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云涌的新經濟,讓“工作”的定義變得更加豐富和精彩。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開啟了不一樣的職業生涯。
共享單車運維員、共享辦公管家、信用管理師、量化交易員、時尚博主、家庭收納師、食物造型師、陪跑師、基因檢測師、UP主、無人機培訓師……新職業“腦洞”大開的程度,超出想象。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新經濟,是孕育這些新職業的沃土。 “新經濟”不僅僅指第三產業中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和業態,也包括工業中的智能制造、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第一產業中的家庭農場,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
毫無疑問,由“新經濟”催生的“新職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不斷更新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顯示,就業崗位正從原來的360行,向新的3600行邁進。
正因為與新經濟同頻共振,看上去繽紛多彩的新職業,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
【互聯網基因】共享經濟造就了共享單車運維員、共享辦公管家、共享房屋房東,平臺經濟帶來了專車司機、快遞員、外賣員。時下最熱門的創業領域,大都有互聯網的基因。當下的互聯網應用主要集中在消費和服務領域。隨著互聯網變成像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向著制造業和農業深度拓展,帶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工種,還將不斷涌現。
【細分再細分】一份食物,光有營養不行,還得好吃。光好吃不行,還得好看。于是,食物造型師華麗誕生了。不得不說,消費者日益升級的需求,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細分領域,造就了一個個新職業。
“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借著消費升級的東風,新的需求不斷被激發出來:跑步鍛煉有陪跑師,出門旅游可以私人定制……由于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任何一項小小的需求,都可能蘊含著無窮的潛力。
【“無人”背后的人】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無人機送貨……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讓“無人”的概念變得炙手可熱,也讓很多人擔心自己變為“無用”的階層。
其實,再發達的人工智能,再多的“無人”技術,其背后還是人在研究、操控。只不過,他們的工作由臺前變成了幕后。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長期看科技帶來的就業遠大于失業。拿人工智能來說,其背后的算法工程師,現在處于極為緊缺的狀態。與其擔心將來被取代,不如現在趕緊充電。
【愛好即工作】好幾年前,老人會說:“幽默不能當飯吃”,也沒有人把“愛講笑話”當成一份工作。而今,“段子手”實實在在出現了。好幾年前,喜歡二次元文化、擅長做彈幕視頻只是一項消遣。而今,“UP主”的工作室已經在三次元的真實世界里完成商業變現。
把愛好變成工作,已成為很多90后、95后的新選擇。沒那么多指令,也沒有嚴格的指標考核,憑著興趣做事,“玩著玩著就把錢給掙了”。
【老手藝回春】聽起來,新的職業,往往和新的知識、新的技能有關?也不完全是這樣。人總有一些剛需,比如吃飯,從古代的庖丁到現代的廚師,職業的“馬甲”在變,但追尋美味的內核沒有變。
所以,“老手藝回春”的故事一再上演,甚至比以前活得更滋潤。共享單車火了,忙壞了制造車間和修車師傅。街邊的裁縫少了,上門訂做的老師傅卻吃香了。一度被視為冷門的獸醫專業畢業生,現在成了萌萌的寵物美容師……
過去,人們習慣性地按照工作環境的好壞和收入的高低,把職業分為金領、白領、灰領、藍領。如今,這些“領”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
“我一個月工資1.5萬元,會為了2000元的禮品丟這個飯碗嗎?”前幾年,一個順豐快遞員在白領辦公室“發飆”的段子在網絡上四處流傳。言語之間,滿滿的職業自豪感。按照傳統觀念,快遞員是一個“藍領”崗位,可飛速增長的社會需求和日益提高的技術含量,讓快遞員也站到了上市公司敲鐘儀式的現場。
28歲的韓藝恩曾是上海陸家嘴一家金融企業的法務。當她轉行去做家庭收納師的時候,媽媽哭了。因為在老一輩人看來,這是個“伺候人”的工作。可經過兩年多的積累,韓藝恩在圈子里做出了名氣。不僅上門服務,還收學員、開講座,“錢景”頗為可觀。越來越多的長輩,慢慢理解并認可她“不做法務做家務”的選擇。
可以預見,“高大上”的工作如投行交易員,如果不努力,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更多沒有先天光環的崗位,只要愿意付出真心和努力,一樣可以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