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勤,蔡 松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四大隊, 江西 贛州市 341000)
某鈾礦山退役治理源項調查
袁 勤,蔡 松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四大隊, 江西 贛州市 341000)
某鈾礦山中的堆浸場、廢石場未治理,長期污染當地水源,由于地表積存大量的固體放射性廢物每年釋放大量的氡氣,嚴重污染當地環境,對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構成威脅,因此對該鈾礦山的源項進行了詳細地調查、分析、監測,結果表明,該鈾礦山主要有坑口、淺(豎)井、廢石堆、尾渣堆、露天采場廢墟、工業場地、污染設備及管線、建(構)筑物、污染道路、尾渣庫共十類治理源項。
鈾礦山;退役治理;源項
1.1 地質概況
某鈾礦地處剝蝕中低山地貌區,區域出露地層有變質砂巖、千枚巖、板巖等震旦-寒武淺變質巖系,呈北北東向分布,基本與大地構造方向一致,構成本區基底。三迭-下侏羅統之長石砂巖(包括花崗質砂巖)及其上的砂巖與玄武巖互層等含煤沉積巖系分布于山間盆地中,上侏羅統的沉積碎屑巖、火山碎屑巖、泥頁巖、頁巖分布在礦區西部中生代斷陷盆地中;所在區域地下水類型主要是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其次為第四系孔隙水和構造裂隙水;其埋藏、分布均受地層巖性和構造控制,地下水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水,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的山間溪溝中,區內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賦存于淺部,富水性較弱,構造裂隙水分布于斷裂構造帶,局部具有承壓性,富水性弱。
1.2 工程概況
礦點地質勘探期間共施工坑道7條,盲斜井1個、淺井5個、豎井2個,露天采場1處。
1997年3月根據相關主管部門的要求組建隊伍進駐該礦點,為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直至2010年根據相關通知要求,該礦點的采礦工作停止,實施了礦點采冶關停的工作。由于該礦點的堆浸鈾尾渣品位仍較高,后經主管部門批準,允許在三年內完成鈾尾渣的二次水冶工作,直至2013年“水冶尾渣回收” 工作基本結束。
該礦點水冶生產均采用酸法堆浸,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用于鈾水冶生產的設施較為簡陋,堆浸采用在場地內鋪膜進行筑堆,為節省用地利用堆上筑堆的方式進行堆浸生產,造成目前形成的尾渣堆堆放不規范、堆存量多、坡高較高、穩定性較差、無有效攔截設施的現狀。
該礦點在鈾礦地質勘探、采冶生產期間遺留的廢石、尾渣、露天采場廢墟、坑(井)口、污染設備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向環境釋放廢氣、礦坑水,對周圍環境構成了潛在的危害,甚至會影響到周圍公眾的健康與安全,另外該礦點還處于環境敏感區,遺留設施對地表水體存在著較大的環境風險。
目前亟需對該礦點進行全面、有效的環境治理,防止坑(井)口氡氣外逸和廢水外流所造成的危害,保護水源,保護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安全,防止人畜墜入井口,誤入坑道而造成的意外傷害;保持各類設施治理后的長期安全穩定,防止由于自然力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塌垮流失,造成環境污染事故,同時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合理降低公眾的輻射劑量,使退役治理各項指標低于國家和行業頒布的標準;治理后的環境質量與公眾安全滿足國家和行業頒布的各項規定、標準、規范;防止水土流失,使治理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得以基本恢復;使采冶遺留污染設備處于可控狀態,防止流失而造成環境污染或危害人體健康。
因此本次退役治理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補救行動,以達到防止各類有害物流失,極大的減少各類流出物,還當地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改善環境質量,保護公眾健康,杜絕安全隱患,維護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
根據源項監測報告的監測結果顯示,該礦區周圍的本底值主要為:γ輻射劑量率為14.7×10-8Gy/h,氡濃度為25.6 Bq/m3;土壤中天然鈾含量32 mg/kg,天然鐳含量120 Bq/kg;飲用水中天然鈾含量為0.003 mg/L,天然226Ra含量為0.03 mg/L,豬肉中天然鈾含量為0.021 mg/kg,天然226Ra含量為0.11 Bq/kg;大米中天然鈾含量為0.0009 mg/kg,天然226Ra含量為0.25 Bq/kg。并且確定該退役治理工程的主要源項包括:廢石場、尾渣堆、坑(井)口、污染工業場地、污染道路、污染建(構)筑物、露天采場廢墟、污染設備等,另外,為消除鈾尾渣堆的堆存量大、堆放不規范、無有效攔截設施等因素而存在的安全隱患,在確保鈾尾渣處置安全、穩定基礎上,同時兼顧環保、滿足廢物集中處置原則,在該礦點廢石堆KD-X1新建尾渣庫(庫容15萬m3)用作本項目所有廢物的最終容納場所,因此當所有污染物填埋后,需對其進行無害化治理、消除輻射安全隱患。因此,本工程退役治理的源項為坑口、淺(豎)井、廢石堆、尾渣堆、露天采場廢墟、工業場地、污染設備及管線、建(構)筑物、污染道路、尾渣庫共十類。
(1) 坑(井)口。遺留地表14個坑(井)口,包括8個平硐口(其中有水硐口5個)、4個淺井、2個豎井。坑(井)口中氡濃度1350~2760 Bq/m3、有水坑(井)口中的水流量1.47~10.92 m3/d,水中天然鈾含量為0.0024~0.049 mg/L,天然226Ra含量為0.045~0.125 mg/L。由于停產后未對坑(井)口進行任何形式的治理,這些暴露于地表的坑(井)口不僅有222Rn及其子體的逸出,還有人畜誤入或墜入的危險,同時部分坑口流出水也會對附近的水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 廢石堆。礦區內共有廢石堆10個,總占地面積為19738 m2;總裸露面積為20858 m2;總廢石量為119089 t。廢石堆的222Rn析出率0.32~1.63 Bq/(m2·s);γ輻射劑量率(15.7~619.7)×10-8Gy/h;天然鈾含量為103~360 mg/kg,天然226Ra含量為990~3490 Bq/kg。
(3) 尾渣堆。該礦區水冶廠生產遺留尾渣堆1個,堆存尾渣量46500 t,裸露面積13000 m2。根據監測結果,尾渣堆的平均比活度約5.96×105Bq/kg,總活度約2.77×1013Bq。尾渣堆的表面222Rn析出率為0.81~3.56 Bq/(m2·s),均值為2.59 Bq/(m2·s),高于管理限值0.74 Bq/(m2·s);γ輻射劑量率為(499.1~5863.3)×10-8Gy/h,均值為2464.8×10-8Gy/h,明顯高于當地輻射環境的背景值。
(4) 露天采場廢墟。礦區內共有露天采場1處,裸露面積為1137.5 m2;222Rn析出率0.36~2.21 Bq/(m2·s);γ輻射劑量率(81.9~537.2)×10-8Gy/h。
(5) 工業場地。礦點采冶結束后遺留地表1處工業場地,場地的污染面積為3143 m2。工業場地的γ輻射劑量率為(84.0~1825.0)×10-8Gy/h,均值為411.8×10-8Gy/h;222Rn析出率為0.47~1.65 Bq/(m2·s),均值為1.11 Bq/(m2·s),說明工業場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主要是由于生產時期廢(礦)石、尾渣的灑落以及工藝管道的跑冒滴漏等造成。
(6) 污染設備及管線。根據源項調查結果,大輋圍礦點停產后遺留地表設備共計24臺(件),管線5700 m,總重量20.4 t,設備、管線相關參數見表1。從表1中監測數據可以看出,儀器設備受到的污染程度較小。
(7) 建(構)筑物。礦點停產后,在水冶廠區遺留了一定數量的建(構)筑物,建筑類型主要為磚混結構和木制結構,總建筑面積為1264.14 m2,目前均已無利用價值。各建(構)筑物相關參數及污染監測結果顯示,各建(構)筑物γ輻射劑量率為(21.4~2601.2)×10-8Gy/h,均值為248.9×10-8Gy/h;地面和墻面的α表面污染水平為0.009~0.072 Bq/cm2,均值為0.026 Bq/cm2,大部分建(構)筑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8) 污染道路。礦點正常生產期間,有1條由水冶廠至尾渣堆的運尾渣道路。根據源項調查結果,該道路為泥結碎石路面,長度190 m,路寬3.5 m。道路監測結果見表2,由監測結果可知,污染道路γ輻射劑量率范圍值為(23.4~527.3)×10-8Gy/h,均值為88.5×10-8Gy/h,高于當地的背景值。
(9) 尾渣庫。為消除該礦點鈾尾渣堆存量大、堆放不規范、無有效攔截設施等因素而存在的安全隱患,在確保鈾尾渣處置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同時兼顧環保、滿足廢物集中處置原則,在該礦點廢石堆KD-X1新建尾渣庫(庫容13萬m3)用作該礦點所有廢物的最終容納場所,因此當所有污染物填筑后,需對其進行無害化治理、消除輻射安全隱患。即該礦點新建尾渣庫為本工程的退役治理范圍。
根據源項監測報告的監測結果,最終確定該鈾礦山的源項主要為坑口、淺(豎)井、廢石堆、尾渣堆、露天采場廢墟、工業場地、污染設備及管線、建(構)筑物、污染道路、尾渣庫共十類。為了處置該鈾礦山范圍內的鈾礦冶廢物,控制各類污染物擴散,抑制和屏蔽各種有害因素,防止各種傷害性事件發生,保障公眾的健康與安全,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做到因地制宜、切合當地實際,采用技術成熟、施工簡便的治理方案,必須保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有效,并有較高的穩固性和可靠性。
[1]GB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S].
[2]GB14586-1993.鈾礦冶設施退役環境管理技術規定[S].
[3]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S].
[4]徐樂昌,張 釗,張國甫,等.廣西某鈾礦山露天采場及廢石場的退役治理[J].鈾礦冶,2012(3):158-161.
[5]張 露,呂彩霞,盛 青,等.鈾礦地質勘探設施退役整治若干問題探討[J].鈾礦冶,2013(4):212-215.(收稿日期:2016-07-19)
袁 勤(1983-),女,江西分宜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礦山地質安全,Email:937642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