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園藝處
江蘇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
產業引領 淮陰拓新路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農業委員會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園藝處
江蘇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聚焦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4+1”現代農業產業,著力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步伐。近期,根據省紀委精準脫貧要求和省農委產業富民工作部署,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淮陰區強化部署,全面動員,開啟了產業富民脫貧工作良好局面。
培植產業富民脫貧新項目。淮陰區將省級精準扶貧資金3540萬元投入溫氏生豬養殖加工、通陽現代農業及光伏和漁溝光伏三個統籌帶動項目,讓全區1.2萬人口受益。其中通陽光伏項目是淮陰區吳城鎮利用扶貧政策引進的統籌帶動新項目,投入省補資金113萬元。項目一期10兆瓦已于6月30日并網發電,按合同每年獲得的160萬元收益分成將分配給吳城鎮所有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戶。對于無勞動能力以及不具備務工條件的低收入農戶,該鎮將利用通陽幫扶資金幫助其安裝分布式太陽能電站,每戶每年可實現收益3000-4000元并免費使用1000度電,目前該鎮已在三園村3戶低收入戶中試點成功。漁鉤鎮將拿出光伏太陽能項目50%的收入用于低收入農戶再分配,為他們患大病等特殊情況提供保障。
培植產業富民脫貧新主體?;搓巺^積極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生力軍”和“領頭人”作用,引導經濟薄弱村通過土地流轉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引進食用菌、瓜簍、淺水藕等高效農業種植項目,培植了一批帶動作用十分突出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了低收入農戶和村集體“雙增收”。如淮陰區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朱林和村兩委干部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等產業,吸收村勞動力全部就業,村集體經濟從負債7.8萬元變為年盈利300萬元。位于淮陰區西南部的吳城鎮河灘村是經濟薄弱村,2016年流轉土地211畝,引進紅椒種植項目,總投資230萬元,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結束了長期以來農戶分散經營的模式,管理成本高、與市場對接不夠、老百姓種植效益低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今年吳城鎮又流轉近百畝土地發展蓮藕套養龍蝦、螃蟹的家庭農場項目。農業在當地成了有奔頭的產業,吸引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培植產業富民脫貧新品牌。知名品牌是富裕一方的“聚寶盆”,拉動一方發展的“搖錢樹”。2013年,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批,是江蘇省四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之一,成為新品種的孵化器、新技術的示范園,并衍生出蘭趣園、菜趣園等旅游項目,成為碼頭旅游小鎮的一道風景。園區重視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現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1家,其中雙匯食品年銷售額超過24億元。高效農業面積不斷擴大,建成優質稻米基地21萬畝,高效設施農業20多萬畝。生豬、蔬菜、家禽三大十億元產業持續發展壯大,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認證數累計達200多個,丁集鎮“淮安黃瓜”成功登記為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淮陰黑豬”注冊為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志商標。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迅速,建成冬棗、香瓜、火龍果、草莓、葡萄等休閑觀光農業采摘點40多個,休閑觀光農業面積1萬多畝。這些產業品牌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值潛力,亟待深入開掘。
培植產業富民脫貧新機制?;搓巺^探索政府扶貧資金入股企業的形式,將獲得的收益分配給低收入戶。如碼頭鎮用省級財政獎補資金購買淮安三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資產,每年獲得的5萬元收益全部分給玉壩村低收入戶,每戶可分得資金694.45元。扶貧資金購買經營性用房模式即將試行,產生的收益也將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村集體和低收入農戶。隨著《關于加強項目收益分配方案的通知》制定下發,各類項目收益的分配方法都已經明確,低收入農戶將會獲得更多的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