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慧 陳 潔/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抓住關鍵環節推進土地流轉
馬國慧 陳 潔/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并充分就業,三產結構發生深刻變化。2015年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率達82%,一、二、三產業結構比重為3.16∶42.26∶54.58。與此相應,農業勞動者素質下降,農業經營規模分散、比較效益低下,農田明暗拋荒現象有所蔓延,“誰來種地” “地怎么種”的問題突出。為此,邗江區審時度勢,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
圍繞“2017年在揚州率先、與蘇南同步實現農業基本現代化”的目標定位,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臺了《邗江區積極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從2015年起,用三年時間,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激勵等多種方式,因地制宜,順勢而為,以發展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和“六統一分”(提供統一耕整、統一機播(機插)、統一管水、統一植保、統一施肥、統一機收等服務,由農戶一次性繳費或分項繳費購買)社會化服務為主要形式,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升農業經營質態,實現集約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
2016年,蔣王、西湖、竹西、公道、槐泗、汊河、瓜洲7個鎮(街道)實施糧食規模種植和“六統一分”托管服務覆蓋率達到90%,方巷、楊壽、甘泉、楊廟4個鎮(街道)達到50%。
2017年,新增方巷、楊壽、甘泉、楊廟4個鎮(街道)實施糧食規模種植和“六統一分”托管服務覆蓋率達到90%,全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本實現全覆蓋。
力爭到2017年底,“家庭農場”、村集體土地股份“合作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占比達50%,“六統一分”托管服務覆蓋率達50%,全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90%以上。
1.強化平臺支撐,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一是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按照“四有標準”,在2014年開展試點的基礎上,2015年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6年完成掃尾工作,確保發證率達90%以上,更好地落實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流轉土地、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二是全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邗江區15個鎮(街道、園區)全部按照有人員、有場地、有臺賬、有牌子、有信息服務平臺“五有”標準設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同時,建立健全村級流轉信息員隊伍,及時提供流轉信息發布、流轉面積核實、價格評估測算、權屬變更以及關系協調等服務。目前,經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交易登記項目數765筆,成交項目數761筆,成交金額1.71億元。三是不斷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機制。加強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加大標準合同文本推廣使用力度,做到流轉合同、流轉臺賬、流轉報表“三相符”。加強土地流轉價格指導,以“實物計租、現金結算”為重點,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增長機制。建立土地流轉合同備案和登記制度,土地流轉必須簽訂規范的書面流轉合同,采取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的,應報發包方備案;采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經發包方同意,受讓方與發包方重簽承包合同,并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變更登記手續;采取互換方式流轉的,雙方當事人應至村組集體辦理承包合同、經營權證書變更及備案手續。
2.強化主體培育,加快構建現代經營體系。一是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堅持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積極培育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農場”??茖W把握規模經營“有序”和“適度”原則,“家庭農場”經營面積控制在100~300畝,今后隨著生產者經營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逐步擴大經營規模。按照“三有兩好一規范”(有合同、有標識、有配套,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好,經營規范)認定標準,積極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加快引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2016年新建10家、累計達99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家。二是穩步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引導村集體組建土地股份“合作農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全程機械化作業、集約化經營,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促進村集體增收。同時,選配“懂經營、善管理、有責任、敢擔當”的村干部經營管理“合作農場”,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獎懲制度,實施績效考核。目前,全區累計組建村集體土地股份“合作農場”28家,經營面積擴大到近1.5萬畝。三是規范發展專業合作。支持“家庭農場”、村集體土地股份“合作農場”牽頭組建或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合作社組建合作聯社,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競爭力。按照“動態管理、有進有退、從嚴把關”原則,規范建立省級合作社名錄,指導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優化內部運行機制,密切利益聯結關系,加快實現“二次分紅”,并將列入名錄作為合作社申報各級財政扶持項目的基本前提,充分發揮名錄的導向作用,2016年列入名錄庫的合作社有25個。
3.強化服務功能,著力推進統一生產服務。一是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加強鎮(街道、園區)涉農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強化農經管理、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職責;引導村經濟合作社創辦農民勞務服務、農業科技服務、農機綜合服務、農產品流通服務等多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全方位開展生產性、生活性、勞務性集體統一服務;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開展社會化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不斷提高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規模。二是開展“六統一分”服務。著力推廣“六統一分”托管服務模式,實現統一服務,鼓勵各類服務組織開展種植業“六統一分”托管服務,通過統一服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整體提升農業科技應用和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三是加強職業農民培訓。把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化解“誰來種地”之憂的根本舉措,多途徑、多形式引導村組干部、外出務工農民、農業科技人員、農村經紀人以及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等投資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宣傳教育,整合培訓資源,大力培養“懂農學、知農時、會農事、愛農業、有文化、有經驗、有鄉愁”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1.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水利、農開、財政、國土、發改等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強化地力培肥,實施秸稈還田,不斷提高耕地等級和肥料利用率;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承擔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治、農村道路建設等涉農補貼項目,切實改善生產條件。
2.合理配置農業機械。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扶持政策措施,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營造良好工作機制;對于大型農用機械配備不足的鎮(街道、園區),及時做好購置和外調機械的準備工作,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大中型農機具,幫助協調外出跨區作業服務,進一步推動全區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
3.重點扶持糧食生產。積極培育規模種植糧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原有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歸屬由承包農戶與流入方協商確定,新增部分補貼向種植糧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規模種植糧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符合申報農機購置補貼標準的,優先安排。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在自愿前提下,規模種植糧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保額標準可在國家、省定基礎上適當提高。
4.加大考核激勵力度。各鎮(街道、園區)制定本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工作方案,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區將糧食規模種植和“六統一分”托管服務納入農業農村考核內容,對完成目標的鎮(街道、園區),以及當年新增村集體合作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00畝、畝均純收益超300元的村給予適當獎勵;加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補貼強度,整合中央、省、市、區有關資金,予以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