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河長制”在全國全面推開。“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其實,“河長”官職古而有之。
在五帝時期,虞是最早掌管山林水澤的官員,而最早被任命為河長的是大禹的父親鯀,但是面對滔滔洪水,鯀卻沒有良策,僅僅用堵的方式去抗洪,結果因治水不力而被斬首。大禹子承父業繼續治水,采用疏導方式而大獲成功。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并蜀國。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郡太守,自然就兼任了岷江的河長。李冰上任后,帶著兒子對岷江沿岸進行實地考察,根據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決定在灌縣(今都江堰市)附近修筑都江堰。整個工程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項功能。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也有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大家都知道,包拯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他在地方任職時盡職盡責,他所擔當的河長一職更是干得風生水起,成效卓著。包拯在權知開封府時,住在惠民河河邊的很多皇親國戚把惠民河圍圈起來,修建水榭涼亭、養魚種荷,使得本來只有八丈寬的河面擠得只剩四丈寬了,甚至有的地方還不到一丈寬,致使開封常常被淹。包拯上任后,為了防汛安全,立即下令拆除河障,就連當朝國丈張堯佐攔在惠民河上的青蓮池也被鏟除。從此,惠民河暢通了。
明代的于謙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清官,他任職地方時,同樣把治河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宣德六年,擔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謙受命到河南、山西兩省任巡撫。黃河流經河南地段,特別是在開封境內,由于淤泥沉積形成了“懸河”,十年九災,沖毀農田、房屋、人畜無數。于謙決心解決這個問題,他把“修筑堤防,發展農業”作為一項主要任務。據《明史·于謙》記載,為了遏制黃河水患,“謙令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有長,責以督率修繕”。經過數月的艱苦努力,數十公里的黃河大堤初具規模,充分起到了遏制水患的作用。于謙在任期間,黃河在河南境內只潰決3次,而開封附近1次也沒有,這和于謙重視堤防、廣植樹木、加強巡查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