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當今戲曲音樂創作問題研究
引言:近三四十年來的戲曲音樂創作總體看進步很小,戲曲界不少人士都認為音樂已成為制約當今戲曲發展的“瓶頸”。何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當然很需要思考,本專題的三篇文章便是我們的一點思考結果。
我自己寫的《戲曲音樂創作的古今變遷》,是從戲曲音樂創作的古、今變化來思考戲曲音樂當今面臨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后戲曲劇團變為國營,意味著戲曲的創作定位(包括與觀眾的關系)與過去時代有了很大不同,當今戲曲音樂創作與觀眾需求的脫節,是戲曲音樂創作成績不理想的一個根本原因。如果創作的第一目標不是滿足廣大觀眾的欣賞需求,新戲就難免面臨觀眾寥落、“振而不興”的局面。
黃梅戲音樂在50年代及60年代前期的“騰飛”是戲曲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但近些年來黃梅戲的音樂創作也處于徘徊狀態。研究黃梅戲音樂的年輕學者李峰帶著對這一現象的疑惑,采訪了黃梅戲著名作曲家時白林先生,寫成了《立足傳統,革故鼎新——訪黃梅戲音樂改革先驅時白林先生》一文。時白林先生是五六十年代黃梅戲音樂改革的元勛,而且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戲曲音樂發展的跌宕起伏。時老根據自己半個多世紀的創作體會,深刻解析了當今戲曲音樂創作存在的問題;文中所談均為時老親歷親為之事,內容鮮活真切,又蘊含著對于戲曲音樂發展問題的高瞻遠矚的思考,發人深省。
越劇也是五六十年代創新成就最突出、觀眾面最大的劇種之一,近些年來的音樂創作情況也不盡如人意。在電視、網絡等領域從事戲曲制作和傳播工作的趙曉亮針對這一現象,做了一次關于越劇唱段流行情況的問卷調查,《當下越劇流派唱段受歡迎度抽樣調查報告分析》一文便是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創作跟不上時代需求的原因之一是創作者不了解當今觀眾的欣賞喜好,故切實了解觀眾喜愛的作品是什么樣子十分重要。趙曉亮主持的這項調查為我們了解越劇哪些唱段最受觀眾歡迎提供了可靠數據,也為進一步分析研究該類流行唱段的音樂特征和總結其創作經驗提供了可資參考的一手資料。
當然戲曲音樂創作與時代需求的關系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研究課題,這三篇文章只能接觸其中的一些問題,希望這一領域的問題能引起更多的關注和討論。
(路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