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岳州窯青瓷之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秦宏 萬長林(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
“岳瓷皆青,青則益茶”
——淺析岳州窯青瓷之美
◆秦宏 萬長林(湖南理工學院美術學院)
岳州窯的名稱來自唐代陸羽《茶經》。“岳州窯”是唐人的稱呼,因為岳州窯的創燒年代可以早至東漢。早期岳州窯被稱之為湘陰青竹寺窯,西晉至隋唐之際的岳州窯被稱為“湘陰窯”,湘陰鐵嘴角窯則按唐人的習慣被稱為岳州窯。本文也是以岳州的歷史淵源取名為岳州窯,岳州窯早于長沙窯,長沙窯是在繼承岳州窯的特點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岳州青瓷源于商周,盛于唐,具有造型古樸大方、晶瑩潤澤、清淡雅致等特點,岳州窯也成為唐代六大名窯之一。根據岳州窯青瓷的特點,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岳州窯青瓷之美。
岳州窯青瓷器皿主要分為三大類,一種是生活用品、廟堂器皿和殉葬用品。岳州窯是最早的官窯,但是它并沒有皇家貴氣,而是充滿了民間氣息,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出土的碗、碟、缽、壺、罐,加蓋或敞口的水缸與壇子,人俑、牛俑、馬俑等各種各樣的大小窯貨來看,有栩栩如生的神、鬼、道及戲曲人物,甚至還有造型怪異的各種馬桶與尿壺等,似乎可以遙想當年洞庭湖畔熱鬧喧囂的集市;仿佛可以聞到用大肚端罐煨制香噴噴、軟綿綿的糯米、粳米、紅薯、綠豆稀飯;品嘗到用素胎或醬釉印紋的雙唇壇子腌制的黃瓜、生姜、紫蘇、藠頭、湖蔥等各種泡菜與腌菜,以及用敞口茶罐熬制的大葉茶。
岳州窯器型的美不同于其他官窯的精美華麗,它是一種質樸隨性之美。岳州窯日用器物豐富多彩,有碗、盤、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的足以圓餅形和玉璧形為主,高足盤、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紋飾以印花為主,并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此外還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具有獨特的風格。其實岳州窯中大量的方格印紋、露胎半施釉以及短流、平底的器物是岳州窯量產的產物,岳州窯是官搭民燒,其實量產才是當時岳州窯生存之道。量產并不代表粗糙,岳州窯比較有特點的器型有象征性雞首壺,雞首壺是東晉南朝湘陰窯和越窯常見的一種器型,其中流部作象征性雞喙狀,而鋬部也作象征性雞尾狀。比如湘陰窯城關窯出土的隋代《青釉盤口雞首壺》就可見其流口和鋬部的雞首和雞尾,形象栩栩如生、生動活潑。1973年湖南省湘陰縣出土了一尊罕見的青釉龍首,年代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開片自然,燒結火候較高。口流作龍首狀,手為龍尾形態,器型呈鼓圓,下配有三個高蹄足,十分穩當,生動活潑。器物造型典雅別致,是岳州窯中的精品,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岳州窯始燒于東漢,中經西晉、南朝、隋,一直延續到唐代。岳州窯最早燒制的器具,胎呈灰白色,胎質欠細密,釉色以青綠為主,半透明,多呈開片。從唐代開始,燒制范圍擴大。當時燒制的茶具,有茶碗、茶甌、茶盒等,其胎多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綠為多,有玻璃質感,釉開細片。唐初,岳州窯瓷器圓餅底仍然流行。施釉方法開始由半腰往下降至下腹部,這是一個特色。中唐以后,玉壁底圓口碗成為它的代表作之一。但到晚唐,可能受附近長沙窯興起的影響,岳州窯開始衰落。
“岳州窯”胎制細膩、灰白,器型厚重,敲擊有金屬般聲音,瓷化極高,青瓷開片,造型古樸美觀、光潔,釉下熒光閃爍,玻璃質感強。據古書記載:岳州窯青瓷色彩受周邊洞庭湖自然景色的影響,有詩為證。唐代詩云:“焰紅湘江口,煙燭洞庭云。”清代則有詩言:“岳州窯色青,遍地生黃金。”還有“九秋風露萬窯開,奪得洞庭翠色來”等。另外,窯工們大都曾是漁獵出身,湘陰窯的釉色均以豆青、蝦青為主,綠中泛青,間或有淡黃、淡白作為點綴,由此也成就了湘陰岳州窯的古樸與大方、自然與精美。
岳州窯青瓷的色釉美,其實是可以從瓷器的色彩和釉質材料兩個角度來欣賞的。先從中國傳統色彩美學觀來看,青瓷的青色的美也是有理論根據的。戰國《春秋·谷梁傳》中有載:“(漆器色彩)天子丹(朱紅),諸侯黝堊(黑白色),大夫蒼(青)。”周代色彩使用的等級規定相當嚴格,青色為士大夫的顏色,難怪文人士大夫都喜歡青色是有依據的。另有青瓷青色為仿青銅器之形色之說。考工記中對于青銅器的冶煉有一段記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以鑄也。”青色由此可得之神氣也。
其次,釉如同水,上善若水,水如影隨形。無論是青瓷,還是白瓷,都注重釉色之本色,并利用天然紋理之魅力,充分發揮釉色偶然性的特點。釉在燒制過程中的變化,又稱窯變,是最難控制的,也就成就了藝術的創造性。“物反常為妖”,這種釉色因化學成分的比例不同形成的窯變只能用天人感應來闡述。南朝的《岳州窯青瓷劃蓮瓣紋十系罐》釉色青中泛黃,罐內僅口部施釉,外部大半施釉,釉開細紋片,掛釉處呈黃綠色玻璃狀,晶瑩明亮。胎質白色,雖有摻沙,仍較為細膩,造型規整,制作精細,實為青瓷器中不可多見的珍品。
岳州窯早期的歷史記載是源于唐代十分興盛的一項社會活動——“斗茶”。中國茶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斗茶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宋代茶宴之風盛行,與最高統治者嗜茶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宋徽宗對茶頗有講究,曾撰《大觀茶論》二十篇,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斗茶有爭斗、逞強獲勝之意。這是古時有錢人有閑文化的一種“雅玩”,也就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以后,茶農、茶人比較新茶質量的優劣,算是一種品茶評比形式和社會文化活動。南朝齊劉澄之《荊州土地記》:“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當時的武陵為郡名,七縣指臨沅(今常德縣、市地)、沅南(今桃源縣地)、漢壽(今常德縣地)、龍陽(今漢壽縣地)等處,都在洞庭湖西部,這一帶早就以產好茶出名。唐李肇《國史補》卷下:“岳陽有(氵邕)湖之含膏”,為天下名茶。岳陽的黃茶天下聞名,斗茶也就不足為奇了。斗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斗,也可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經常三斗兩勝,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這也成為茶余飯后的一種閑情逸致。唐代詩人劉言史有詩云:“湘瓷泛輕花”。其“泛輕花”三字便是描繪唐代煮茶法中所出現的一種茶花景色。陸羽在《茶經》一書中有記載:“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岳州窯在唐代以生產青瓷茶具為主,湖湘陶瓷研究專家莊小章先生在其所著的《岳州窯·藏珍》一書中認為,“湘瓷”當專指唐代岳州窯生產的特有茶具瓷器。茶具雖小,見證的則正是湘陰岳州窯的先民們勤勞與智慧的無限榮光。岳州窯茶碗,其唇口微斂,扁圓腹外罩魚子狀青黃色開片滿釉,太平底,器底平整留有三顆工整的支釘痕。岳州窯茶杯其深腹圓收,施青黃色滿釉,杯心及內壁刻蓮瓣紋飾。
綜上所敘,岳州窯是唐代六大名窯之一,出產的又是最早的青瓷,最早地使用匣缽腹燒,最早的官窯,最早的釉下彩,其歷史地位不言多說。今天我們在復興岳州窯、弘揚岳州窯湘瓷文化的同時,我們需要思考其意義何在。一種精美的器物的形成離不開“天時、地氣、材美、工巧”,能夠被我們控制的無非是“工巧”,但當時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水土資源以及窯工的創造靈感是不能再復制拷貝得了,我們在還原岳州窯制作的同時,或許還需要思考:還原歷史的意義是什么呢?筆者以為應該是對待歷史的態度,而不是歷史發生了什么。岳州窯是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勞動產物,體現的是當時的一種勤勞智慧的工匠精神,更多是匠人對自然觀的尊重,今天我們在科學觀的指導下,只有通過還原、恢復、平衡自然本身的生存環境,才能讓器物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
[1]周世榮,胡保民主編.岳州窯新議[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2.
[2]王伯敏主編.中國美術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3]郭廉夫,毛延享編著.中國設計理論輯要[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4]王荔.中國設計思想發展簡史[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岳州窯陶瓷與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文化交流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號:16A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