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或許作為“我是創益人”的發起者,騰訊社交廣告也沒有想到以“創意+廣告+公益”為生態機制的新公益活動會取得如此巨大的社會反響。
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吸引了超過3500位來自專業創意機構、社會團體的創意人和個人參賽者。參賽者的作品使用騰訊社交廣告資源投放剛剛進行至三分之一階段,就實現了7.77億次曝光,其中金獎作品《忘不了的家味》更是獲得了1029萬次互動——公益+創意+廣告的融合。
“其實我們中國人,或者是公益人士,大家并不是對公益不關心,只要是能得到認可的項目,或者是大家能感受到的,通過比較好的形式,大家都愿意奉獻自己的愛心?!彬v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許國愛表達了自己對于國內公益人的看法,“以公益+創意的生態機制就是希望通過彼此的結合,能夠讓公益有一個生動形象的靈魂去改變人們對于公益的認知?!?p>
成立于2007年的騰訊基金會從成立之初就以“用戶與公益的鏈接”為目標,為國內的公益事業做出貢獻。從之前的1元購畫到最近的99公益日以及每年的8月8號的無現金日,都是騰訊基金會10余年來通過不斷摸索推出的新公益模式。數據顯示,最近十年來,騰訊基金會一共有超過2萬多個項目,同時募集到超過20多億的資金,共有超過1.4億人次的捐贈。
然而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要如何更好的推動傳播,推動的社交能量呢?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社交廣告主席、集團市場與全球品牌主席劉勝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技術如何向善,第二,創意如何更好的融合,第三,怎么讓社交賦能創意出美好未來?!?p>
技術實現向善,通過數據與技術的匹配,為公益的高效率推廣有著非凡的意義。以中國幾個億的用戶群來說,幾千萬可能也不一定能全部觸達用戶,所以在投放的時候會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處理,找到最適合它的用戶群體,然后就是實現直接捐款能力的個人或者用戶群的機構到捐款轉化的高效率。
“‘人臉識別的項目就是想證明騰訊的技術是可以服務于公益的,”騰訊社交廣告總經理羅征說到,“騰訊的人臉識別技術可以跨年齡識別,可以把長大后的失蹤兒童找回到他父母身邊?!?/p>
在羅征看來,‘人臉識別不僅僅是人臉的技術,還是定位的技術、社交的能力以及AR等技術的結合,通過社交、場景與技術的不斷融合,實現人人公益,為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改變。
如今,“人人都能參與公益”不在是空想,而是正在成為一種文化傳承下來,“我們明年肯定再辦的,未來到底是辦五年,十年,還是幾十年,這個現在還不能確定,但肯定會是一個持續的項目?!绷_征在談到“我是創益人”的未來規劃時說到。
不可否認的是,“我是創益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創意的質量遠超騰訊社交廣告的預期,但作為一個持續的新興的公益項目,“我是創益人”需要補足、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

在接受筆者采訪時,羅征表示,在明年將會對“我是創益人”做一個整體的升級---參賽模式、或者是邀請和參與單位上面,會做更多的嘗試,也許有些商業機構可以加入進來,包括很多企業也會對公益題材感興趣,透過創意講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
然而,當公益注入了眾多商業的元素的時候,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成為更為重要的問題。
“其實公益行業有非常多的團隊的理念做很好,”許國愛說到,“廣告與商業的元素并不會影響到公益的本質,廣告與商業元素更像是推廣公益的工具,基于三方合作,讓大家了解更多的資訊,讓創意人走近公益組織。讓創意界的人能夠了解到我們的公益項目,并進一步的傳播和推廣。”
從公益的發起者升級為公益的助力者,騰訊作為技術型互聯網企業,希望通過更多的創益活動,共享技術和資源能力的同時,能夠實現讓創意與公益相貫通,通過科技向善、創意融合、社交賦能,持續輸出有創意的公益廣告作品,讓公益的力量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