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生平,李 瑛,李昆岡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城市道路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要點
程生平,李 瑛,李昆岡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根據城市道路工程初步設計的基本要求,結合現行技術規范,從文件總體編制要求出發,到工程設計、實施方案、具體技術指標等,從各方面論述了文件編制的技術要點,力求針對性強、操作方便,為城市道路設計及管理人員提供參考。
城市道路;初步設計文件編制;技術要點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分為前期咨詢和工程設計兩部分,一般指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對于技術簡單、方案明確的小型建設項目,經主管部門批準,工程設計可按一階段直接進行施工圖設計。
初步設計在工程設計周期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前期可行性研究的深化,也是后續施工圖設計的統籌。本文根據《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3年版)》,結合現行技術規范,對城市道路工程初步設計文件編制的內容和深度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整理,將條款應用與規范緊密結合,形成技術要點,方便設計人員使用的同時,加強質量過程管理。也希望本要點能在使用中,對糾正和預防設計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初步設計根據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文件進行編制,以可研階段已確定的總體方案為基礎進一步進行節點方案細化、優化、比選并提出推薦方案;明確工程規模、設計原則、技術標準;深化設計方案,確定拆遷、征地范圍和數量;提出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注意事項及建議,其深度能控制工程投資、滿足編制施工圖設計及施工準備的要求。
初步設計工作的成果是初步設計文件,文件可按設計說明書、設計圖紙、工程概算書三部分編制,設計說明書也可與工程概算書合并。
(1)《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其批復文件;
(2)經政府相關部門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分區規劃》、《市政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資料;
(3)擬建道路初步地質勘察報告,沿線河道水文資料;
(4)擬建道路沿線現狀及相交道路、橋涵、地下管線、地上桿線等資料;
(5)擬建道路平面控制測量、高程控制測量資料,沿線比例尺不小于1∶1000數字化地形圖;
(6)其他相關文件。
初步設計文件編制應符合現行工程建設標準、規范中的強制性條文要求,以及《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2016年版)(CJJ 37-2012)(以下簡稱《工程》)、《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 193-2012)(以下簡稱《路線》)、《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CJJ 194-2013)(以下簡稱《路基》)、《城鎮道路路面設計規范》(CJJ 169-2012)(以下簡稱《路面》)、《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 152-2010)(以下簡稱《交叉口》)、《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以下簡稱《抗震》)、《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2012)(以下簡稱《無障礙》)、《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GB/T 50805-2012)(以下簡稱《防洪》)等的要求。
技術要點包括文件總體要求、道路專業、市政管線、公眾利益、環保等18項。
(1)初步設計文件是否完整,設計是否達到《市政公用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3年版)要求。
(2)初步設計文件具有上階段設計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和意見,對特殊復雜的可研和規劃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評價。
(3)方案如有重大變化調整,是否具有相關的論證或批準文件。
(4)闡明與建設項目相關的規劃背景、設計道路在規劃道路網中的功能定位。
(5)總體設計原則符合要求。
(6)總體方案布置合理,需要進行深化論證的給出方案比選。
(7)分期實施工程有遠近期結合方案,近期實施方案合理、可行。
(8)明確需進一步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對下階段工作的建議。
(1)根據可研階段交通量預測結果進行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分析。
(2)道路等級、設計速度應與可研保持一致,并滿足《工程》3.1、3.2要求。
(3)道路建筑限界、最小凈高應滿足《工程》3.4.2、3.4.3的要求。
(4)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路面結構設計使用荷載標準符合《工程》3.5.2、3.6.1的要求。
(5)道路抗震標準滿足《工程》3.7.1的要求。
(6)防洪/潮、排澇標準選擇滿足《防洪》2.1.1、2.1.2要求。
(1)機動車道寬度、非機動車道寬度符合《工程》5.3.2、5.3.3的規定。
(2)路側帶、分車帶的設計符合《工程》5.3.4、5.3.5規定。
(3)路肩設置符合《工程》5.3.7,《路線》5.3.8的要求。
(4)道路橫坡符合《工程》5.4.1的要求。
(1)直線的設置符合《路線》6.2.1的要求。
(2)平曲線與圓曲線、緩和曲線的設置符合《工程》6.2.2、6.2.3、6.2.4 的要求。
(3)圓曲線超高的設置符合《工程》6.2.5、《路線》6.4.3的要求。
(4)圓曲線加寬的設置符合《工程》6.2.6、《路線》6.5.1的要求。
(5)各級道路的視距設置符合《工程》6.2.7、《路線》6.6.6的要求。
縱斷面設計應在全面掌握勘察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城市豎向規劃,綜合考慮沿線地形、地下管線、地質、水文、氣候和排水,合理處理道路、管線、地下水位等的高程關系,保證道路路基的穩定性與強度。
(1)機動車道最大縱坡、道路最小縱坡符合《工程》6.3.1、6.3.2的要求。
(2)縱坡的坡長、非機動車道縱坡、豎曲線符合《工程》6.3.3、6.3.4、6.3.5、6.3.6的要求。
(3)合成坡度符合《工程》6.3.7、《路線》7.4.2的要求。
當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 km/h時,必須注重平、縱的合理組合;當設計速度小于或等于40 km/h時,首先應保證行駛安全,在此前提下,正確運用線形要素的規定值,在條件允許時力求做到各種線形要素的合理組合,并盡量避免和減輕不利組合。
(1)線形組合設計滿足《工程》6.4.2、《路線》8.2.1的要求。
(2)橋梁及其引道的平、縱、橫技術指標與路線總體布設相協調,且滿足《工程》13.2.5、《路線》8.3.1的要求。
(3)隧道及其洞口兩端的道路平、縱、橫技術指標符合《工程》13.3.5、《路線》8.2.2的要求。
3.7.1 平面交叉口
(1)平面交叉口設計符合《工程》7.2.3的規定。
(2)交叉口內的設計速度符合《交叉口》3.3.3規定。
(3)進口車道的寬度符合《交叉口》4.2.9的規定。
(4)進口道展寬段長度與漸變段長度符合《交叉口》4.2.13的規定。
(5)公交停靠站的布設符合《交叉口》4.4.7的規定。
(6)人行橫道的設置符合《交叉口》4.5.4的規定。
(7)環形交叉路口中心島的設置以及環道的車道數、寬度、斷面設置符合《交叉口》4.6.2、4.6.3的規定。
(8)高架橋下的平面交叉,由于受高架橋墩、柱的影響,通視條件較差,通過交通組織和交通標志、標線布設,確保視距和交通安全,且應滿足《交叉口》4.8.1的規定。
3.7.2 立體交叉口
(1)立交出入口間距能保證主路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擾,并為分合流交通加減速及轉換車道提供安全可靠的條件。立交出入口間距不足時,設置集散車道且滿足《工程》7.3.7的要求。
(2)立交匝道橫斷面、平面線形、縱斷面設計符合《交叉口》5.3.1、5.3.2、5.3.3的規定。
(3)立交匝道橫坡與超高符合《交叉口》5.3.4的規定。
(4)變速車道、集散車道的設置符合《交叉口》5.5.3、5.5.4的規定。
(5)立交匝道端部出入口設計符合《交叉口》5.3.5的規定。
(6)立交區域的公共汽車交通系統、非機動車及人行系統設計符合《路線》9.3.12、9.3.13的規定。
3.7.3 道路與軌道交通線路交叉
(1)各級道路與軌道交通線路交叉時,必須設置立體交叉。
(2)無人值守或未設置自動信號的平交道口視距三角形滿足《工程》8.3.4的要求。
(1)行人及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應安全、連續、舒適,不宜中斷或縮減人行道及非機動車道有效通行寬度。
(2)人行橫道、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的設置符合《工程》9.2.4、9.2.5的規定。
(3)步行街的設計符合《工程》9.2.6的規定。(4)非機動車道設計符合《工程》9.3.1的規定。
(1)公交專用車道的設計符合《工程》10.2.2、10.2.3的要求。
(2)公交車站、出租車停靠站的設計符合《工程》10.3.1、10.3.2、10.3.3 的要求。
(1)回彈模量及濕度狀況符合《工程》12.2.2要求。
(2)路基設計高度符合《工程》12.2.3要求。
(3)填方路基填料強度、基地基表層處理滿足《路基》4.3.4、4.3.8的要求。
(4)壓實度滿足《工程》12.2.4的要求。
(5)路基地表排水設計滿足《路基》5.2.7的要求。
(6)填方路基、挖方路基邊坡穩定安全系數滿足《路基》6.2.3、6.2.6要求。
(7)路基工后變形滿足《路基》6.2.8要求。
(8)支擋結構設計時構件承載能力、作用于支擋結構上的荷載計算及基礎穩定性計算與設計滿足《路基》6.4.5、6.4.6、6.4.7的要求。
(9)在既有城市道路下進行暗挖施工時,道路頂面位移及路表變形滿足《路基》6.5.3要求。
(10)軟土地區路基的穩定驗算、沉降計算符合《路基》7.2.3、7.2.4的規定。
(1)路面設計基準期、交通等級等設計要素滿足《路面》3.2的要求。
(2)路基設計回彈模量滿足《路面》4.1.2要求。
(3)墊層厚度滿足《路面》4.2.3的要求。
(4)基層類型及最小厚度滿足《路面》4.3.2的要求。
(5)面層各結構層的瀝青混合料類型、各類瀝青面層的厚度滿足《路面》5.2.1、5.3.3要求。
(6)瀝青路面結構設計滿足《工程》12.3.3、《路面》5.4.1、5.4.2要求。
(7)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設計滿足《工程》12.3.4、《路面》6.2.2、6.2.5要求。
(8)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總厚度滿足《路面》6.2.6對最小防凍厚度的要求。
(9)非機動車道、人行道、步行街采用水泥混凝土鋪裝時滿足《路面》6.3.10要求。
(1)交通安全和管理設施等級選擇符合《工程》14.1.4的要求。
(2)交通安全設施設計符合《工程》14.2的要求。
(1)管線工程的設計符合《工程》15.2.2的要求。
(2)道路排水設計符合《工程》15.3.1的要求。
(3)道路照明設計符合《工程》15.4.1、15.4.2要求。
(1)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符合《工程》16.2.2、16.3.2要求。
(2)橋梁、隧道景觀設計符合《工程》16.3.3、16.3.4要求。
(1)道路工程應按國家規定工程所在地區的抗震標準進行設防。路基、擋土墻抗震設計應滿足《抗震》8.2.1~8.2.6、7.2.1~7.2.7的要求。
(2)無障礙設施范圍、設計應滿足《無障礙》4.1.1~4.1.3、4.4.5 的要求。
(3)道路應避開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災害易發區;當不能避開時,必須提出工程和管理措施,保證道路的安全運營。
(1)環境敏感點的處理措施適當。
(2)重要路段或住宅區道路進行防噪聲、降噪聲設計。
合理安排建設計劃工期,制定施工期交通組織方案。
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具有技術先進性、已建項目的可靠性、擬建項目的適用性、針對問題的合理性、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性。
本文結合現行技術規范,從各方面論述了文件編制的技術要點,針對性強,操作方便。規范所對應的技術指標是保證設計質量的基本要求,是設計人員的“底線”,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盡量避免采用極限指標。如果在設計過程中對技術指標有所突破,應有充分的依據,即設計單位可以根據工程設計的實際需要,在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來解決問題,但應進行相關專題設計及專家論證。
U412.31
B
1009-7716(2017)12-0037-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7.12.011
2017-07-24
程生平(1976-),男,甘肅武威人,高級工程師,從事道橋設計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