更新教育理念
“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是語文組基于學校和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郭元祥合作開展的“能力生根計劃”背景下的學科主題研究。語文組的骨干教師積極參與學校“教師成長工作坊”,通過聽講座、研究課標等學習,探尋語文學科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思路,定期向組內教師輻射學習和研究成果,并在課堂實踐研修方面進行探索。通過研究,語文組將學生語文學科能力的培養明確為“表達能力、傾聽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反思能力”六種能力,圍繞“活動體驗策略、問題導向策略、單元整體策略、理解性教學策略”四個策略進行課堂實踐,倡導“一課一能力”“一課一策略”。
正確的理念引領著課堂實踐活動。近年來,學校語文教師分別和廣東、武漢等地同行進行交流切磋。如探討《背影》一課的同題異構,旨在以理解性策略培養學生解讀復雜背景的散文的能力;如探討說明文《松鼠》的教學,旨在以活動體驗策略培養學生理解說明文的能力……每一次課堂實踐,組內教師積極參與磨課,共同出謀劃策,團隊智慧讓全組教師的教育理念在碰撞中激發、思考、轉變,從關注“教”走向關注“學”,從“知識傳授”走向“能力培養”,語文課堂教學實現新的轉型。
(二)以“名師培訓”為引領,優化教學策略
教育思想的轉變讓教師站在教育的前沿,形成了正確的教育教學觀。但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策略因為教師經驗不足、視線狹窄等因素仍稍顯薄弱。于是,學校開展了“名師進校園”活動,邀請市內語文學科專家來校為教師把脈診斷、指點迷津。
“名師進校園”活動模式為 “1+X+X1、X2、X3”。“1”為每學期確定1位重點培養教師,如教研組長;“X”為其他需要指導的中青年教師,人員可以變化;“X1”“X2”“X3” 為學校名優骨干教師,適時機動安排指導。活動每月舉行1次,以聽課、評課、研討為基本形式,有名師示范課和教師研究課。如語文組教師進行《百合花》小說教學研討,研究“從閑筆巧妙切入課堂”的藝術,進行《濟南的冬天》散文教學研討,以“小”字為原點進行課堂活動層次設計。以文體分類,語文組還先后進行了議論文、詩歌賞析的教學策略研究。在名師示范和教師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逐步把握各類常見文體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學智慧在實踐中被不斷激發。
(三)以“課題建設”為抓手,強化理論研究
科研課題是從教學實踐出發,回歸教育理論研究,又以教育理論研究為方向,指導教學實踐行為的研究之路。科研課題 “草根化”“問題化”“課堂化”的探索,讓教師找到了研究的方向,逐步走向理想的科研之境。
2010年至今,中學部語文組教師總共提交了18項市級個人課題,如有關課堂提問優化策略、文本解讀策略、課堂活動設計、學生興趣激發、朗讀教學、創新性思維培養、生活化作文、微寫作等方面的研究。課題內容豐富,涉及面較廣,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過程扎實,研究成果豐碩。
在課題研究實踐中,我們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以“老”帶“新”,一對一互助,新研究課題的由有經驗的教師帶領,讓個人課題研究成為語文教學工作的常態,讓教學工作走向理論化研究,讓語文教師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
(四)以“活動比賽”為實踐,提升基本素養
活動比賽能凝聚人心,激發智慧,重在過程經歷和成長體驗,而不是追名逐利。我們和名校語文組結對,兩校語文組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在感受名校語文底蘊的研修中,我們團隊的凝聚力得到增強,思維得到活躍,智慧得到激發。如參加江陰市教學基本功比賽,組里有9名年輕教師報名。參賽之前,組內教師集體磨課,討論如何寫文本解讀、如何寫下水作文,將以往的經驗交流共享,彼此取長補短,在這次比賽中有7位教師獲獎,其中2位教師獲特等獎,1位教師獲一等獎。教師每一次參與活動能使團隊擰成一股繩,濃厚的學術研討氛圍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每位教師在活動中、比賽中不斷尋找和發現適合自己發展的語文生長點,每個人的成長又助推著團隊的前進。
G451.2
B
1005-6009(2017)38-0050-02
蔡麗亞,江蘇省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江蘇江陰,214443)黨政辦主任,一級教師,無錫市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