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建
最近,與共享單車有關的新聞有點多,其中不少是給這個新生事物“潑冷水”的。比如有報道稱,北京市西城區的10條大街禁止停放共享單車。此外,針對共享單車的負面輿論也不在少數,包括對亂停亂放、燒錢的批評,以及質疑押金用到哪了。
其實,政府也在做類似的東西,比如紅白相間的北京公共自行車已推出多年。不過,人們似乎對待低效的政府公共自行車比較寬容,而當看到企業提供的共享單車時卻挑剔起來。
有些人對共享單車的公共性提出疑問,我想說,這個不應有爭議。第一,共享單車的公共性比小汽車、網約車、出租車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與公共交通相并論;第二,不能把政府提供的就看做公共服務,企業提供的就不是公共服務。共享單車雖然由企業提供,但面向大多數人,就像教育、衛生這樣的公共服務一樣。
有人說,共享單車會走網約車的老路,但我認為兩者性質不一樣。網約車將本來乘坐公交地鐵、甚至騎車的人,引誘到小汽車上。這與我們的城市發展方向是相違背的。而共享單車代表中國城市轉型方向,因為它引導大家從更易導致擁堵的小汽車出行模式,轉移到“地鐵+共享單車”的公共交通上來,可以說便利又現代,而且符合公共利益。這個從共享單車的使用者既有年輕人也有年長者可見一斑。所以,政府應該幫助其成長。
對于公共服務,應該提倡PPP模式(public公共、private社會資本、partnership合作),即政府與企業合作提供公共服務的新思路。既然要公私合作,那么就不應政府單方面制定規則,而必須是協商制,把用戶、單車企業、專家和政府召集到一起,找到各方的最大公約數。
為了避免把共享單車這盤好棋給下壞了,政府、企業和用戶都應承擔起各自的責任。政府要做到“引”“服”“管”。“引導”,提升共享單車公共服務屬性,促進城市交通轉型;“服務”,制訂系統的城市自行車戰略規劃,為共享單車發展提供空間資源和路權;“管理”,對亂停亂放問題不能一堵了之,而是增強建設性的疏導。
企業應該著重明確自己干的事情不是純商業的,而是涉及公共利益,處理不好就會有負作用。比如,現在共享單車投放過多,需要引起注意。另外,造車不能粗制濫造,因為共享單車使用頻率高,耐用性強很重要。還有,企業重點要做好運營維護,比如投放數量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
共享單車屬于分享經濟,而分享經濟是信用經濟,用戶要從玩弄小聰明轉向講究大誠信,在用、還、管等環節積累消費信用。不管騎車還是停車,務必做到合乎規范;歸還時要一切如初,做到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管好自己也管他人,對不良行為勸導阻止,讓沒有信用的人無路可走。▲
(作者是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智庫主任、教授)
環球時報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