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庚亮,鄧 謹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探究運用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的價值與限度
張庚亮,鄧 謹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堅持問題導向,基于目前我國鄉村開展協商民主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了鄉村協商民主的A PP程序模塊,分析了推行鄉村協商民主A PP的價值與限度,探究了應用A 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的實踐路徑,對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互聯網+協商民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協商民主;A PP;程序模塊設計;價值;限度;實踐路徑
近年來,協商民主逐漸被認為是現代政治生活中克服傳統民主制度缺陷的理想模式。這種以協商為前提,讓自由平等的公民在由民主憲法規范的政治共同體中,以權利和理性為基礎,通過面對面的對話、討論和辯論等程序形成政治決策,參與政治的過程,被稱之為是一種“討論的政治”[1]。然而,筆者發現這種“討論的政治”愿望是美好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缺乏公眾用于表達利益訴求、平等交流和討論的公共場域。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約瑟夫·M·畢賽特在《協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數原則》一書中首次提出協商民主的概念后,協商民主便成為了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的研究熱點。但是,在龐大而繁雜的社會中,協商民主也逐漸表現出了不具有廣泛適用性,協商只能在有限的治理領域內實現其民主價值,傾向于小規模和慢決策的缺點[2]。基于此,找到一種既能夠完全體現協商民主優越性,又能夠規避其不足的開展平臺,顯得尤為重要。而互聯網就以其特有的平等、開放、自由、包容的特性,為開展協商民主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互聯網技術與協商民主的有機契合,為我們開展協商民主帶來了希望。本文堅持問題導向,基于目前我國鄉村開展協商民主普遍存在的問題,設計了鄉村協商民主的APP程序模塊,分析了推行鄉村協商民主APP的價值與限度,探究了應用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的實踐路徑。
中國開展協商民主已經有較長的歷史,民主協商制度也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鄉村地域廣和鄉村人口多是我國的特殊國情,鄉村的民主政治建設現在正逐漸成為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明確提出了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要求。因此,開展鄉村協商民主便成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如: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會、河南鄧州的“四議兩公開”、廣東梅州的蕉嶺模式、吉林輝南的“民主議事制度”等都很有代表性。這些鄉村民主形式的產生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廣大農村群眾日益增強的政治訴求和基層政府大膽推動鄉村民主創新的成果,其本質上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協商民主的成功實踐。但是,即便是這些比較成功的鄉村協商民主形式,也普遍面臨著協商討論的公共平臺不完備、協商主體缺失和現實開展過程中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由此,筆者認為如果能夠借助具有開放、平等、自由和包容等特性的移動互聯網APP平臺開展鄉村協商民主,就有可能克服當前在鄉村協商民主開展過程中所面對的諸多困境,進而使鄉村協商民主可以更好的在中國廣大農村有效開展。
(一)協商主體缺失嚴重
在社會轉型期,城鄉差距的客觀存在,使得越來越多的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在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下流入城市,有的地方甚至成了空殼村。這種社會流動的主體既是家庭主事者的流動,也是鄉村建設主體的流失。直接結果就是鄉村各種建設包括政治文明建設的主體缺失,在時間和空間上增加了開展鄉村協商民主的難度。在村莊青壯年勞動力“不在村”的情況下,開展鄉村協商民主顯然形式大于實質。直接導致了決策嚴重缺乏民意基礎,公平公正難以確保,科學性、合法性有待商榷,進一步造成村民質疑鄉村基層組織或政府公信力,甚至激化村莊干群矛盾和利益群體之間的斗爭,釀成農村政治不穩定,成為社會風險的主要來源。
(二)協商民主具體制度不完備
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各地在農村協商民主的具體運作過程中基本沒有完備的制度和規定,制度化程度也很低,隨意性較強,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容易受到人為干擾。制度規定和制度保障的欠缺使得鄉村對于協商問題的類型、參與人數、相關程序和村委會處理方式都沒有明確規定。召集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協商解決本村公共事務,往往受少數人影響較多,違背了協商民主的平等性原則[3]。同時,協商民主具體制度的不完備,也容易使得鄉村協商民主在運行中缺乏外在的監督和內在的問責制度,最終使得鄉村協商民主協商決策的質量和民主化程度難以得到保證。
(三)協商民主開展成本高
在農村開展鄉村協商民主的成本普遍較高,給大多數農村(特別是中西部這些不發達地區)村民和鄉所在地政府帶來較重經濟負擔。例如,浙江溫嶺一次民主懇談會所需的會務費(包括場地、會務用品、服務等)就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因此,農村的經濟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現階段鄉村協商民主的發展進程,決定著鄉村協商民主的進程和質量,影響著鄉村協商民主的廣度和深度[4]。
面臨鄉村建設主體缺失的背景和問題,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協商民主”必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需求。在廣泛調研和查閱資料的基礎上筆者發現,目前國內尚沒有發現專門用于開展鄉村協商民主的APP應用程序?;诖?,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應用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設計一個可行的、規范的APP模塊方案。協商民主主張公民以開放的方式,通過公開、理性的討論和說理,從而形成一致認同的結論,其內在包含了“平等”、“包容”和“理性”等核心價值訴求[5]。所以,我們要緊緊圍繞開展鄉村協商民主的要求來進行模塊設計。這里值得說明的是,APP平臺開發在“互聯網+”時代已經不再是技術神秘,也不構成對民眾的技術控制,具有簡單易行的特點,手機上的微信就是該項技術的具體呈現。因此,鄉村協商民主的APP只是一個平臺,可以由國家公共財政投入作為鄉村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礎設施提供,實際操作簡明易學。本文在這兒不是提供APP平臺,而是提供在APP平臺上開展協商民主的板塊、功能和程序的設計思路。
1.一級模塊設計包括議題公告、協商民主APP使用說明。由于APP的使用者主要是廣大農村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較低,雖然智能手機程序的使用門檻越來越低,但基于簡潔明了、操作方便的考慮,本文將議題公告、協商民主APP使用說明設計在一級模塊下,以便直觀使用。
2.針對一級模塊議題公告中的每個議題設立二級模塊。二級模塊主要包括信息平臺、議題審議和大眾討論三個部分。信息平臺主要用于了解與議題相關的國家政策、出臺的文件、議題產生背景及緣由,以便議題參與者可以獲取更多信息來源。議題審議模塊主要是用來提供一個供所有符合條件的協商民主參與者進行觀點發表、討論、協商和偏好轉換的獨立空間,該模塊對參與的時間、參與人員條件和議題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符合條件的人才能在規定的時間和討論要求下,對議題進行有秩序協商審議。在該模塊,我們要本著符合集體利益、有理、合法、和諧的要求開展審議,強調公共協商和理性協商,并設議題審議主持人負責對討論內容進行回應,同時維持討論秩序,以期達到協商與偏好轉換的目的,最終形成一個最大程度的滿足大多數人意愿的決議。而大眾討論模塊,屬于開放空間,主要起到對議題審議模塊的輔助作用,該模塊允許任何熱心參與我們協商議題的人士參加,同時還要主動邀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在該模塊下開展討論,本著合理、合法、理性討論的原則為議題審議模塊下的參與者提供一些有意的幫助,此外對于協商的過程可以在這“直播”,結果則可以在此處公示,方便大家監督和討論。該大眾討論區設立后臺監督人員一名,主要用于維持秩序,防止有人故意破壞討論。
3.作為一款移動互聯網APP產品,由于涉及個人隱私以及協商討論的公平性,所以要確保一人一號。同時,賬戶登錄可采用身份證號碼+手機驗證+本人到各級政府現場認證的方式,確保參與的安全、公平,杜絕虛假賬號的出現,保障每一位參與移動互聯網協商民主的人員的個人權利。
1.推行鄉村協商民主APP的價值。一是擴展了公共討論的空間。提出應用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就是為了解決農村人口流動性大和活動空間的分散所造成的協商主體缺失的問題。使用移動互聯網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可以創新性的發展一個虛擬化的全新空間,極大拓展協商民主的空間,能夠破解鄉村協商主體缺失這一困擾鄉村協商民主發展的難題,村民無論外出與否,都可以隨時隨地參與本村協商民主,在節約成本的同時,還保障了村民最基本的政治權利。二是提高了村民參政議政的熱情。全新的協商民主APP的推廣使用,能夠激發民眾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的熱情,培養村民基本的政治參與素質,打破特殊利益群體或少數精英階層對公共決策和社會政治事務的壟斷,提高民意在公共決策和社會政治事務中的分量[6]。隨著村民參政議政次數的增加,政治參與素質將會得到顯著提高,可為我國鄉村政治發展和改革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的協商民主環境。通過使用APP在移動互聯網上開展協商民主,將有效提升協商民主的透明度,可以讓更多人參與、監督公共協商和公共決策的全過程,防止“暗箱操作”。此外,這種公開的、多元化的協商民主新模式將在傳統民主模式基礎上,開啟一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商民主的新模式,并為我國農村甚至全社會民主政治新模式提供可靠的實踐來源。
2.推行鄉村協商民主APP的限度。一是APP開發及維護費用。作為一款APP程序的開發雖然現在其所需要的開發、維護費用已不再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對于我國絕大多數農村來說依然無法承擔,需要國家新農村建設的公共財政投資支持。二是APP運行的安全性問題。作為涉及農村居民個人信息的一個載體,APP運行的安全性也是對這一開展方式的考驗,因此就要求我們的安全性必須十分可靠。既要保證APP使用的開放、公開,又要做好包括防止信息泄露、病毒入侵等方面的防護,難度較大。三是APP運用帶來的“數字鴻溝”問題?!皵底著櫆稀笔切畔⒓夹g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普遍現象,是信息溝的進一步延伸和擴展。1999年,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發布了題為《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明確指出,“數字鴻溝”是一條信息鴻溝,存在于擁有信息時代工具的人與尚未擁有該工具的人之間。由此可見,“數字鴻溝”是全球數字化進程中源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占有和應用程度的差異以及創新能力的強弱所導致的信息落差、知識分離和兩極分化現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7]。我們雖然已經極大程度的簡化應用的使用難度,但不可否認一些年長的和文化程度極低的人員,在面對智能手機APP時,無論再怎么簡單易懂他們依然是無法接受和使用的,那這些人的基本權利又該如何保證?四是APP協商主持人的選擇也是一個難題?,F場會議上可以由領導或者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而網絡平臺是虛擬的,對于主持人職務高低及年齡大小的要求不再突出,將更在乎主持人的能力,所以如何培養和選出一個能夠勝任該項工作的主持人也是運用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亟待破解的一個難題。
運用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對于發展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有重要意義,需要政府牽頭進行協調、策劃和實施。
首先,可以先在少數地區對這種新的協商民主進行試點,然后逐步推廣,在此過程中可以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設計更加完善的APP在全國推廣;其次,將協商民主APP作為一項公共產品進行供給,采用惠農補貼資金的形式對上網流量費用進行補貼,既能激發村民參與基層協商民主的積極性,又可能減輕村民的參與成本;最后,將應用APP開展鄉村協商民主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在城市的社區、街道等進行推廣,既可以培養全體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和素質,又可以為國家今后開展全面現代民主政治打下堅實基礎。
[1]陳家剛,2008.協商民主研究在東西方的興起與發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7).
[2]毛里西奧·帕瑟琳·登特里維斯.作為公共協商的民主:新的視角[M].王英津,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盧亮亮,楊俊凱.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化發展:規范性分析[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4):15-18.
[4]張國獻,李玉華,2014.鄉村協商民主的現實困境與化解路徑[J].中州學刊(3):16-20.
[5]陳懷平,林靜靜,2014.互聯網傳播平臺在協商民主中的價值契合與路徑優化[J].學習與實踐(3):65-71.
[6]伍俊斌,2015.網絡協商民主的契合、限度與路徑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3):130-140.
[7]伍俊斌,2015.論網絡協商民主的限度[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36(2):7-11.
(責任編輯:D 校對:T)
C912.82
A
1004-2768(2017)02-0102-03
2016-11-16
2016年度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陜西鄉村協商民主實踐及其制度化研究”(2016Z036);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專項課題(2014RWZX06-3);博士科研啟動費基金(Z111021302)
張庚亮(1989-),男,甘肅武威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謹(1969-),女,陜西富平人,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謹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