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張蕓蕓等13人是一家個人獨資公司的職工。由于公司經營不善,他們被拖欠工資和年終績效獎金共計8萬余元。春節放假前夕,公司負責人王某表示等他們年后返工時便能結清全部欠薪。可當張蕓蕓等人年后回到公司時,卻發現王某已將公司轉讓給他人經營并辦理了相關手續,自己攜款離開且去向不明。公司現在的投資人認為,張蕓蕓等人的工資是王某經營期間欠下的,與他沒有任何關聯,且他已向王某支付對價,故他們只能找王某索要欠薪,而無權要求現在的公司擔責。請問:該觀點對嗎?
【分析】該觀點是錯誤的,即公司必須向張蕓蕓等人清償欠薪。
一方面,個人獨資公司投資人的改變并不等于公司不復存在。《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管理辦法》第17條指出:“個人獨資企業因轉讓或者繼承致使投資人變化的,個人獨資企業可向原登記機關提交轉讓協議書或者法定繼承文件,申請變更登記。”在個人獨資企業中,承擔支付工資責任的只是“企業”,而非“個人”。變更登記僅僅是指個人獨資企業存續期間投資人的改變,而不等于個人獨資企業的消滅,也不等于產生了新的個人獨資企業,即不管是轉讓前還是轉讓后,都仍然是同一家獨資企業。換言之,就是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經營者的變更,并不影響該獨資企業轉讓前、后對外的權利、義務。與之對應,王某雖然已經轉讓獨資公司并收取對價,但針對公司來說,只是投資人的調整,公司的屬性以及對轉讓前的權利、義務并沒有隨之改變。
另一方面,公司必須償付被拖欠的工資。《勞動合同法》第33條規定:“用人單位變更名稱、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投資人等事項,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其中所指的“不影響”,當然包括向職工支付、按照勞動合同所必須發放的工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59條也明確指出:“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業主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即公司必須以“實際經營者”的身份,就受讓前所拖欠的工資,與王某共同承擔清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