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雁雄(廣東省委宣傳部長)
用習近平文藝思想指導廣東文藝創新發展
◆鄭雁雄(廣東省委宣傳部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在十八大以來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大量涉及文藝工作,其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十次文代會、九次作代會上的講話是代表性文獻。至今,已經形成一種立意高遠、論述系統、內容豐富、可操可行的文藝思想,學習、研究、宣傳、貫徹這一文藝思想,是當前文藝工作的一件大事。
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方向和科學方法,處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有著博大精深的哲學高度和唯物史觀的理論品格。一是重視文藝的治國理念,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立場,強調“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三是“雙百”“雙用”的方針原則,強調“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四是文化自信的中國情懷,強調“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五是追求精品的工作導向,強調“努力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努力筑就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六是創新創造的發展道路,強調“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實現文藝工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七是文以載道的道義擔當,強調“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八是德藝雙馨的人才標準,強調“偉大的文藝展現偉大的靈魂,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努力追求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藝雙馨”。九是黨的領導的政治保障,強調“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有什么樣的文藝使命、文藝思想,就有什么樣的文藝成果。東方“軸心時代”的老、莊、孔、孟、墨、荀、孫等先秦諸子文藝思想,共同推動了我國哲學和文學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歐洲文藝復興的文藝思想,是歐洲現代文明的前夜;我們黨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的革命文藝思想,推動了新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新的發展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必將成為我們走向復興的精神動力和文藝創作生產的不竭源泉。深刻把握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重要地位和指導意義,要從歷史的縱深來把握,從文藝工作指導思想的高度來認識。
第一,習近平文藝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是作為黨的領袖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下闡發文藝發展問題的第一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道路、方向、原則、方法等基本遵循作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理據最有力,論述最深刻,涉獵最廣泛,指向最清晰。因而,習近平文藝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集中代表,是秉承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發展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最新成果,是新時期做好文藝工作的根本遵循。
第二,習近平文藝思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藝旗幟和文化號角。當前,我們正處在文藝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沖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滿足文化小康的需要?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在文化話語權上占領制高點?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如何迎接這個時代、擁抱這個時代?大局當前,文藝工作面臨全新的挑戰和使命。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引領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文化精神、文藝思想。習近平文藝思想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具有根植性的文化自信,中國精神豪邁,傳統情懷濃郁,文藝情結深沉,具有文藝旗幟、文化號角的鮮明屬性,是指引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力量。
第三,習近平文藝思想是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科學方法。習近平文藝思想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和全國人民的期待,既仰望蒼穹、俯瞰全球,也立足時局、把握當下;既傳承過去、延續文脈,也把握規律、面向未來;既勇于擔當、鐵肩道義,也言傳身教、妙手文章;既針砭時弊、問題導向,也推心置腹、殷殷教誨,充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方法論,具有很強的辨識性、拿捏度,既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堅守藝術理想的壓艙石,也是繁榮藝術創作生產的科學方法。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文化創新發展的前沿。貫徹落實習近平文藝思想,廣東必須走在前面,也能夠走在前面。
第一,堅持思想引領。當好用習近平文藝思想引領文藝創新發展的排頭兵,把學習、宣傳、研究、貫徹習近平文藝思想作為廣東文藝發展的首要任務,堅定正確方向,堅守藝術理想,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變成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動自覺,精準掌握在心頭,精心研發在案頭,精細落實在手頭。同時,要注重用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來貫徹,要把習近平文藝思想作為一種戰略思想,而不是作為一種實戰技法;它是一種方向、底線,而不是清規戒律;它是一種統領全局的領袖意圖、思想引領,而不是照搬照套的條條框框。不能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把戰略思想教條化,那樣反而矮化了思想的地位,扭曲了思想的力量。
第二,堅持文化自信。廣東文藝歷來是有自信的,特別是近百年來的文藝成果就更是我們的自信之源,嶺南畫派的“兩高一陳”,是中國畫創新創造的探路者;何柳堂、呂文成、馬思聰、冼星海等,是我國音樂領域的大家;歐陽山、秦牧、陳殘云等,是我國文學殿堂的巨匠;沙飛、石少華的新聞攝影,開啟了中國攝影時代;鄭正秋、蔡楚生開創了我國電影紀元;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潮劇、漢劇等,是中國戲劇之花在廣東的美麗綻放。以廣東實例看中國,我們倍感中華文化底蘊之偉大,也倍感傳承廣大中華文化精髓的使命重大。廣東完全可以在盤點經典中增強文化自信,在對話經典中激發創作熱情,在致敬經典中再創時代經典。
第三,堅持人民立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是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核心要求,也是廣東文藝發展的歷史經驗。當前,廣東要更加堅定地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文藝審美的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要長存敬畏之心,保持著對真善美的虔誠,對普羅大眾的敬仰,對藝術規律的尊重,對文藝創作生產的發愿之心、執著之情、力行之功。要善于面對現實、立足當下,長于表現現實題材,謳歌我們所處的時代和人民。廣東是現實題材的富礦,風云變幻的近現代史、民主革命史、新民主革命史、改革開放史,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庫。今年恰逢黨的十九大,也是建軍90周年;明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在中華民族喜事連連、中國發展的重要節點上,廣東文藝界應該也必須大有作為。
第四,堅持創新創造。電視機不必天天換,電視節目必須日日新,創新是文藝的秉性之所在。廣東的文藝創新既要立足供給側在內容上創新,也要立足需求側在傳播上創新。要彰顯內容的正能量,就必須在傳播上更接地氣。要大力推進文藝創作生產各方面的創新,消除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隔閡,打通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障礙,促進不同形式、不同手法、不同界別的跨界融合發展。要積極適應文藝形態和傳播途徑的新變化,抓住新陣地、新領域、新受眾,打造文藝評論、文藝審美、文藝傳播、文藝消費、文藝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升級版,推進網絡文藝健康發展。要牢記“高手在民間”,善于發現、培養、組織民間力量成為創新生力軍,實現創新主體的全動員、全覆蓋。
第五,堅持開放發展。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文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需要讓多元多樣的文藝形態、南腔北調的文藝英才在開放兼容的環境中進行交流、碰撞、融合、出新,近百年來經典迭出的“廣東現象”的根源也在于此。廣東既是近代以來我國開放的前沿和外貿的母港,也是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偉業的先行地、領跑者,更是我國地域文化上最具開放兼容精神的地方,要十分珍惜這種文化基因,發揮好、利用好、培養好這種優勢,大力營造好鼓勵開放、鼓勵創新、崇尚藝術的文化氛圍,組織一系列走出去、請進來的文藝交流活動,建設有利于藝術家放飛靈感、推陳出新的文藝洼地,以生活在廣東、創作在廣東、采風在廣東、合作在廣東、出名在廣東等多種形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六,堅持統籌引導。加強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在黨政主導、政策引導、社會參與的機制上,體現黨政作為,尊重文藝規律,統籌文藝發展。要成立黨政部門主導的領導協調小組和以藝術家組成的藝術指導委員會,以權威力量專事指導藝術活動;要建立反映中華風骨、嶺南特色的文藝創作題材庫和融通文藝市場的劇本超市,引領社會文藝創作生產;要統籌藝術媒體資源,做強做優文藝傳播、文藝評論的南方聲音;建立健全覆蓋體制外藝術工作者的“社會橋”,實現文藝創作生產傳播上的一視同仁;要繼續組織“向經典致敬”百年廣東文藝經典回顧系列活動,以盤點經典推動再創經典;要用研討會、紀錄片、作品集、傳記“1+3”標配對嶺南文藝大師名家進行推介、保護;要推廣星河展、研修院、青苗計劃等做法,在各藝術門類開辟青年英才繼續教育平臺;要依托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雙贏共享社會機制,建設一批專業博覽園、博物館、藝術館、展演館、美術館、交易會等館會群,助推廣東文藝繁榮,筑就文藝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