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明 嚴冬平 楊小麗/江蘇省泰興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精準施策促增收 力推脫貧奔小康
袁玉明 嚴冬平 楊小麗/江蘇省泰興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近年來,江蘇省泰興市搶抓省出臺黃茅老區富民強村行動計劃的政策機遇,以推進新時期“黃橋決戰”為抓手,加快構建以黃橋鎮為中心的現代產業體系、新型城鎮體系、便捷交通體系為重點,扎實推進黃橋老區脫貧致富,形成了“老區自主發力、部門真心幫扶、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格局,有力推動了老區“富民強鎮、全面小康”進程。
建立掛鉤幫扶機制,形成強大幫扶合力。市建立健全了“市領導掛鉤幫扶到鎮,部門、園區(企業)掛鉤幫扶到村,黨員干部掛鉤幫扶到戶,全社會動員參與”的掛扶機制,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心扶貧、支持扶貧的良好格局。上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市級機關部門單位、園區(企業)掛鉤幫扶152個經濟薄弱村,積極為經濟薄弱村送政策、送項目、送資金,切實增強村級“造血”功能。同時,開展黨員干部“一對一”結對幫扶低收入農戶活動,幫助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發展增收致富項目,并在“10·17”全國扶貧日和春節開展慰問活動,給予結對幫扶戶錢物資助。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老區發展根基。逐年推進通村公路提檔升級、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村級“四個一”工程建設、中小河流和黑臭河塘整治等,不斷夯實老區鄉鎮發展根基。“十二五”期間,改造老區鄉鎮供水管網5780公里,提檔升級農村公路630公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農村道路739公里,新改建農村橋梁560座,疏浚整治中溝、村莊河道696公里,老區水、電、氣、綠化及污水處理工程逐步完善,有效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老區招引增收致富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
積極拓寬增收渠道,增強村級“造血”功能。一是發展物業經濟促增收。老區經濟薄弱村立足區位、資產、資源優勢,通過整鎮推進、村內自建、聯村共建、異地興建等模式建設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商業用房等物業項目,收取物業租賃費用增加集體收入。近年來老區共建成標準廠房121769平方米,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近1200萬元。部分村(居)憑借臨近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優勢,發展“高炮”廣告牌物業經濟,共建成高炮廣告30個,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80萬元。二是盤活資產資源促增收。村級集體整理復墾土地、開發預留土地、水面資源,盤活閑置辦公用房、學校、倉庫、廠房、機械設備等資產,積極開展租賃等經營業務;對到期的資產資源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平臺重新對外發包,提高租金標準,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300萬元。三是發展產業服務促增收。村級組織通過提供勞務中介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建立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為農戶和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提供產、加、銷服務增加集體收入。
精準落實扶貧舉措,推動低收入農戶如期脫貧。一是因戶施策落實項目。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堅持因戶施策,幫助有勞動力的低收入農戶論證選項,發展增收致富項目和優先安排就業。老區上一輪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發展種養項目52個,到企業或公益性崗位就業132人,打卡發放省級財政補助資金90.37萬元。二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近三年來,共開展農業專項技術培訓7.65萬人次、農業職業技能培訓11700人、農民創業培訓3110人,幫助農村勞動力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為農民有序轉移、持續增收奠定了基礎。三是促進就地轉移就業。大力探索“整鎮推進”項目扶貧模式,積極拓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渠道,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鄉鎮就近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例如姚王鎮以遠大家為龍頭,在全鎮18個村居建立創業富民基地,組織低收入農戶開展編藤加工,構建“龍頭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項目扶貧新機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中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凈增5萬元以上,全面實現“雙增收”目標。
著力加大政策扶持,發揮兜底保障作用。積極整合省扶持黃橋老區三年行動計劃專項扶持資金3950萬元、市級每年村級增收扶持資金2000萬元和低收入農戶扶持資金500萬元,用于黃橋老區經濟薄弱村村級增收項目和低收入農戶幫扶項目。建立稅收獎補機制。村級組織招商引資到市工業園區、鄉鎮工業聚集區的項目,企業新增稅收的鄉鎮(街道)留成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獎補到村,近年來累計返還稅收收入985萬元。實行規費減免機制。凡村級建設標準廠房,涉及市級及以下所有規費一律減免。土地出讓收益部分作為村基礎設施等項目的建設資金,全額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土地復墾開發,優先列入占補平衡項目庫,市級實行每畝2萬元定額補助。同時,不斷強化對低收入農戶政策兜底保障,健全低保、五保、殘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低收入農戶實行政策兜底,逐年提高扶持標準,織牢低收入群體政策保障網。上一輪扶貧開發中,老區鄉鎮共有低保戶7958戶、14357人,五保戶975戶、1080人享受政策兜底保障。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縱深開展,脫貧的標準和要求越來越高,任務越來越艱巨,難啃的硬骨頭越來越多,困難和矛盾也日益凸顯,工作難度不斷加大。
老區鄉鎮產業基礎依舊薄弱。
老區產業不夠集聚,企業小而散,尚未形成體量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的支柱產業,產業基礎依然薄弱,工業富民的拉動效應十分脆弱。同時,由于老區鄉鎮地處通南高沙土地區,土地貧瘠,產出率低下,特色產業發展水平較低。
村黨組織“雙帶”作用不強。部分村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薄弱,班子結構老化、能力弱化的現象較為嚴重,有的村出現干部難找、難選、難培養的問題,帶頭富、帶領富的“雙帶”作用難以彰顯;有些村干部對扶貧開發思想認識不足,存在畏難情緒,對村級增收思路不清,規劃不明,缺乏帶動村級致富發展的沖勁闖勁。
低收入農戶全面脫貧壓力大。
新一輪老區鄉鎮7000元以下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4984戶、25624人,老區貧困人口數量較多,且絕大部分是無技能、無勞力、無資金的“三無”人員,特別是目前新增貧困戶中,不少是因災致貧、因病返貧;加之低保戶認定標準發生變化,導致貧困戶脫貧難度增大,加重了村級負擔;同時,部分貧困戶“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不愿意通過勞動致富,凡事都等國家和社會的救助;有些貧困戶具有擺脫貧困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缺少引導,一旦失敗便失去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老區要通過4年時間全面完成新一輪低收入農戶脫貧目標,壓力較大。
村級持續增收制約因素多。不少經濟薄弱村受地理位置、農業生產條件、工業經濟基礎的影響,物業經濟、為農服務項目難以有效落實;還有的村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存在資產、資源發包不穩定的問題,村級持續穩定增收存在隱患。

泰興市黃橋鎮祁巷村民居
進一步健全扶貧開發協同推進機制。一是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市扶貧開發工作相關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統籌協調,切實履行指導、協調、督查、考核等工作職責。鄉鎮(街道)要擔負起“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主體責任,建立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的工作責任制,做到主要負責人親自抓扶貧開發工作,協調做好目標確定、項目落地、資金安排、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要選優配強經濟薄弱村黨組織“帶頭人”,更好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二是深化掛鉤幫扶機制。繼續完善市掛扶機制,各部門單位對選派到經濟薄弱村的“第一書記”,要做到不脫貧、不離崗,推動各項幫扶措施落地見效。建立掛鉤幫扶通報和到戶聯系卡制度,推動幫扶對象、幫扶責任人和幫扶項目“三落實”。三是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全方位、多層次、廣角度地宣傳報道各級扶貧政策、先進典型和成功模式,積極引導社會扶貧,推行企業捐資扶貧、能人帶動扶貧、大戶幫助扶貧、招商引資扶貧、部門結對扶貧、合作組織服務扶貧等“六大”社會扶貧模式,激發和調動全社會參與精準扶貧的熱情和積極性,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四是嚴格考核督查機制。突出目標導向、結果導向,逐項分解落實考核任務,建立健全督查通報制度;堅持“黨政同責,捆綁問責”的原則,執行扶貧開發問責制,以強有力的考核問責機制倒逼扶貧開發工作取得實效。
進一步增強老區自身發展能力。一要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加快黃橋小城市建設,不斷完善政治、經濟、商務、金融中心功能,強化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提高城市建設品質,著力打造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的吸引源。要根據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工業型、商貿型、農業型、旅游型小城鎮,在繁榮經濟、提升人氣的同時,帶動更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二要多措并舉幫扶經濟薄弱村發展。堅持開發造血為主、幫扶輸血為輔,因村施策、分類幫扶,推動村級組織實現年年都有新項目、新變化。認真做好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迅速啟動項目實施,盡早實現扶持項目落地生效。扎實推進黃橋老區富民強村行動計劃,加大“整鎮推進”增收模式推廣力度,大力發展物業經濟、實體經濟,使經濟薄弱村每年都能新增1~2個特色項目。繼續加大村集體閑置資產資源盤活力度,積極開展租賃等經營業務。支持村集體開發利用本地生態資源,發展特色農林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不斷拓展農業新功能。鼓勵村集體以集體資產資源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優勢工商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項目,不斷探索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穩步實施鄉鎮10~15分鐘接入市域骨干路網工程,加大通村公路拓寬改造和危橋改造力度,積極構建內外聯暢的大交通格局。加快推進老區集鎮及工業園區的路、橋、水、電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增強鄉鎮集鎮及副中心社區輻射和服務功能。扎實推進城黃灌區續建配套、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農村河道整治等農水工程,不斷改善老區鄉鎮的農業生產條件。
進一步提升低收入農戶脫貧實效。一要立足扶貧的“本”,通過發展生產帶動一批。緊扣市場需求,因戶施策,幫助低收入農戶選準合適的設施農業、家庭養殖業等項目,并免費辦理農業保險,無償提供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服務,切實防止因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技術缺乏等因素影響農戶收益。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推廣“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二要拓寬扶貧的“路”,通過就業創業脫貧一批。根據低收入農戶的就業需求和培訓愿望,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能培訓,努力讓低收入農戶每人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強化老區鄉鎮工業集聚區、村級創業點、村級勞務組織建設,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幫助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支持經濟薄弱村組建勞務合作社,承接各類公益性服務項目,為低收入農戶提供就業崗位。繼續加大全民創業扶持力度,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農民自主創業、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三要拔掉貧窮的“根”,通過醫療救助保障一批。進一步擴大新農合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提高報銷標準,對報銷后自付部分仍有困難的,繼續加大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力度,切實減輕貧困人口治病負擔,解決好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四要夯實脫貧的“基”,完善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是不留“鍋底”的戰役,對于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要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要不斷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使享受低保的群眾收入水平達到脫貧標準。加強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幫助貧困戶跳出貧困陷阱的關鍵之舉。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幫助低收入農戶子女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保障基本住房,改善低收入戶生產生活條件,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提高補助標準,切實保障貧困戶基本住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