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宇梅,馮衛紅,寧朝琴
(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以五臺山旅游產業集群為例
郜宇梅,馮衛紅,寧朝琴
(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制造業集群中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已經被許多學者驗證,由于制造業屬性與旅游產業存在差異,對于旅游產業集群中企業社會關系網絡通過資源獲取能力影響創新績效也會有不同。文章以五臺山旅游產業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與實地訪問相結合的方式獲得相關數據,運用回歸模型方法,對旅游產業集群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資源獲取能力和創新績效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表明:旅游產業集群中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資源獲取能力均與創新績效呈正向顯著相關;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相關效應不顯著。
旅游產業集群;社會關系網絡:資源獲取能力;創新績效
旅游產業集群是指地理鄰近性上的區域集中,且在集群內部有明顯的競爭合作關系作為支撐,并且存在可以維持企業正常運行和對企業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通過集群可以為企業縮小經營成本,帶來巨大利益。旅游產業集群可以帶動與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使旅游企業獲得最大利益。但是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發展趨勢不再是傳統旅游而是向全域旅游轉變,其競爭優勢也不再是簡單的資源集聚優勢,而是逐漸向創新優勢轉變。目前,我國旅游產業集群創新較為困難,因此提升旅游產業創新績效尤為重要。
國內學者對旅游產業集群社會關系網絡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了研究。王君正、吳貴生[1]運用因子分析與結構模型方法對云南旅游業創新績效進行了分析。劉傳喜、唐代劍[2]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方法分析了杭州市鄉村旅游產業集聚的時空演化特征。史丹丹[3]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集群網絡結構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并證實了資源獲取的中介作用。姚云浩[4]以劍門蜀道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為例,從集群網絡結構中的制度、結構、關系嵌入等方面著手,研究了與創新績效間的關系。
目前為止,對于旅游產業集群與創新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仍不是很多尤其是以具體的案例為研究對象較少。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是探討了社會關系網絡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卻沒有比較與傳統的制造業有無異同。基于此,本文根據旅游產業自身特性,加入了資源獲取能力這一變量對旅游產業集群社會關系網絡與創新績效關系進行了探討,并與制造業集群進行了比較。
(一)概念與指標選取
1.社會關系網絡。Granovetter提出了社會關系網絡概念,并將其劃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兩類[5]。米切爾[6]認為社會關系網絡是由各種關系形成的具有空間性的網絡結構。社會關系網絡既可以說是人、組織、團體、企業間的各種社交、貿易往來關系,又可以說是看的見的親緣、血緣關系,同時也可以說是看不見的隱形社會資源。總之,社會關系網絡是各種有形關系與無形關系的概括。由于社會關系網絡包含內容較多,所以測量指標也較多。大多數學者選取社會關系網絡的關系強度、關系質量指標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本文同樣選取關系強度這一指標。社會關系網絡所用指標題項主要有三項,分別是:您經常和他們交流信息”、“當您和他們之間較容易信貸或借貸”、“當您陷入危機時,他們對你支持很大”。
2.資源獲取能力。對于資源獲取能力的評價指標還未有統一標準。羅志恒[7]通過獲取各種資源的均值來衡量企業獲取資源能力的高低。同時,一些學者以獲取資源的數量、渠道多少、獲取資源的質量及資源獲取程度作為評價資源獲取能力的指標[8]。Annika[9]用資源獲取渠道作為評價資源獲取能力的一項指標,因此,本文同樣選取資源獲取渠道這一指標,通過資源獲取渠道多少作為評價資源獲取能力的高低。本文所用題項“是否行業協會提供建議”、“是否政府部門會提供信息”、“是否科研或大學機構會進行合作創新”、“是否在本地同行企業交流中獲取信息”、“是否去其他地區參觀時獲取信息”、“是否合作企業會提供建議”、“是否顧客會提供建議”、“本企業員工創意是否從媒體報道或廣告獲得”。
3.創新績效。學者從不同角度定義創新績效。高建[10]等認為創新績效是企業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與方法,改進產品與提高服務,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Poti[11]認為創新績效既可以是國家經濟的增長又可以是地區經濟的提高,同時也可以是一個企業投入產出的增加,大到國家小到個體,研究視角不同創新績效概念不同。而本文認為創新績效是指實施采用新技術后,企業的營業額有大幅度的提升,集中體現營業額的增加。對于創新績效測量指標較多,但從現有文獻來看,一般以創新能力為評價創新績效的指標,其中創新能力包括產品創新能力、服務創新能力、人員素質等。本文所用題項“經常對現有產品與服務設施改進”、“對設備和服務流程進行改善”、“為游客提供更多更寬服務的能力”、“不斷發明和推出新產品”、“不斷引進新人才和新技術”、“率先進入新產業領域”、“不斷更新客源市場”、“將全新產品和服務打入旅游市場能力”。
(二)研究假設
1.社會關系網絡與創新績效。旅游活動中的旅游交通、娛樂、住宿、飯店、旅游紀念品商店等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會建立相互合作的關系網絡。在旅游業不斷發展中,關系網絡成為旅游企業發展利用的重要社會資源。Ryans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企業一般以信任為基點,愿意與他們聯系較強的企業合作從而擴大市場[12]。許多學者認為強關系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在已有研究中,制造業產業集群產生的經濟、關系、社會網絡都會對企業創新績效有積極的影響。而對于旅游產業集群,旅游企業的創新較為困難,不同于制造業只是簡單的技術創新,旅游企業創新從滿足游客到使游客滿意而歸不僅包括產品創新同時也包括服務、管理創新。旅游業的社會關系網絡既包括與企業間的關系,同時也包括與大學科研機構、政府、旅游企業組織等,因此社會關系網絡成為旅游企業提高創新績效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1:社會網絡關系中強關系與企業創新績效呈正相關。
2.社會關系網絡與資源獲取能力。許多學者認為資源獲取能力與社會關系網絡有關,企業通過社會關系網絡隱藏的關系,從中獲取資源,并把其變為對企業自身發展有用的資源。竇紅賓、王文斌[13]認為聯結強度與知識獲取呈正相關,并以西安光電子產業為例證實了這一相關性。旅游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較為廣泛,既包括與非正式機構的關系網絡同時也包括正式機構的關系網絡。旅游企業較強的社會關系網絡會使企業獲取資源的渠道增多,從而使資源獲取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旅游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中關系強度對資源獲取能力有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2:社會關系網絡中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呈正相關。
3.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企業要想發展就需要不斷的創新,而信息的更新是創新的基礎,企業從外部獲取資源信息就成為關鍵。旅游產業中的信息往往具有公共性,使得旅游企業獲取的信息同質性較強,旅游企業只有通過較多的資源獲取渠道獲取資源,提高企業的資源獲取能力,再對獲取資源信息的數量與質量進行篩選整合,從而提高企業創新績效。因此,資源獲取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較為明顯。羅志恒[14]在對中國中小企業現有狀況進行分析時,發現資源獲取能力對創新績效起著重要作用,與企業創新績效呈正相關。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3: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呈正相關。
(一)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主要是去實地進行問卷調查,對其進行整理獲得。問卷共發放96份,回收82份,由于一些問卷數據不全,對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有效問卷回收率85.42%。問卷全部由企業負責人填寫,調查企業主要分布在五臺山風景區楊柏峪中心區。涉及行業主要為旅游飯店、旅行社、紀念品店、住宿等旅游企業。
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分制,從1~5程度依次遞進。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確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二)案例選擇
五臺山作為四大佛教之首,旅游業發展迅速,尤其是2009年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旅游業蓬勃發展。2015年五臺山接待國內外游客475.7萬人,同比增長8.7%,旅游總收入508 203萬元。隨著五臺山旅游業的發展,旅游企業間聯系密切,分工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旅游產業集聚。五臺山旅游企業主要包括旅游飯店、旅游住宿、旅游紀念品店及旅行社等。由于五臺山景區本地經營者較多使得旅游企業大多為小型個體企業,當然也有領導行業的旅游服務公司及大型酒店。由于本地企業較多,使得企業間聯系較為親密,本地化社會關系網絡較強。基于此,本文選擇五臺山旅游產業為案例研究切實可行。
(一)信度與效度檢驗
在進行驗證時,首先對量表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一般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克朗巴哈)信度系數來檢驗。效度采用KMO值與Barlett球形檢驗的統計值顯著性對其進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21.0軟件對量表信度效度進行檢驗,量表信度見表1、表2。由表1得出三個變量的Cronbach,sα值均大于0.7,說明調查問卷具有相當的信度,問卷內部一致性較好。由表2得出,各個變量的KMO值在0.8左右,均大于0.5,而Barlett球型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1,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1 信度分析的Cronbach,s α(克朗巴哈)系數表

表2 KMO和Barlett檢驗結果
(二)回歸檢驗
為了探討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對創新績效的影響。首先,將企業創新績效作為因變量,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作為自變量建立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與創新績效的簡單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F1=B1+B2*M
F1代表企業的創新績效,M代表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回歸結果如表3、表4所示。

表3 社會關系網絡與創新績效的模型摘要表

表4 社會關系網絡與創新績效的回歸系數表
由表3得出,調整R方為0.391,模型的擬合度較好;sig.值(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所以該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由表4得出,社會關系網絡中強關系與創新績效呈正相關,sig值等于0.000,小于0.01。常量也具有顯著性,sig值等于0.000,小于0.01,于是得到回歸模型為:

由此可得,假設1得到了驗證。
其次,將資源獲取能力作為因變量,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作為自變量建立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的簡單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C代表資源獲取能力,M代表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回歸結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 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的模型摘要表

表6 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的回歸系數表
由表5得出,調整R方為-0.008,模型的擬合度差;sig.值(0.473)高于顯著性水平(0.01),所以該模型建立失敗。由表6得出,社會關系網絡中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不存在正相關,sig值等于0.473,高于0.01,所以假設2未通過驗證。
最后,將企業創新績效作為因變量,資源獲取能力作為自變量建立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的簡單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F1=B5+B6*C
F1代表企業創新績效,C代表資源獲取能力,回歸結果如表7、表8所示。

表7 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的模型摘要表

表8 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的回歸系數表
由表7得出,調整R方為0.485,模型的擬合度較好;sig.值(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1),所以該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由表8可以看出,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呈正相關,sig值等于0.000,小于0.01。常量也具有顯著性,sig值等于0.000,小于0.01,于是得到回歸模型為:
由此可得,假設3得到了驗證。
(一)結論
1.社會關系網絡中強關系與創新績效呈正向顯著相關。在制造業集群中企業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與創新績效呈現正相關,二者在這方面并無太大差異。這是由于五臺山本地旅游企業較多,聯系較強,使得多渠道多方面的信息從外部市場傳到企業內部,選取有用信息從而多方面提高企業創新績效。
2.社會關系網絡中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的正向效應不顯著。這和許多關于制造業集群企業社會關系網絡強關系對資源獲取能力正相關的結論有差異。由于旅游產品創新具有模仿性,旅游企業經營模式的單一性,同時五臺山旅游景區的相對封閉性使得旅游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即使具有強關系,但獲取的資源信息同質性較高,加之資源獲取的渠道較為單一,使得社會關系網絡中強關系與資源獲取能力的相關效應減弱。
3.資源獲取能力與創新績效呈正向顯著相關。獲取資源的速度越快、數量越多,企業可以根據最新信息對資源信息進行優化,選取有利于本企業發展的信息,加快企業創新速度與頻率,從而提高企業創新績效。
(二)啟示
對于處在初期的旅游企業,首先,學會利用本地社會關系網從而創建更強的企業網絡結構,加強企業間、上下游、供應商的聯系。其次,基于共同信任,各企業間樹立利益均衡的意識,創建品牌效應。最后,旅游企業管理人與經營者勇于接受新事物,利用現在網絡的便利及優勢不斷更新客源市場及創新旅游產品,提高企業創新績效。
對于管理部門,應該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發揮帶頭作用。比如說建立行業協會,提供交流平臺,定期進行信息交流大會,為旅游企業創建更多的交流渠道,幫助旅游企業拓寬關系網。對其進行政策支持,從多方面、多渠道為旅游企業提供信息資源。同時借鑒同類景區的先進做法并加以改善,制定適合自身發展所需的旅游政策。
[1]王君正,吳貴生.我國旅游企業創新對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以云南旅游業為例[J].科研管理,2007,28(6):56-65.
[2]劉傳喜,唐代劍,常俊杰,2015.杭州鄉村旅游產業集聚的時空演化與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6):35-45.
[3]史丹丹,2014.集群網絡結構、資源獲取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以旅游產業為例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3):129-133.
[4]姚云浩.旅游產業集群網絡結構與創新績效研究——以劍門蜀道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為例[D].中國農業大學,2015.
[5]Granovetter M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6]Mithell,J.Clyde.1969.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in Social Network in Urban Situations.Edited by J.C.Mithell.Manchester,Eng: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7][8][14]羅志恒,葛寶山,董保寶.網絡、資源獲取和中小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中國實踐[J].軟科學,2009,23(8):130-133.
[9]Annika R,Networking and Fim Perfomance[J].Bsbson Co-lege Frontiers of enterepreneurship Research,2000.
[10]高建,汪劍飛,魏平,2004.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指標:現狀、問題和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1):14-22.
[11]POTIBIANCA.Differencein innovation performancebetween ad-vanced and backward regions in Italy[J].Convergence Project,2001(3):31-54.
[12]Ryans A.,More R.,Barelay D.,Deutseher T.Winning Mar-keting Leadership strategic Market planning forTechnology-driven Businesses,Toronto:John wiley,2000,291.
[13]竇紅賓,王文斌.網絡結構、知識資源獲取對企業成長績效的影響——以西安光電子產業集群為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24(1):44-49.
(責任編輯:C 校對:R)
F270
A
1004-2768(2017)02-0048-05
2016-12-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01122)
郜宇梅(1991-),女,山西晉城人,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旅游開發;馮衛紅(1972-),女,山西陽泉人,博士,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和旅游開發;寧朝琴(1989-),女,山西運城人,太原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旅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