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醫科大學閩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 龍振晝
乙肝康復 莫忽視甲胎蛋白檢測
□福建醫科大學閩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 龍振晝
楊先生今年45歲,早在上大學體檢時查出乙肝“大三陽”,此后不定期復查肝功能,偶有轉氨酶升高,經保肝治療后均能恢復正常。
工作后,楊先生因生活不規律、飲酒應酬等諸多因素,導致肝炎反復發作,但一直不愿抗病毒治療。直到40歲時,才在醫生的建議下,接受抗病毒治療。服藥后,楊先生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轉。獲得滿意的療效兩年后,楊先生開始不規律復查,最后只檢查肝功能一項。
最近,楊先生感到肝區疼痛,查了腹部彩超,沒有發現明顯異常。家屬不放心,帶著他來找到我,看了近幾年的檢查單,我發現,除甲胎蛋白外,其他項目都檢查過。于是,我建議楊先生查一下甲胎蛋白。結果,數值超過500ng/ml。
接下來,楊先生分別做了肝臟硬度、增強CT和MRI(磁共振)等檢查,發現小肝癌。最終,聯系多學科會診,采取手術治療,術后效果良好,繼續抗病毒治療,監測甲胎蛋白逐漸正常。
從這個病例中,我發現很多乙肝患者在所謂的“定期復查”中,只關注“轉氨酶”這樣的指標,忽略了肝病隱藏的“危機”。很多患者,在聽到要求他們查甲胎蛋白時,會問:“甲胎蛋白是什么?監測甲胎蛋白有什么意義?”
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吧!
甲胎蛋白是一種腫瘤相關蛋白,主要存在于胎兒體內,正常情況下,成年人血液中僅有微量存在。甲胎蛋白在1956年由瑞典學者在胚胎中發現,1963年,其他學者相繼發現,肝癌患者體內甲胎蛋白大量升高,不久,甲胎蛋白成為首個被認定的腫瘤生物標志物。
典型的乙肝患者,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其自然病程可呈現“三步曲”,即“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變化過程。那么,在乙肝的疾病狀態下,監測甲胎蛋白有什么意義呢?
成年急、慢性乙肝患者,炎癥活動導致肝細胞壞死,肝臟在修復炎癥的同時,也有新生的肝細胞出現,這些細胞具有產生甲胎蛋白的能力。所以,在肝炎活動時,甲胎蛋白可以升高。不過此時一般只是低水平的升高,這種升高有時是判斷肝功能是否有恢復趨向的標志。
研究表明,肝發生纖維化時,很多患者會出現甲胎蛋白高于20ng/ml的升高,其水平與纖維化的程度密切相關。在失代償
期的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可以升高至超過1000ng/ml,其主要原因是,隨著肝纖維化的加重,肝臟將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的功能降低,機體需要大量的新生肝細胞來產生能量,而這些新生的肝細胞同時也產生大量的甲胎蛋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甲胎蛋白可以警示乙肝患者是否有肝硬化的傾向。
甲胎蛋白監測最重要的目的是早發現肝癌。甲胎蛋白是一種胚胎蛋白,在肝癌發生時,由于肝癌細胞比胎兒肝細胞具有更快的分裂能力,故可更迅速地產生大量的甲胎蛋白。在這里要注意,直徑小于2厘米的“小肝癌”,由于惡性程度低,生長緩慢,產生的甲胎蛋白可能較少,常表現為持續低水平的升高;而逐漸增大的肝癌,惡性程度大,能產生大量的甲胎蛋白,可以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
乙肝患者中,伴有中度以上肝纖維化的肝炎或肝硬化炎癥活動時,服用抗病毒藥1~2個月后,隨著病毒載量(HBV DNA)和轉氨酶的下降,甲胎蛋白逐漸降低,這時,往往預示病情的好轉,同時也提示肝癌的可能性低。如果在服用抗病毒藥后,甲胎蛋白不降反升,則需進一步行肝臟增強CT或MRI檢查,并定期復查,以及時排除或早期診斷肝癌,贏得最好的治療時機。
甲胎蛋白水平的變化在肝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也有重要意義。如在手術或射頻消融術后,療效好的肝癌患者,其甲胎蛋白水平會在術后1~2個月逐漸恢復正常;而甲胎蛋白持續不降低,往往提示治療不徹底;甲胎蛋白降低后又增高,提示肝癌復發的可能。
總之,不論是否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療,乙肝患者除了要定期做肝功能、HBV DNA、彩超、“兩對半”等檢查,還需定期監測甲胎蛋白這個重要的血清學指標,以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肝硬化和肝癌,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