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軍,張麗蕓
(甘肅政法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機理分析
林 軍,張麗蕓
(甘肅政法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企業家社會資本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而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從關系維度,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等三個維度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應該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進而擴大企業家社會資本,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
社會責任;企業家社會資本;利益相關者
近幾年來由于政府制度、法律制度的規范不斷完善下和在社會輿論的監督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越來越重視。企業在對社會承擔責任的行為已經漸漸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企業從被動承擔責任到自愿承擔社會責任,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企業家們通過履行社會責任這一行為會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有促進作用。我們從企業家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就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機理進行研究,以推進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一)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分類
目前,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見仁見智。程鵬璠和張勇(2009)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定義企業社會責任,他們認為企業在獲取最大利潤使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同時,也應當主動承擔和維護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比如:員工、消費者、社區、環境和政府等[1]。周祖城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所要承擔責任的對象也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承擔的責任有: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2]。郭烜忠(2015)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和程鵬璠等人的定義大體上相同,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除了履行經濟職能以外,還要承擔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3]。黎友煥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內容基本上綜合了其他學者們所有的概述,相對來說比較完整,他認為在如今社會正在快速發展時期,企業對其相關者應該承擔的經濟、法律、倫理、慈善責任以及其他相關的責任[4]。綜上學者們對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概括,我們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追求基本利益之上,不僅要承擔與其利益相關者的負責,還應該對其他沒有直接利益的相關者負責,比如政府、環境和社區等。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學術界普遍認可的是“卡羅爾結構”,卡羅爾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自愿責任。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塞西通過遞進的關系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分為三個層次:社會義務(企業在市場和法律的約束下履行自己的義務);社會責任(企業所做的要符合社會的規范和期望);社會回應(在社會發展時期企業要做好長期性負責任的準備)。而施泰納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分成內部和外部兩個部分,內部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針對員工,從招聘、錄用、培訓、晉升和解雇等過程必須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則,以至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外部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鼓勵那些創業團隊以及雇傭和培養殘疾人員以致減少社會的就業壓力。腓特烈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由強制性和自發性組成,強制性責任是由于法律的規定和政府的限制,企業不得已才承擔的責任,屬于被動的;自發性是指企業資源承擔的責任,比如做出有利社會的捐獻、慈善等等。卡羅爾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以下幾個方面:經濟責任(企業自身利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法律責任(遵守法律法規,如: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勞動者權益保障法和環境法等);倫理責任(企業除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以外,還要遵循公平、公正和守信原則);慈善責任(視企業自身情況主動為社會做貢獻)[5]。參考以上學者們的分類,我們將其劃分為:第一,圈內責任,是指企業內部的員工、股東、債權人、合作企業等也就是利益直接相關者;第二,中圈責任,指與企業沒有直接經濟關系,但是從一定程度上也有關聯的政府、社區和環境等;第三,外圈責任:主要是指企業所有的慈善事業。
(二)企業家社會資本及其分類
由于社會資本的研究引入我國比較遲,因此我國學者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研究并不多。早期,我國學者李路路(1995)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是企業家能夠擁有怎么樣的社會關系[6]。陳傳明和周小虎(2001)認為企業家屬于企業的核心要素,企業家的工作效果是企業經營結果的關鍵因素他們將其認為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由信譽和規范下引導的一種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絡[7]。在我國的企業中,如果僅僅依靠企業家個人使得企業發展且取得良好的效益是不可能完成的,原因是企業家需要將企業內外部的各種資源及能力協調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經營企業。企業家作為企業與內外部環境的關鍵點,其中社會資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是屬于社會資本的微觀層次或個體層次。近幾年來,一些學者各自從自己的學科和研究問題方面對企業家社會資本出發,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定義?;莩瘢?004)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是個人層面上所擁有的一種社會資本,旨在以企業家個體為主要特征和中心點,與其周圍相關的網絡關系、信任和社會名譽的總和[8]。彭正龍、姜衛韜(2008)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主要是利用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的資源從而為企業家取得機會的能力[9]。石秀印認為企業家是企業與社會環境的關鍵關聯點,故企業家必須要通過自己的關系與能力為企業獲取資源[10]。王革和張玉利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就是企業家與企業組織內外部以及社會組織等人員之間的關系網絡,根據此網絡能夠給企業帶來直接或間接利益[11]。
雖然不同的學者對企業家社會資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都包含了以下幾點內容:第一,企業家社會資本是企業家對組織內部和外部的關系網絡,是企業家與供應商、股東等利益相關者,與政府等國家機構、與下屬等組內部人員的關系網絡。第二,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通過上述關系網來獲取組織所需資源。第三,企業家社會資本是一種無形資源,不同于人力、物質等有形資源。第四,企業家社會資本必須滿足的條件就是企業家與組織內外部必須有關系且這種關系能為企業家所用,只有兩者都滿足了,才能稱之為企業家社會資本。
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維度劃分,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劃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劃法。邊燕杰、丘海雄將企業家社會資本分為縱向聯系(企業家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是否在上級部門或政府部門任職)、橫向聯系(企業家是否在與其平行的企業或行業任過職)、社會聯系(企業家社會關系的數量、質量等)[12]。陳勁、李宇飛(2003)依據邊燕杰等人的觀點,將其分為縱向、橫向和界外實體三個維度[13]。林南、俞弘強(2003)在研究社會資源時候將企業家社會資本分為網絡資源(企業家自身網絡中的資源,可攝?。┖完P系資源(與企業家有聯系且能夠幫助企業家的關系網所擁有的資源)[14]。張玉利、楊俊和任兵(2008)將企業家社會資本認為是一種社會網絡,包含了:網絡規模(企業家關系網中的所有成員),網絡密度(對企業家提供所需資源的成員占總成員的比例),網絡資源(企業家關系網成員所能夠提供的資源)[15]。耿新(2008)在對新創企業績效研究時,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由結構維度和關系資源維度組成[16]。魏虹和陳傳明(2013)從企業家內外部兩個角度將其社會資本分為三個維度: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17]。喬華鵬和鞠曉峰(2016)認為,企業家社會資本包含了政治關聯、商業協會關系和技術協會關系三個維度[18]。
綜上學者們的研究,參考陳傳明等人的結論,我們將其分為三個維度:關系維度、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見表1)。關系維度是指企業家與其利益相關者(直接相關者和間接相關者)之間的信任、尊重、規范和認同。結構維度是指企業家關系網絡的規模、聯系的頻率、資源總和以及要花費的成本(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等。認知維度是指企業家與其關系網絡之間存在的相同價值觀和相同目標。

表1 企業家社會資本維度指標
1.關系維度。林楓在研究關系維度的時候認為關系維度是社會關系的人格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現在:信任、規范、認同和義務[19]。周小虎(2002)認為關系維度包括:第一方面是關系網絡的數量和質量,主要包括市場網絡(與顧客、供應商和銷售商等);內部網絡(股東、員工、合作伙伴);環境網絡(政府和銀行等);個人網絡(血緣、學緣和地緣網絡)。第二方面是決定網絡數量以及維持利用和發展關系網絡的能力,主要是企業家自身的特征:教育程度的高低、信任度的高低以及價值取向等等[20]。秦海霞(2005)將關系維度又劃分為三個方面:縱向聯系(企業家與上級領導以及下屬的關系);橫向關系(企業家與其他企業及行業的關系);社會關系(社會交往與聯系的廣泛性)[21]。李路路認為關系維度包括企業家的親戚朋友以及該親戚朋友在政府部門的職務地位[22]。楊鵬鵬(2005)認為關系維度包括:政府、技術、金融和市場[23]。宇紅(2005)將關系維度分為:企業家家庭所形成的、人力資本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和作為組織所成員所形成的關系網[24]。
結合上面學者所給的定義,我們將關系維度定義為企業家所擁有社會關系網絡的總和以及維持這些關系,比如信任、規范和義務。主要包括:與企業家利益直接相關的關系(員工、股東、顧客、銷售商、供應商等);與企業家利益間接相關的關系(政府、銀行和社會等)。
2.結構維度。林楓將其結構維度定義為企業家關系的一個整體模式,主要是社會關系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關系之間的強弱程度[25]。白璇、李永強和趙冬陽(2012)將結構維度分為交流頻率和親密程度[26]。顧穎和房路生(2012)將結構維度定義為:是由網絡規模,網絡密度和網差組成的整體[27]。劉林(2015)認為,結構嵌入決定了企業家所能接觸的資源程度和范圍[28]。耿新對結構維度的定義與白璇等人的定義大體相同,他是從企業家社會網絡的角度出發將結構維度的測量分為網絡規模、網絡密度和網絡異質性三個方面[29]。
綜上學者的研究,我們將結構維度定義為企業家與社會網絡之間存在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強弱程度。參照耿新的測量依據,將結構維度分為:網絡規模(企業家社會關系之間聯系的數量總和);網絡密度(企業家網絡關系之間的強弱程度)。
3.認知維度。林楓認為認知維度是企業家與社會關系之間所具有的共同表述、解釋和運用資源,主要包括共同語言、編碼和文化習慣[30]。白璇、李永強和趙冬陽(2012)將認知維度劃分為:圈內朋友有共同的目標,擁有共同的興趣,圈內的朋友能公開接受批評,默認處事原則和擁有共同的價值觀[31]。顧穎和房路生(2012)將認知維度分為有共同語言和共同歸屬感。劉林將認知維度認為是一種心理態度的變量[32]。王娟認為認知維度是規范、價值、態度和信仰四個方面組成[33]。
通過對上述學者們對認知維度的定義,筆者將認知維度定義為是企業家與其社會關系之間共有的目標、規范、價值觀和信仰等。我們主要分為共同目標和共同的價值觀等。
根據上述相關分析,我們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機理模型(見圖1),并將分別進行分析。

圖1 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對企業家社會資本擴大機理
(一)CSR——關系維度——企業家社會資本擴大機理關系維度主要是通過信任、規范和義務等維持企業家所擁有的社會關系并將這種關系分為企業家利益直接相關者和企業家利益間接相關者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趙澤霖(2012)在研究企業價值時,也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企業利益直接相關(某種程度上享受企業的經營成果或承擔損失,包括股東、債權人、員工、消費者、供應商和銷售商等)和間接相關(與企業不存在直接利益相關的比如政府部門、社會環境和社區等)的利益相關者[34]。陳漢輝(2013)的觀點和趙澤霖的觀點相似,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通過對利益相關者負責從而可以維持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網,原因是企業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就是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和了解,這原本就是關系維持和穩定的過程,有同樣觀點的還有學者蔣明霞[35]。靳小翠、張兆國、李庚秦在通過戰略管理研究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時,運用了企業家社會資本,也就是企業要與利益相關者建立關系,就必須履行社會責任[36]。下面內容將通過企業利益直接和間接相關者兩個方面來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
1.利益直接相關者。企業通過對利益直接相關者并對其履行社會責任時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對顧客承擔責任,能夠改善客戶資源,比如生產銷售保證質量和多元化的產品,差異化的服務、及時的售后服務和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等等。如果企業能夠做到這些,有助于增加顧客與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而且顧客與其他顧客之間會再建立關系網,使得企業家社會關系的增大。(2)企業在對供應商履行社會責任時主要表現在遵守對方企業的規定比如要做到公平公正、保持信譽等。與供應商之間保持信用從而建立良好的關系是雙贏的局面。(3)企業履行對債權人(銀行)的責任,促進彼此之間的信用度,建立良好的關系網,在以后的融資過程中會有積極促進的作用。(4)企業能夠對員工有足夠的公平、尊重和培養會提升員工的使命感、工作積極性和忠誠度等。因為只有員工真正的對企業滿意度提高才能使得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更加穩定。(5)企業對股東履行社會責任會建立長期的信任關系,如果企業不能積極地去實現盈利,股東得就會不到自己應有的利益,那么企業有可能面臨股東的撤資從而失去這一關系。當然如果企業履行自己的責任,給股東提供滿意的報酬就會增加股東對企業的信任從而獲得繼續投資并且有可能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37]。
2.利益間接相關者。利益間接相關者主要包括企業與政府和環境等之間的關系。通過一些學者(張雙、馮德雄、王利曉、田旭鋒、銀細問、吳定玉等)的研究可見,企業通過對政府和環境履行社會責任會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有促進作用。下面是對以上學者研究的綜合:(1)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并且積極為社會做貢獻(比如投資國家的修路項目等)以致推動社會的發展,那么這些企業就可以建立以及維持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企業能夠取得政府的支持,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會使得企業在市場的地位更加穩定而且也會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機會。(2)如果企業對環境負責,首先從企業自身做起,改善周邊環境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做到節約資源、合理運用資源。其次就是帶動其他企業或者社會成員對環境負責。企業做到這些,不僅能提高企業自身的形象和知名度,還能獲得大眾的支持以維護關系[38]。
(二)CSR——結構維度——企業家社會資本擴大機理
結構維度是企業家建立社會網絡以及所擁有的網絡關系的強度程度,根據結構維度的定義將結構維度分為網絡規模與網絡密度。企業家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并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相輔相成的,在企業家建立了關系網絡之后還需要企業繼續履行社會責任以擴展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網絡規模和增強企業家社會資本的關系密度。下面就從網絡規模和網絡密度兩個方面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影響。
1.網絡規模。要實現企業家社會資本網絡規模的擴大有很多種途徑,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其中一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論是對利益相關者角度負責的研究還是對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角度負責的研究,都可以擴大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的規模。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會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讓更多的組織和其他相關者了解企業,這樣就會擴大網絡規模。還有可以企業通過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履行,以其利益相關者為中心,會衍生出更多的關系網(張兆國、靳小翠,李庚秦)[39]。因為企業家的每一條關系都不一定是以企業家為中心建立以來的,而是通過關系的關系發展。姜衛韜(2008)在研究結構洞時,將其定義為社會關系網絡中某個個體或者企業與網絡中的個體有關系,但是與其他的某些個體沒有關系,必須要通過其他關系建立橋梁才能產生社會關系網。能夠起到橋梁作用的個體或組織就是結構洞中的中心位置[40]。其實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絡規模的擴大也就是結構洞理論的一種,這種說法在靳小翠研究社會責任與社會資本關系時候也提到了[41]。
2.網絡密度。網絡密度是企業家與其社會網絡關系之間的強弱程度,如果企業能夠對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負責任,就會增強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使這些關系更好的為企業家作用。社會責任的履行會加強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家的信任,會讓他們覺得長期的合作是值得的,所以企業家的社會關系網會更加堅固,在企業遇到風險或者競爭時,這些加強的關系網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利益相關者可以加強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社會資本。張雙和馮德雄在研究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時,也提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增強整個社會關系網絡的密度和強度,從而使網絡結構更加穩定[42]。
(三)CSR——認知維度——企業家社會資本擴大機理
郭斌等(1998)的研究顯示,不同職能部門之間、不同個體之間和不同組織之間在目標上和價值觀上的差異會導致界面沖突[43]。而認知維度就是在企業家已經建立關系維度和增強結構維度的基礎上,上升到企業家與社會關系網絡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價值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是能夠促進企業家與社會關系網絡之間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靳小翠也認為企業家社會網絡關系之間要發展到認知維度,而企業就必須為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個體或組織承擔相應的責任[44]。
1.共同目標。徐尚昆和楊汝岱認為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還應該制定有利于社會的目標[45]。企業家社會資本中的共同目標就是企業家與其社會關系網絡有相同的目標,比如和員工的共同目標是為了企業的發展,與政府的共同目標是為了社會發展等等。從上文中對兩者的定義也可以看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家與其社會關系的共同目標有正向積極的作用。如果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那么時間久了,企業家與其社會關系的個體或組織之間以前的共同目標也會不復存在,比如,在企業管理中,企業家應該領導員工的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而努力,如果企業對員工不履行責任,久而久之員工就會喪失對企業家的信心丟失他們的共同目標。
2.相似的價值觀。企業家與其社會關系網絡具有相同的價值觀時,對未來的合作和企業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增強相關合作組織的信心,促使相關企業與核心企業樹立共同的愿景,共同推動企業的發展和強大。金國榮、馮臻和于保平從管理者價值觀視角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時也認為,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會吸引更多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強的個體和組織[46]。這樣就會更加增強企業家與其社會關系網絡的共同價值觀。
我們根據上述所有內容,做出以下結論:第一,將企業家社會資本的三個維度(關系維度、結構維度和認知維度)中的相關內容作為橋梁,企業社會責任通過此橋梁與企業家社會資本建立關系以達到分析此文章的作用。第二,通過文章關系的梳理可以看出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家社會資本的擴大具有正向積極作用。第三,文章只是理論上的關聯論述,并沒有實證上的證明。
[1]程鵬璠,張勇,2009.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綜述[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1).
[2]周祖城,2014.論企業倫理責任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核心地位[J].管理學報(11).
[3]郭烜忠,2015.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述評[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
[4]黎友煥,龔成威,2009.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新進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5]段文,晁罡,劉善仕,2007.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述評[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
[6][22]李路路,1995.社會資本與私營企業家——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特殊動力[J].社會學研究(6):48-52.
[7]陳傳明,周小虎,2001.關于企業家社會資本的若干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11):1-6.
[8]惠朝旭,2004.企業家社會資本:基于經濟社會學基礎上的解釋范式[J].理論與改革(3).
[9]彭正龍,姜衛韜,2008.企業家社會資本:概念、影響機制及其研究新方向[J].經濟管理(10).
[10]石秀印,1998.中國企業家成功的社會網絡基礎[J].管理世界(6).
[11]王革,張玉利,吳練達,2004.企業社會資本靜態與動態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20.
[12]邊燕杰,丘海雄,2000.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87-99.
[13]陳勁,李飛宇,2001.社會資本:對技術創新的社會學詮釋[J].科學學研究(3):102-107.
[14]林南,俞弘強,2003.社會網絡與地位獲得[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46-59.
[15]張玉利,楊俊,任兵,2008.社會資本、先前經驗與創業機會——一個交互效應模型及其啟示[J].管理世界(7):91-102.
[16][29]耿新.企業家社會資本對新創企業績效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08.
[17]魏虹,陳傳明,2013.企業家社會資本對利益相關者戰略共識的影響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10):21-28.
[18]喬朋華,鞠曉峰.企業家社會資本、技術創新能力對中小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6.
[19][25][30]林楓.基于企業家社會資本視角的企業創業導向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1.
[20]周小虎,2002.企業家社會資本及其對企業績效的作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
[21]秦海霞.關系網絡的建構:私營企業主的行動邏輯[D].上海大學,2005.
[23]楊鵬鵬,萬迪昉,王廷麗,2005.企業家社會資本及其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框架[J].當代經濟科學(4):85-91.
[24]宇紅.企業社會資本理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5.
[26][31]白璇,李永強,趙冬陽,2012.企業家社會資本的兩面性:一項整合研究[J].科研管理(3):27-35.
[27][32]顧穎,房路生,2012.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維度、功能及構造性關系[J].企業研究(6):4-6.
[28]劉林,2015.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研究評論[J].重慶大學學報(1):82-83.
[33]王娟.企業家社會資本、決策思維模式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3.
[34]趙澤霖.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35]陳漢輝,2013.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企業社會資本與利益相關者網絡[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100.
[36][39]張兆國,靳小翠,李庚秦,2013.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交互跨期影響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8):32-39.
[37]易開剛,2007.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新理念:從社會責任到社會資本[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1):71-75.
[38]銀西文.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社會資本影響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40]姜衛韜,2008.基于結構洞理論的企業家社會資本影響機制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5.
[41][44]靳小翠.制度背景、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資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
[42]張雙.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資本相關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43]郭斌,陳勁,許慶瑞,1998.界面管理:企業創新管理的新趨向[J].科學學研究(6):65.
[45]徐尚昆,楊汝岱,2009.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對企業社會資本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11):119-128.
[46]金國榮,馮臻,于保平,2014.企業社會責任動機、機制與模式研究——基于管理者價值觀視角[J].上海管理科學(2):12.
(責任編輯:C 校對:R)
F270
A
1004-2768(2017)02-0136-05
2016-12-1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政府社會性規制的企業社會責任推進機制研究”(14BGL057)
林軍(1964-),男,甘肅臨洮人,甘肅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企業戰略管理;張麗蕓(1993-),女,甘肅蘭州人,甘肅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