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才俊/江蘇省泰州市政府辦公室 周亞平 繆杰明/泰州市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培育家庭農場 推進規模經營
戚才俊/江蘇省泰州市政府辦公室 周亞平 繆杰明/泰州市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2013年,泰州市姜堰區被列為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全區大膽創新,先行先試,著力培育家庭農場和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兩大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農業經營之路,有效破解了“誰來種地” “怎么種地”的現實難題。2014年、2015年,在農業部舉辦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績效評價中,姜堰在示范區試點中分列第一名、第二名。
1.以家庭農場為主體,實現農業經營規模化。堅持把家庭農場作為推進規模經營的核心載體,截止2016年底,組建家庭農場1039個,規模經營面積58.9萬畝,占比達78.2%。堅持主體準入,資格審查。家庭農場主必須是本地人,且要有多年種養經驗、有一定經濟能力、有較好群眾口碑,并經村民代表會議審查后,方可進入招投標程序,從源頭防范經營風險。堅持規模適度、價格適中。合理確定土地流轉價格,根據上一年度本地加工企業11月1日、15日、30日大米收購價格的平均價格確定,推行實物計價結算方式,2016年該鎮每畝土地流轉價格為713斤水稻,承包金一年一繳。承包規模一般控制在100~300畝。
2.以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為載體,實現為農服務規?;?。2015年11月成立第一家家庭農場服務聯盟,主要目的是在家庭農場中發揮服務、協調、自律、中介和監督的作用,溝通家庭農場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家庭農場之間的聯系,提供土地經營、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訂單農業簽訂、糧食烘干,以及農機、植保、融資、投保等服務。為有效解決家庭農場農機具存放難、糧食烘干難、貯存難等問題,家庭農場服務聯盟以5000畝左右的稻麥田為服務單元,建設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每個綜合體面積在5畝左右,主體建筑包括烘干中心、農機具庫(維修間)、農資倉庫、育秧中心、辦公用房等設施,其中烘干中心建筑面積400平方米、農機具庫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綜合體的主體建筑和基礎設施由村集體負責投入,糧食烘干和育秧設施可由社會自由人投資,對服務主體實施有償服務。
1.注重頂層設計。先后制定出臺《關于鼓勵發展示范性家庭農場的實施意見》《加快培育和發展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的實施意見》《推進農業改革創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意見》等多個政策性文件,把推進規模經營與統籌城鄉融合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建設、富民強村及農民就業醫保相結合,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從用地保障、金融支持、項目扶持等多個方面鼓勵規模經營。同時,加大為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防范規模經營風險。其中“主體有資質、經營有規模、作業有裝備、生產有標準、產出有效益、風險有保障、管理有規范、社會有信譽”的“八有”家庭農場創建標準和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實施意見,分獲2013年、2014年江蘇省政策成果創新獎。
2.注重利益兼顧。組建服務聯盟,需要村集體參與建設管理,必須要兼顧好村集體、農戶、家庭農場三方利益。對土地轉出方——農戶,除享受國家種糧補貼、土地租金收益外,還可加入村勞務合作社,優先就業,獲得穩定收入。對土地流入方——家庭農場,給予第1年每畝100元的財政獎補,稻麥保險由財政資金全額買單,購置大型農機具、糧食烘干機財政均給予補助,同時支農項目優先向家庭農場傾斜。對土地所有權人——村集體,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為農服務綜合體,村集體從中獲得服務性收入,允許純收入的20%用于考核獎勵村干部。
3.注重規范有序。推進規模經營,防范經營風險是關鍵。土地流轉方面,堅持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為先,夯實規模經營基礎。建立區鎮村三級農村交易平臺,強化信息發布,規范合同簽訂,杜絕矛盾隱患。組建家庭農場方面,堅持集中連片流轉、集體統一發包為主,從嚴把好規模經營的主體準入關、經營面積關和流轉價格關。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建設方面,堅持以為農服務、村集體領辦為本,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全區規劃建設101家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目前已建成38家,在建47家,預計2018年全面建成。截止目前,全區沒有發生一例農田撂荒現象,沒有發生一件糧食安全生產事故,沒有發生一起農地矛盾上訪事件。
4.注重監督服務。推進規模經營,一手抓監督,確保家庭農場生產不偏向走形;一手抓服務,組建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推出一系列服務舉措,做家庭農場的堅強后盾。實施登記動態管理。對家庭農場建立備案登記名錄,符合政策扶持條件的,在項目扶持、擔保貸款上優先扶持。以村為單位,每年組織老黨員、老干部、村民代表對家庭農場進行評議,對不按時交納租金、畝均產量不達標、亂拋亂燒秸稈等違規違約的,提前終止合同。對村級為農服務綜合體,強化監管,對用途挪作他用、亂收費的,堅決打擊取締。創新金融支農機制。先后成立8家“金陽光”富民擔保公司、14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1家農投公司,陸續推出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富農貸等7個金融新產品,2016年為83個家庭農場發放貸款1270萬元。稻麥主要農作物品種保險實現全覆蓋,新增肉鴿、河蟹等政策性保險險種22個。
1.促進了生產能力提高。發展家庭農場、實現規模經營,帶動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全區100%的家庭農場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良種實現全覆蓋率。2016年全區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70多項,建成部省級稻麥高產增效示范片12個。帶動了農業機械的普及推廣,隨著規?;椒サ募涌?,全區大中型拖拉機從2013年的200多臺增加到1025臺,高速插秧機由50多臺增加到626臺,農業生產的主要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機化綜合水平達85%以上。帶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從2013年起每年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3萬畝以上。2017年又上爭到國家發改委高標準農田項目,總投入4億元,預計到2018年7月份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10萬畝以上,全區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達到69.2%。
2.促進了農業產業提質。發展家庭農場,實現規模經營,有效控減了農業面源污染,通過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統一購買種子、農藥、化肥,提供專業植保、農機服務,有效降低了農資、管理成本,不僅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也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2016年,全區稻麥油三種大宗農作物總節肥(折純)2193噸,節本4207萬元。秸桿實現全量切碎還田,既防止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又改善了土壤肥力。有效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把土地交到會經營、懂市場的人手中,催生了一批“稻麥+西瓜(草霉)” “稻麥+水產養殖”等高效種養模式,擴大了稻田養魚、稻田養鴨,以及蚊帳大米等生態循環種植面積,不僅提升了農產品品質,也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近三年來,全區累計認證有機、綠色、無公害“三品”211個。姜堰區還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首批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
3.促進了村集體和農民收入提升。發展家庭農場,實現規模經營,增加了農民收入,流轉土地的農民,可獲得相對穩定的租金收入,同時又可將剩余勞動力轉移至二三產業,年紀稍長的還可返聘至家庭農場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農場主則依托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實行訂單生產,實行包種苗、包指導、包收購“三包”服務。2015年,全區訂單糧食面積達到12萬畝,最高訂單收購價格每公斤高國家托市收購價0.12元,畝均增收100元以上。截止2016年底,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019元,高于全省3762元、全國8597元。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一方面,農戶土地統一流轉到村集體后,通過土地整理,村集體會增加原先田埂、渠道、溝塘等公共用地面積受益。另一方面,村集體領辦為農服務綜合體,為家庭農場和周邊農戶提供農機具存放、糧食烘干代儲等為農服務增加收入。此外,土地實現規模經營后,每村可節約秸稈“雙禁”、打水費用近10萬元。2016年,全區75%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30萬元,最高的達到350萬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