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育,蔣啟蒙
(1.重慶理工大學 知識產權學院,重慶 400054; 2.西南政法大學 博士后流動站,重慶 401120)
?
論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認定與承擔
何培育1,2,蔣啟蒙1
(1.重慶理工大學 知識產權學院,重慶 400054; 2.西南政法大學 博士后流動站,重慶 401120)
將商標置入網頁元標簽中的行為可能導致商標侵權風險的增加,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應當以初始混淆理論為基礎,商標置入元標簽行為應認定為商標使用。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更適合于過錯推定原則,其構成要件應當包括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在責任承擔方面需要綜合考慮元標簽商標侵權人的直接侵權責任以及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的共同侵權責任。
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初始混淆理論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普遍運用,網頁元標簽技術為商業網站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日漸凸顯,但隨之而來的網絡商標侵權問題也開始涌現。在搜索引擎的輔助作用下,將商標置入元標簽中能夠顯著提高網站的訪問量,從而給網站帶來巨大的廣告收益,但同時會導致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進而損害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商標法尚未對該行為進行有效的規制,但是出于保護消費者及商標權人的權益,以及維護網絡交易市場秩序的目的,應當將在元標簽中不當使用他人商標的行為認定為商標侵權并明確其侵權責任。在元標簽商標侵權問題中,學界多以歐盟及美國的相關判例為視角進行研究,普遍觀點是應借鑒國外的“初始混淆理論”作為解決元標簽侵權糾紛的依據。初始混淆理論源于美國,是指使用與知名品牌相同或者相似商標從而導致消費者在實際購買之前產生的混淆[1]。美國法院在Brookfield一案中率先采用了初始混淆理論,主張盡管沒有人因商標的使用而產生混淆,但是被告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2]。有學者認為,在元標簽使用過程中可能由于不當利用而對商標造成淡化,因而可以借鑒商標淡化理論來解決元標簽商標侵權糾紛[3]。還有學者認為,元標簽的商標置入行為雖然沒有對商標所有權人造成直接的侵害,但是該行為無疑是一種搭便車行為,是一種或顯性或隱性的不正當競爭[4]。上述見解為研究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并促使該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化。
(一)網頁元標簽的概念界定與功能分析
元標簽(Meta tag)是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的一種軟件參數,位于html文檔的“〈head〉”和“〈title〉”標簽之間,是網頁源代碼中的一個重要標簽,主要用于描述包括作者信息、時間、網頁信息、關鍵詞等在內的各種信息。元標簽一般在網站后臺運行并發揮相應功能,通常情況下,瀏覽者在瀏覽網頁過程中并不會直接顯示元標簽,同時也只有網頁管理者對網頁元標簽享有控制的權利,他人一般無法修改、刪除元標簽。描述(Description)屬性和關鍵詞(Keywords)屬性是元標簽最重要的屬性,網頁管理者可以根據程序語言在此添加其網站的關鍵詞或者對網頁的描述,這些內容是搜索引擎工作的主要依據之一。當用戶通過搜索引擎進行檢索時,其輸入的關鍵詞就會與元標簽中的內容相匹配。因此,通過添加或修改網頁元標簽內容可以提高網站被檢索到的幾率及檢索結果排名。
元標簽和商標是不同領域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本無直接關聯。元標簽屬于計算機技術領域中網站源代碼中的一種軟件參數,而商標是商品生產者以及經營者在其商品或者服務上采用的用于區別來源的各種要素的組合。兩者在內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用于描述相關內容:元標簽用于描述網頁文檔的屬性,包括網頁描述、關鍵詞、作者、日期等;商標用于識別商品或者服務的來源,消費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商標,判斷出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企業[5]。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電子商務貿易模式的普及,在搜索引擎的輔助作用下,將商標置入元標簽中可以提高該網站的檢索排名,對網站的商品交易、廣告宣傳、流量計費等有巨大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元標簽的不當使用將極有可能導致商標權人的商標及其商譽遭到侵害。因此,合理規制商標置入網頁元標簽的行為,維護元標簽置入商標行為人與商標權人、消費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保護商標權不受侵害,成為了網絡環境下商標保護的重點關注內容之一。
(二)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動機剖析
1.通過網頁元標簽實現誤導消費者的目的
通過在網頁元標簽中置入其他著名商標從而誤導消費者,是不當使用網頁元標簽的首要目的。行為人實現上述目的需要借助搜索引擎來實現,搜索引擎作為向用戶提供檢索服務的重要手段,能夠按照程序設計者所設定的算法運行并產生檢索結果。而在設計算法和程序的過程中,元標簽是搜索引擎關鍵詞檢索和檢索結果排序的主要依據。在檢索過程中,用戶輸入關鍵詞,搜索引擎會充分考慮元標簽中的關鍵詞內容,對檢索結果進行排名,同一個關鍵詞在元標簽中放置次數越多,搜索引擎檢索到的幾率就越大,最后顯示的檢索結果就越靠前[3]。對此,元標簽在搜索引擎程序運算機制的影響下,具備了影響檢索結果的能力。在實際電子商務貿易活動中,部分網站經營者為了提高自身網站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名,以達到吸引消費者注意力、提高交易可能性、打擊競爭對手等目的,會在元標簽中置入他人知名商標。當消費者以該商標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時,置入了該商標的元標簽所在網站的檢索排名結果甚至可能高于商標權人的網站,使得消費者誤以為其要查詢的商標所在的網頁與實際所要訪問的網頁存在某種聯系,進而對商品或者服務來源產生混淆,可能導致商標權侵權糾紛。
2.通過網頁元標簽實現增加網站流量的目的
通過在網頁元標簽中置入他人商標從而提高網站流量是非法使用元標簽的另一個主要目的。在互聯網環境下,廣告收入是網站所通用的重要的商業盈利手段之一,廣告收入的來源主要依靠網站的訪問量,訪問量越大,網站所能夠獲得的廣告就越多,相應地依靠廣告收入實現盈利的能力就越強。通過將知名商標置入元標簽的方法可以提高網站的檢索排名,提高網站在用戶面前的“曝光率”與“訪問量”,并以此來獲利。
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是以元標簽的商標置入行為為基礎,可以根據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同分為兩類侵權行為:第一,侵權人將他人注冊商標置入元標簽中,故意引起消費者的混淆,提高商品交易量,獲得經濟利益以及競爭優勢;第二,侵權人將他人馳名商標置入元標簽中,利用馳名商標的商譽提高搜索結果排名,從而獲取不當利益。
(一)故意混淆:網絡元標簽與普通注冊商標的保護
在電子商務經營過程中,部分商家將競爭對手的知名商標置入自己網站的元標簽中,使得消費者以該商標作為關鍵詞搜索商家時往往發現置入了商標的網站搜索信息靠前,導致消費者在售前或者售中產生混淆,從而達到拉攏競爭對手的客戶的目的。如在美國“花花公子案”中*Playboy Enters. V. Calvin Designer Label. Inc, 985 F.Supp.1220(N.D.Cal. 1997).,被告將原告的“Playboy”與“Playmate”商標置入其網頁元標簽中,使得用戶以該商標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總會優先出現被告的網頁,致使原本打算訪問原告網頁的用戶轉而訪問被告網頁。對此法院認為,被告利用該商標所擁有的商業信譽及其公眾知名度的行為達到了非法獲利的目的,判定構成商標侵權,并禁止被告在元標簽中使用侵權商標。
侵權人不當使用了商標權人的商標,使得消費者認為該網站與要查詢的商標所在的網頁具有某種聯系(售前混淆),甚至讓消費者對商品的來源發生混淆(售中混淆),損害了商標權人的合法利益,應當構成商標侵權行為。但是,在判斷該行為是否屬于侵權行為時,還應考慮將商標置入到元標簽中這一行為是否屬于商標性使用。傳統商標侵權行為的前提條件在于侵權人對商標進行了商標性使用,而這種商標性使用表現為面向消費者公開使用,但由于在元標簽中置入商標的行為較為隱蔽,具體的元標簽并不直接顯示在瀏覽者面前,這種使用方式中的商標不會與作為相關消費者的網絡瀏覽者直接接觸[6]。
(二)商標淡化:網頁元標簽與馳名商標的保護
“混淆可能性”是判斷是否對普通注冊商標構成侵權的一般標準,但對于馳名商標而言,該標準的適用空間則比較有限。由于馳名商標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因此當行為人在網頁元標簽中使用他人的馳名商標時,雖不至于導致混淆,但其行為依然可能損害馳名商標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從而侵犯商標權人的合法權益。2000年,美國第七巡回法院審理了Eli Lilly & Co.V.Natural Answers,Inc.一案*Eli Lilly & Co. v. Natural Answers, Inc., 233 F.3d 456 (7th Cir. 2000).。原告Eli Lilly & Company是一家制藥企業,其擁有的“Prozac”商標在醫藥領域享有廣泛的知名度,被告Natural Answers,Inc.是一家保健品制造公司,并通過其網站銷售產品。為了擴大銷量、提高關注度,被告在其網站的元標簽中置入了“Prozac”作為關鍵詞,消費者在通過搜索引擎查找“Prozac”藥品時,被告的網站也會出現在搜索結果的列表當中。原告因此將被告訴上法庭,認為被告的行為構成了對“Prozac”馳名商標的淡化。
法院在審理該案的過程中,先對原告商標的顯著性、使用的時間與地理區域、宣傳的程度與范圍、商標被認知的程度、與其他同類商標相比的顯著性等多個方面進行審查,并認定“Prozac”商標為馳名商標。在對原被告的產品進行對比時,法院認為,雖然兩家公司的產品功能不同,對消費者而言不存在造成實際混淆的可能性,但是被告的行為有造成“最初混淆的顯著威脅”(significant risk of initial confusion)。美國聯邦商標反淡化法制定的初衷在于對馳名商標給予更加全面的保護,從而防止未來可能的實質性傷害的發生。最終,美國聯邦第七巡回法院認定被告的行為構成了商標淡化。該案是網頁元標簽中使用馳名商標行為的典型案例,為我國解決類似的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應當根據具體的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而認定,對于以故意混淆為目的導致消費者對商品或者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的商標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當以過錯推定為原則。在侵權行為的構成方面,應當結合初始混淆理論,充分考慮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元標簽商標置入行為的性質認定等情況。在侵權責任的承擔上,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直接侵權責任,而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在特定情況下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一)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根據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特點,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當適用傳統的知識產權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為了有效打擊侵權,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司法界和學術界普遍主張采取二元歸責原則,即在過錯責任基礎上補充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或者過錯推定原則[7]。在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中需要充分考慮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因此以采用過錯責任原則為宜。但基于證據規則的考慮,若采用過錯責任原則,原告需要承擔被告具有主觀過錯的舉證責任,而在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本身舉證難度就大;同時,在實際情況中,因為元標簽一般不會出現在用戶訪問網站界面中,其隱蔽性較強,一般只有被告對元標簽享有控制的權利,而原告一般無法獲得相關信息,更難以證明被告的主觀過錯。相反,被告還完全可以依靠復雜的互聯網技術來舉證抗辯[8]。因此,對于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筆者建議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只要證明被告有將他人商標置入元標簽的事實,即推定被告在主觀上有過錯,由被告提出有效的證據來證明其商標的使用在主觀上不存在侵權的故意,從而減輕權利人的舉證責任以有利于其合法權益的保護。
1.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我國傳統的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一般采用四要件學說,即包括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結果以及因果關系。
(1)主觀過錯
從客觀角度分析,商標置入元標簽行為屬于行為人采取的技術措施,其主觀意圖明顯。元標簽用于對關鍵詞、網頁信息的描述,該內容一般應當由網站管理者在后臺對其進行管理、控制,通常來說管理者應當對HTML文本及其元標簽技術具有專業的認知,能夠掌握相關的技術原理并且能夠操作應用。將明顯毫無關系的商標作為關鍵詞等描述性信息置入元標簽中,明顯是基于行為人知曉該行為的實施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提高搜索結果排名,進而達到相應的目的而實施的行為。同時,考慮到在元標簽中置入商標的網站與實際同商標相關的網站因提供相同或者相似的商品或者服務而客觀地具有一定的競爭關系,筆者認為,從被置入的商標與置入商標的網站、商標相對應的真正網站與置入商標網站的相互關系考慮,結合行為及應當知曉將商標置入元標簽行為能夠帶來的結果的推定,可以認為侵權人不正當利用他人商標的主觀惡意明顯。但值得注意的是,當行為人出于善意而將商標置入元標簽中的時候,可以認為其沒有主觀上侵權的故意,比如僅僅將其用于名稱或地址,善意地說明商品情況,以及僅僅將商標作比對、說明等情形時,應當認為該行為不存在主觀過錯[9]。
(2)違法行為
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必須基于行為人的違法行為的存在,將他人商標作為元標簽使用是否構成侵權的關鍵在于該違法行為是否構成商標性使用。
如前文所提到,傳統的商標性使用是面向消費者公開使用,而作為元標簽商標的不被消費者所認知的內部性使用難以認定為商標使用行為。有研究認為,雖然商標在元標簽中的使用無法與特定商品或者服務建立聯系,但是網絡用戶被吸引到置入商標的元標簽網站上瀏覽商品的結果是以商標置入元標簽作為前提的,其行為實施者的本意是借助他人的商譽來吸引消費者關注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因此這一行為應當在適度擴大傳統的商標使用的基礎上認定為商標性使用。也有研究認為,就侵權人而言,商標使用行為其中之一便包括通過銷售引誘,使得消費者發生初始利益混淆[10]。筆者認為,基于元標簽置入商標行為本身具有隱蔽性的特點,雖然這種使用方式不會與消費者接觸,且商標沒有與特定商品或者服務產生關系,但是該行為最終結果會引起瀏覽者誤入網站,并可能對相關商品產生聯系,因此將商標置入元標簽行為認定為屬于商標使用行為符合商標侵權行為構成的理論邏輯。
我國商標侵權領域尚未引入初始混淆理論。就國際司法審判來看,美國曾在Brookfiled一案中創新性地引入了初始混淆理論來認定元標簽商標使用行為,認為被告的行為構成商標侵權*Brookfield Communications, Inc. v. West Coast Entertainment Corp,174F. 3d 1036(9thCir.1999).。而英國對此態度相對保守,多數判例認為商標置入元標簽的行為不能被網絡用戶所感知,因此不屬于商標性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該類做法使得“商標性使用”的認定難度加大,元標簽商標侵權的門檻提高,不利于商標權人合法權利的保護。德國采取對傳統的商標性使用的構成要件進行擴張解釋的做法,德國法院一般認為判定元標簽的使用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的關鍵在于元標簽中使用的商標是否會導致瀏覽者可能被搜尋結果引導到該使用者的網站,即該行為如果影響了搜索結果的形成,就可能構成侵權。目前我國元標簽商標侵權的現實判例呈逐漸增長的態勢,對比其他國家的立法司法經驗,若參考英國法院的觀點,不將這種違反公平、誠信原則的行為認定為商標性使用,則會導致更多類似行為的發生,甚至會導致網絡交易市場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最終影響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德國法院的做法能夠有效地遏制該類行為的發生,平衡商標權人和競爭者的利益。因此,筆者認為德國對此問題的態度對我國的元標簽商標侵權研究更有借鑒意義[11]。
(3)損害后果
傳統的商標侵權行為的損害后果是因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過程中對商品的來源發生了混淆,進而購買其侵權商品,損害了商標權人的利益。但在網絡環境下,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對消費者造成混淆的時間節點區別于傳統的售中混淆,而是在產品的銷售前就讓消費者產生了混淆,即導致消費者誤以為其要查詢的商標所在的網頁與實際所要訪問的網頁存在某種聯系,即使在購買之前認識到該網站并非是實際所要訪問的網站,但是侵權人仍不當地獲取商標權人凝聚在商標上的商譽。因此,傳統的商標混淆理論無法規制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及其造成的損害結果,引入初始混淆理論就顯得更加必要。
近年來初始混淆原則在互聯網領域有極大的擴張與適用,我國在司法判例中也引入了初始混淆理論來解決互聯網商標侵權問題。在北京沃利森技術有限公司訴八百客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商標侵權一案中,被告將原告的商標選定為搜索引擎網站的競價排名關鍵詞的行為讓在百度上搜索該商標關鍵詞所獲得的結果排名首位,導致相關公眾對被告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產生了混淆,同時提高了被告網站的曝光率,吸引了顧客的注意力,對此法院根據初始混淆理論認為被告侵犯了原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并賠償相應的經濟損失*參見北京沃力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訴八百客軟件技有限公司一案,詳見(2010)一中民終字第2779號判決書。。
根據初始混淆理論可知,在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中,行為人將商標置入元標簽中,當消費者利用搜索引擎以商標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時,消費者將認為該網站與要查詢的商標所在的網頁具有某種聯系,但是當消費者進入該網站后,即使發現了該網站不同于真正的網站,也足以導致用戶初始混淆。在該理論模式中,元標簽的商標侵權行為并未導致實際的損害結果,但是因為侵權人使用商標的行為導致消費者被吸引到其自身網站上來,即構成了售前混淆的可能性。
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對于消費者來說,導致消費者產生最初的購買興趣;對于商標權人來說,則是消費者瀏覽被告網站的不當行為導致侵權人不正當地凝聚了商標權人商標的商譽。
(4)因果關系
元標簽商標侵權人實施的違法行為與最后造成商標權人經濟上以及商譽的受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人將商標權人的商標置入元標簽中的行為的主觀惡意明顯,目的在于不當地利用商標權人凝聚在商標上的商譽以獲得不當的利益,使得消費者誤以為置入商標的網站與商標權人網站有相關關系,導致消費者產生最初的購買興趣,對商標權人造成了損害。因此,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二)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承擔
1.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人直接侵權責任承擔
元標簽的商標置入行為不正當地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使網站不正當地獲得廣告收益,同時使消費者對商品及其服務來源產生混淆,損毀商標權人的商譽,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商標侵權行為的承擔形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賠償損失、消除影響等民事責任。對此,根據具體案情,網絡環境下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人首先應當停止侵害,將置入元標簽中的商標刪除;對商標權造成的損害,應當依據損害填平原則,彌補權利人因侵權所遭到的損失,該賠償的內容應當還包括對商譽的損失的賠償,同時還應當根據侵權事實、性質、情節、后果等因素對賠償的數額加以平衡。
2.搜索引擎提供商的共同侵權責任承擔
搜索引擎提供商在網絡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中乃是間接的商標侵權行為的實施者,它的法律地位應屬于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在元標簽的商標侵權行為中,搜索引擎的作用在于通過預設好的程序將網頁元標簽中的關鍵詞作為檢索結果的依據之一,進而提高網站的排名,因此搜索引擎服務提供者在此過程中可能對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人的侵權行為起到了幫助作用,進而構成共同侵權。值得一提的是,網絡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中搜索引擎責任的認定應當不同于關鍵詞廣告商標侵權責任中對搜索引擎提供商的責任認定。因為在關鍵詞廣告中的商標侵權責任問題中,搜索引擎提供商由于提供收費服務(競價排名或者關鍵詞競價廣告)而產生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其在收費服務中,應當審查判斷包括商標關鍵詞是普通商標還是知名商標,以及審查競價排名關鍵詞連接的目標網站是否有侵權內容的義務。而網絡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問題中的搜索引擎是由于技術程序的預設而利用元標簽進行輔助搜索,其搜索行為更趨于技術中立,因此其注意義務的承擔方式及大小應當不同于前者。
在搜索引擎的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責任認定的義務承擔問題上,因為搜索引擎是通過事先預設好的程序對元標簽中的關鍵詞內容進行獲取,因此在整個利用元標簽進行檢索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人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搜索引擎商對元標簽做出審查的可能性較小。再者,由于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的法律專業知識有限,對商標侵權問題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網絡中有大量的網站存在,網站管理者可以自行決定設置元標簽的內容,導致引擎商無法全面審查復雜的海量元標簽。因此,賦予搜索引擎事先審查的義務是不合理的,而客觀上搜索引擎也沒有對大量網站進行審查的可能性。在此情況下,應當為搜索引擎提供商設立合理的且相對較為寬松的注意義務環境。筆者認為,搜索引擎提供商作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可以根據避風港原則判定其侵權責任認定及承擔。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的相關規定,當商標權人知曉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后,應當通知搜索引擎提供商;搜索引擎提供商收到通知后應按照提示及時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如過濾掉侵權網站的搜索、斷開對侵權網站的鏈接等,以保護商標權人的利益。此時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的義務是基于通知之后產生的義務,符合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具體情況。對此采取必要的救濟措施的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12]。但是如果在收到通知后仍未采取或者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可以認為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違反了注意義務,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連帶賠償商標權人的經濟損失。
[1] 鄧宏光.商標混淆理論之新發展:初始混淆理論[J].知識產權,2007(3):72-77.
[2] JENNIFER E R.Initial interest confusion:standing at the crossroads of trademark law[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5(10):107-190.
[3] 劉貴增.美國元標簽應用與商標權重讀值分析與許可建議[J].知識產權,2005(3):55-59.
[4] 倪凌燕.Meta-tag糾紛的解決及思索[J].網絡法律評論,2004(2):384-393.
[5] 楊曉玲,陳仕遠.論形象權與商標權的沖突及其解決規則[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4):116-122.
[6] 張今,郭斯倫,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使用及侵權責任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7] 吳漢東.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J].中國審判,2014(5):14.
[8] 黃逸凡.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認定[J].經濟與法,2011(9):129-131.
[9] 熊文聰.商標合理使用:一個概念的檢討與澄清——以美國法的變遷為線索[J].法學家,2013(5):148-160.
[10]黃武雙.搜索引擎服務商商標侵權責任的法律基礎——兼評“大眾搬場”訴“百度網絡“商標侵權案[J].知識產權,2008(9):53-58.
[11]袁秀挺,胡宓.搜索引起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的認定與責任承擔——網絡環境商標間接侵權“第一案”評析[J].法學,2009(4):154-160.
[12]宮小汀,曹柯,杜東安.商標合理使用的法律詮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10):72-75.
(責任編輯 馮 軍)
Analysis on the Confirmation and Commitment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rademark Infringement of the Web Page Meta Tags
HE Pei-yu1,2, JIANG Qi-meng1
(1.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2.Postdoctoral Institut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dding trademark into the web page may lead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rademark infringement of the web page meta tag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itial confusion theory. So adding trademark into meta tags should be committed as the use of trademarks. Presumption of fault principl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responsibility confirmation principle of web page meta tags infringement to trademark.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should include subjective fault, illegal acts, the effects of damage and causality.In terms of the legal liability, the direct tort liability of meta tag trademark infringers and the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liability of search engine service providers must be considered.
meta tag; trademark infringement liability;the initial confusion theory
2016-08-24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電商模式下假冒行為商標侵權責任研究”(2015M572440)
何培育(1983—),男,河南洛陽人,副教授,博士,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電子商務及法律專業系主任,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網絡法。
何培育,蔣啟蒙.論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認定與承擔[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4):87-93.
format:HE Pei-yu, JIANG Qi-meng.Analysis on the Confirmation and Commitment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rademark Infringement of the Web Page Meta Tag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4):87-93.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4.013
DF523.3;D923.43
A
1674-8425(2017)04-0087-07
編者按: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由知識產權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本期“知識產權與產業發展”專題收錄的三篇文章分別就網頁元標簽中的商標侵權、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微信訂閱號著作權侵權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展開論述,針對各自涉及的問題,文章作者提出了相應的建議,這將有利于我國法律的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促進我國知識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而言,《論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責任認定與承擔》一文通過分析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人的侵權動機、行為類型,進而提出: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應當以初始混淆理論為基礎,將商標置入網頁元標簽的行為應當認定為商標使用;網頁元標簽商標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更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在責任承擔方面,除了考慮商標侵權人的直接侵權責任外,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也有可能承擔共同侵權責任。《德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及啟示》一文詳細梳理了德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的三種計算方法,即以專利權人實際損失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以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以合理的專利許可費計算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通過與我國相關法律進行對比,文章指出,我國現行《專利法》雖然也規定了這三種計算方法,但是其中還規定了法定賠償計算方法以及計算方法的特定適用順序。這種規定降低了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的準確性,賦予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降低了法律的可預測性,不利于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因此,作者建議應由專利權人根據案情自主選擇專利侵權賠償額計算方法。《微信訂閱號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一文分析了微信訂閱號版主、粉絲以及騰訊公司三大主體在微信訂閱號著作侵權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及涉及的侵權類型。訂閱號版主主要涉及的侵權類型包括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信息網絡傳播權;訂閱號粉絲主要涉及的侵權類型包括保護作品完整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復制權;騰訊公司作為網絡服務提供商雖然不直接侵犯相關作者的著作權,但是涉及“避風港原則”和“紅旗原則”,在某種情況下也須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最后,文章基于微信訂閱號侵權形式、侵權成因,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主要包括著作權人主動維權、加強技術監管、加大侵權懲處力度、強化著作權保護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