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農業委員會
淮安:探索創意休閑農業新模式
江蘇省淮安市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淮安市依托良好生態環境、特色農業資源,積極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突出培植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農家樂等各類主體,著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創意休閑農業的發展水平和效益。
(一)示范創建成效顯著。全市創意休閑農業經營主體550個,其中農業觀光采摘園118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76個,休閑生態農莊44個,主題公園14個,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5個。獲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創建企業(園區)四星級1個、三星級4個,江蘇最具魅力鄉村5個(其中劉老莊村為金牌村),省級休閑農業精品線路8條。2013年,盱眙縣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2016年,淮陰區太山村和盱眙縣新華村榮獲“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稱號。
(二)品牌打造特色明顯。各縣(區)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著力培育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盱眙縣依托“紅色、生態、皇家、美食”四大特色旅游資源,實施“旅游興縣”戰略,出臺發展旅游業的31條政策,傾力打造“特色休閑之都”,通過丘陵山區開發,先后成功打造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八仙臺生態觀光園、玉皇山、中澳樂博園、明祖陵國際綠博園等一批農業旅游基地。金湖縣以荷文化節為依托,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與旅游產品開發,形成汽艇水上觀光、垂釣、島嶼度假、品漁宴等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積極打造以賞湖景、品湖鮮為主題的“漁家樂”旅游。洪澤縣在開發洪澤湖旅游資源和大閘蟹等特色品牌農產品的同時,在三河、朱壩、蔣壩等鄉鎮打造生態觀光農業品牌。清江浦區以桃為特色的古黃河生態民俗園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三)經濟社會效益提高。全市休閑經營項目主要是農業觀光、果蔬采摘、垂釣餐飲、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銷售等。全市年實現農業旅游收入近10億元。全市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共計約1.56萬人,其中農民1.34萬人。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創意休閑農業對提升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推進新農村建設,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從2012年開始,“環白馬湖生態農業示范帶”列入市政府每年的重點項目。2015年,將休閑農業明確為全市“4+1”現代農業產業的一大新興產業,市委市政府領導先后多次到實地進行檢查指導,推進休閑農業發展。2016年,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納入年度目標考核中,提高基層思想認識,加強組織引導管理。在市財政每年扶持“4+1”5000萬元農業主導產業專項資金中予以扶持。組織各縣(區)主要負責人參加南京休閑農業培訓。
(二)利用資源優勢,實現多樣經營。全市創意休閑農業不斷創新經營方式、拓展經營領域,形成了五種主要模式:一是以盱眙玉皇山、中澳樂博園、鐵山寺等為代表的丘陵山區經濟林果觀光采摘;二是白馬湖、洪澤湖沿線以金湖、洪澤為代表的特色水產、水禽、水生蔬菜基地休閑觀光旅游;三是黃河故道沿線淮陰區、淮安區、漣水縣的蔬菜瓜果基地觀光采摘;四是打造漣水農博園、開發區日月洲生態樂園、盱眙綠博園等現代農業科普體驗樂園;五是針對市區居民免費開放的古黃河生態民俗園、古淮河生態文化景區等公益性休閑農業基地。
(三)加強宣傳推介,提高知名度。市縣區農委積極組織推薦相關單位參加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示范創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江蘇最美鄉村等評選活動。組織縣區申報精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線路,申報的9條精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線路被農業部“去農莊網”采納宣傳。組織8個茶葉和休閑觀光農業企業參加首屆江蘇名茶展銷暨休閑觀光農業博覽會。在《淮安日報》、淮安農網等媒體上發布農業旅游信息。組織和協助縣區開展節慶活動,發揮活動創意作用,擴大知名度,盱眙龍蝦節、金湖荷文化節已聞名全國走向世界。
(一)存在問題。一是功能特色有待拓展。目前,全市創意休閑農業旅游點開展的項目,基本以吃農家飯、摘農家果、景點參觀以及垂釣等為主,經營內容大體相同,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不全,缺少系統規劃建設的“航母”。二是接待能力有待提高。多數經營業主受自身實力限制,投入不夠,使得創意休閑農業旅游點建設較為粗糙,配套設施不全,旅游接待條件簡陋。三是資金渠道有待拓寬。創意休閑農業比一般的農業項目投入要多,農業的投資主體大多是工商資本,資金投入渠道單一,農民大戶等投資偏少,不利于農民創業。
(二)面臨機遇。淮安地處蘇北平原腹地,位屬黃淮平原與江淮平原結合部,京杭大運河、里運河、古淮河、鹽河四水穿城而過,洪澤湖、白馬湖鑲嵌其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淮揚菜之鄉、江蘇省文明城市,為創意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便利、旅游資源、文化底蘊。同時,淮安市是農業大市,糧油、園藝、畜禽、水產一直是傳統農業主導產業,具有優質稻米、淮安紅椒、水生蔬菜、盱眙龍蝦、洪澤湖大閘蟹等眾多特色產品優勢,為休閑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以多層次的休閑觀光需求為導向,以文化、生態和科教為主題,以農業觀光資源為依托,突出體驗性、觀光性、趣味性和知識性,充分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功能,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著力把創意休閑農業培育成淮安農業經濟的新增長點。
(一)編制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通過規劃來明確發展目標和思路,整合休閑農業資源,挖掘文化內涵,優化產業布局,形成產業特色,提高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在全市建成一批具有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生態環保、產品加工銷售等功能的休閑農業園區或基地。遵循休閑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以需求為導向,突出區域資源、環境和文化特色,科學配置種、養、加、銷比例,鼓勵產業間聯合與協作,構建新型休閑農業產業聯盟,打造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帶和產業群。
(二)創新發展模式,塑造產業特色。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戶利用農業與生活資源,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以休閑度假和參與體驗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發展功能齊全、環境友好、文化濃郁的休閑農莊。突出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的時空景觀,發展農業觀光園,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的豐收景象。全面提升農事節慶活動內涵,實現“以節會友、以節拓市、以節富民”。休閑農業園區和基地建設過程突出“創意”,在設計理念、基礎設施、產品開發、文化氛圍營造、節慶策劃上都要體現“創意”,有了創意才能使園區有個性特色,才能更加吸引人。
(三)強化品牌建設,提升產業地位。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明為基礎,以誠信經營、提升內涵、保障質量為重點,做大做強盱眙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積極參與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星級鄉村旅游點、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創建活動,加快培育一批經營特色化、管理規范化、服務標準化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形成一批休閑農業特色品牌。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經營水平。圍繞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要求,依托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產業基地,分類、分層開展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對休閑農業管理人員重點開展政策法規、宏觀管理、發展理念、農業創意、信貸融資、生產安全、綜合服務等知識培訓。對一線員工開展專業知識、服務技能和服務禮儀培訓,重點培訓職業道德、作業內容、操作規程、工作方法、產品知識、安全生產等知識,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管理水平。
(五)健全服務體系,增強發展后勁。加快完善行政管理體系、信息統計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強化對各類創意休閑農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管理與支持力度,增強行業自律性。組織開展對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規律、發展政策、發展模式、管理機制等研究,增強管理的協調性和針對性。順應互聯網、物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發展趨勢,拓展信息終端,加快信息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