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青++張玉芳
摘 要:闡述了藝術設計的內涵及科學技術對藝術設計的支撐作用,以澳大利亞藝術設計教育為例,概述了其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提出了科技與藝術的跨學科交叉是未來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藝術設計;科學技術;融合;教育
藝術設計的內涵
藝術設計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使其設計的產品不但具有實際的功能,還具有審美的體驗。因此,藝術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服務性。它可以讓人類獲得各種更有價值,更有品質的生存形式,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創造性的改造,旨在為人類提供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時,藝術設計還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藝術設計的實現手段是理性的,這和純粹藝術品的實現是有區別的,人們可以憑借突發的藝術靈感創作出震撼的藝術品,但不可能僅僅憑借靈感去創造出一個好的產品。一個好的產品的產生過程,不僅僅是設計者的自我表達,更是一個具有嚴謹科學精神、合理統籌規劃的有目的的活動,它需要設計師把自己的靈感和理念,通過與科學技術的完美結合才能表達出來,有時甚至需要像實驗科學一樣進行各種科學的實驗探索,需要設計師的藝術追求與實際生活需求的各種妥協才能夠實現。因此,藝術設計產品沒有絕對的藝術理想的純粹性,它最終要以人為本,用人的體驗去判定其是否成功,其承載的功能性始終是第一位的。
藝術設計是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的邊緣學科,既是融合了藝術、科技和經濟的綜合性學科,又是在融合與完善中不斷壯大和獨立的一種新型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藝術設計本身還是一個綜合性的設計活動。任何藝術設計都不是一個學科能夠完成的。一個純粹的藝術品的創作往往是一個人的事情,但藝術設計產品的實現確是一個工業化的過程,在紙上的創意只是一個概念的產生,一旦要去制作那就需要其他學科理論和技術的支持,很多時候靠一個人來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時,各種新材料的研發、信息技術的應用、工業化的生產以及產品的現代營銷等,都是藝術設計不能繞開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藝術設計師不但要有藝術設計的才能,更要有統籌規劃的才能,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由此,也奠定了未來藝術設計的發展必定要求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完美融合。
科學技術對藝術設計的支撐作用
在一般人眼里,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似乎是兩個截然不同,分別獨立存在的領域。科學技術研究的是自然規律,科學是有關研究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的學說,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技術是利用“有關研究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的學說”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憑借的方法和設備,是人類在創造物質世界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在物質世界的生產過程中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藝術則注重情感的表達、反映現實但又超越現實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富有創造性的方式和方法。科技與藝術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它們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藝術的創造性需要通過科學技術來呈現,科學技術是設計得以進行的基礎,沒有正確的科學技術的使用,再好的藝術設計形式也無法實現。換句話說:設計審美觀的實現及其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提供的支持;設計審美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科學技術發展所提供的物質方面的保證;設計審美空間及其表現形式的拓展更離不開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影響和促進了藝術設計的創新,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的結合,既給人類帶來無限的創造活力,也為物質世界的理性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時,科技發展的新發明和新技術需要設計的創新以更為美妙的外形贏得人們的認可。現代藝術設計正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服裝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綜合載體,其審美與創作的表達無不滲透著藝術與科學技術進步的完美結合,具有創意的設計離不開能表達其思想的新型服裝纖維性能、面料結構和色彩,離不開符合其思想的服裝結構形式與服用環境條件,這些無不既涉及了藝術的創意思想,更融合了人、服裝、環境三者間的服裝科學。也正是鑒于服裝集藝術與科學技術于一體的特性,北京服裝學院提出了“創意融合技術、設計傳承文化”這樣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養具有工程師素質的服裝藝術設計高級人才和具有深厚藝術素養的服裝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
科技與藝術融合是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澳大利亞藝術教育值得借鑒的地方
1.緊跟時尚藝術與科技發展設置跨學科專業
創意產業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繁榮,提高國際競爭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保持和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是各國政府近年來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政府也不例外。該國于2011年8月,就由聯邦政府多部門聯手出臺了《澳大利亞創意產業21世紀發展戰略》,提出將推動創新、加強基礎建設、培育人才和加強產業研究成果利用四個方面確定為戰略發展重點,旨在通過數字通訊、創新科技、文化教育、經濟貿易等領域的有機融合,積極完善政府機制、加大政府投入等措施來保證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政府針對中學、高等教育、專業培訓等推出了一系列的創意人才培養扶持措施,更是將全澳的藝術教育推向了新的高峰。這一通過教育和技能培訓來培養創意人才的方式被稱為21世紀澳大利亞發展生產力的“奠基石”。
赴澳培訓學習,我們走訪了一批大學及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對時尚設計、創意設計等專業的設置情況進行了解。從各機構的情況來看,政府的戰略決策已然顯現。例如:各高校基本設立了藝術設計學院或創意設計學院,除傳統的繪畫、雕塑、陶藝、音樂專業外,各大學還設立了數字媒體、平面設計、工業設計、視覺藝術、環境藝術、動漫、攝影、時尚設計等跨學科的藝術設計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各高校都十分重視這些專業所具有的學科交叉與融合特性,提供設計工作室、攝影工作室、陶瓷工作室、金工實驗室、印花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等兼具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特點的各類工作室給各專業的學生自由選用。更有像紐卡斯爾大學這樣,為了各專業學科更好地交叉融合,以“大藝術”的概念將音樂、戲劇、服裝、舞美等專業設置在同一個藝術學院中,通過組織大型年度演出促進各專業學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2.注重創新、實踐與互動的教學理念與課程設計
在澳大利亞,無論是大學、還是職業培訓機構,其研究和教育方向都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十分注重教學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及發散性思維,樹立以人為本、和諧環境的理念,各高校的課程設計目的都十分明確,通過模塊教學、理念引入,使學生的課堂體驗更加豐富。例如:基于環保理念的紡織品設計課程,則是鼓勵學生利用廢舊紙張、廢舊羊毛制品開展設計,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基于材料成本概念的工業設計課程,通過設定固定的平臺架構,讓學生自選材料、在考慮成本的基礎上完成設計,使學生充分理解設計與成本的關系;基于企業品牌的服裝設計課程,學生要深入了解企業文化,找尋企業符號及元素,建立企業品牌與設計的關系;基于傳承理念的首飾設計課程,則是將古老的鑄造工藝應用到教學中,實現不同方式的首飾加工制作。考慮到學生就業可能自創品牌或創業,各高校都相應開設了市場營銷、品牌管理、商業技巧等實用課程。
啟發與互動式課程設計是澳大利亞藝術教育模式的又一大特色。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體現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師在設計每一門課程時,除對課程所授內容、修課時間、應交作品及評估標準做嚴格規定外,大多數課程的細節設定更注重于啟發和互動,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文化背景優勢,集設計創新、文化傳承和設計作品的社會服務功能于一體開展項目制教學,學習評價考核形式則多以由學生提交項目報告或作品來完成。這既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了相對完整的創新思維方法的訓練,更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悉尼TAFE學院的首飾設計課程,教師以“美”與“丑”為主題開展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擴展教學資源和內容,對美學理論進行講解,啟發學生對“美”與“丑”進行自我詮釋,最后完成作品。學生將從作品最初文字構思階段開始的所有資料包括文字、草圖和成品等匯集成冊提交。這一反映學生理論知識、創意創新能力、文字功底、動手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的作品,也常作為學生的學習成果資料,在將來行業招聘時介紹給企業。
3.注重藝術、時尚與科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與科研特色
在走訪澳大利亞高校時我們發現,各校藝術設計學院在介紹其教學、研究時,普遍提到目前的時尚藝術設計,再也不是簡單的純藝術行為,而是藝術設計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各學科雖然獨立設置,獨立發展,但各個學科之間的跨界合作日益增強。很多課程也互相開放,在很多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學院都開設有全校選修課,允許其他學科的學生選修。不少實驗室也提供給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師生使用,或者建立跨學科的綜合實驗室。例如:在服裝教育方面,最普遍的是服裝設計與紡織品設計專業密不可分,雖然兩者是互為獨立的專業,但幾乎所有的服裝院校都開設印染等課程,并十分強調其重要性,這一點與國內絕大多數服裝院校的情況不同;在我國絕大多數的服裝設計專業,沒有開設印染類課程,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對于圖案、色彩的技術實現了解甚少。同時,教師的科研領域也頗具跨學科特色,特別是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特色。例如:新南威爾士大學醫學院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實力,如今他們與藝術設計學院合作,通過充滿人文關懷的藝術設計,大幅提升各種仿生人體器件的美感與可接受性,減少病人對于人造器件的排斥,提高了病人的康復效果。這種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模式,如今已成為他們廣泛的共識。在紐卡斯爾大學和格里菲斯大學等學校,我們在視幻藝術、交互媒體、可穿戴智能技術、E-健康等方面也看到了他們將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取得的可觀成績。例如:如何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時尚產業,完成現代藝術品的個性化定制和古代藝術品的重現與再創造。
綜觀澳大利亞高校中各院系之間的互動交流,最深刻的感受是他們已有的共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單一學科發展所面臨的局限性日趨明顯,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社會對時尚美好生活的追求,特別是在創新產品的開發方面。因此,在他們的實際工作中,人們會自覺地開展跨專業、跨學科、跨院系的交流與合作。這種藝工融合的理念不僅僅是停留在藝術設計與技術并重這一簡單層面上,而是真正打破藝術和科技自身范疇的共同促進與發展,藝術設計可能發現和解決科技不能解決的問題,科技也可能給藝術和設計創作提供新的手段和開辟全新的時空概念。正是這種藝工時尚融合的視角和科研理念,使這些學校能夠把科研的觸角不斷地伸向學科的前沿,不斷催生出新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
北京服裝學院具有天然的藝術學科與工程學科的優勢。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促進各院系深入且經常的交流,完全有可能從藝術、時尚的角度對材料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提出新的應用要求,從而發展出新的科研方向。而材料、信息的科研成果在應用中又可以引入時尚和藝術的設計,提高人文關懷程度,改善應用感受,提出新的時尚研究課題。當我們能夠有意識地強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不定期地開展跨學科的學術活動,自覺地組建跨學科的科研團隊開展研究時,我們將有可能更實質性地推進藝工的融合,真正創新出新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
(作者單位:北京服裝學院;廖青系北京服裝學院副校長)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