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K省東臺市政府辦公室
讓致富夢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東臺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側記
成 ?。K省東臺市政府辦公室
江蘇省東臺市三倉鎮是聞名全國的“東臺西瓜”發源地,該鎮轄31個村(居),人口6.9萬人,耕地面積15萬畝。2011年成立東臺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2014年被認定為省級園區,2016年在全省首次測評中獲評十強園區,2017年成為全省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候選園區之一、入圍全國前50強;8月份成為省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區。園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致富等經驗做法,被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農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專題報道。特色主導產業鮮明。園區規劃面積5萬畝、核心區2萬畝,近年來累計投入近20億元。以瓜果蔬菜為主導產業,設施比重達85%以上,年產瓜菜總量25萬噸,成為長三角重要的菜籃子生產基地,產品暢銷大江南北。圍繞西甜瓜產業品種創新和新技術集成,累計引進“三新”技術135項。今年5月份,吳明珠院士工作站成功落戶園區。聯農恵農效益顯著。園區現有農產品加工及配套企業16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與周邊2萬多農戶簽訂訂單保底收購,輻射帶動周邊年購銷農產品突破100萬噸,年銷售超20億元。建立“園區+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五位一體”機制,納盛特甜菊糖、翠源食品等企業實行“保底收購+二次分紅”等利益聯結模式,畝平效益超8000元,農民可支配收入達28600元。綠色生態品牌響亮。推行“一控兩減三基本”,實施標準化生產,創成“三品”品牌27個,“東臺西瓜”獲得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園區實現無公害農產品全覆蓋,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51%。在推進園區建設、促進富民增收上,重點突破四個方面:
推行“園區+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五位一體”運行機制,實現土地合作、能人經營、農戶得益、共同致富的目標。園區內擁有瓜果蔬菜銷售合作社16家,年運銷瓜菜30多萬噸,園區農民參加合作社比例達80%。市鎮兩級針對園區建設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所有項目向園區傾斜,集中投入,聚力打造,建立了財政投資基礎設施配套和公益服務,社會資本投資基地生產經營類項目,對投入較大、具有引領作用的設施采取項目扶持,鼓勵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新型園區投入方式。2015~2016年累計投入1個多億,其中投入3500萬元高標準農田整理項目,完成土地平整71萬方,新建農橋18座、提水泵站18座,新改建水泥路19730米,疏浚河道34500米,實現園區基礎設施全覆蓋。集聚支農項目資金,建立2.2萬平方米連棟智能大棚、600噸容量蔬菜保鮮庫、3.2萬平方米種苗繁育中心、3000平方米農產品展示中心和400平方米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2016年4月份上海左岸芯慧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成智慧農業項目,10月份建成為北京慶豐包子鋪年供應350噸蔬菜原料生產基地項目,同月總投資6000萬元的農業創意項目金字塔大棚項目簽約;嶺松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與上海市教委后勤中心簽約成復旦大學的蔬菜配送單位。一大批新的農業投資項目成功落戶,為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高速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在著力提升瓜果蔬菜產業發展水平的同時,重抓二、三產業發展,努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注重發展智慧農業。全面啟動農業智慧云平臺建設,建成農業物聯網監測管理、產品溯源、在線專家、政策發布、娛樂體驗等10多個業務應用系統,著力打造“農業+互聯網”發展樣板區。通過農業智能監控系統手機APP一鍵式遠程控制,農產品實現生產全程可視化跟蹤、自動檢測自動管理、生產信息全記錄。注重發展休閑農業。堅持以農促游、以游帶農,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番茄博覽園、千畝大棚采摘區,每年精心組織“西瓜節”活動,不斷拓展生態休閑觀光旅游功能,全力打造集體驗、觀光、休閑、創意為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創新型農業產業綜合體。2016年,新建的350畝西瓜、草莓、蘿卜等戶外采摘區,以及“農家樂” “民宿”等項目帶動景區周邊群眾增收致富,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被評為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游點。注重發展蔬菜加工。憑借著特色農產品和區位優勢,園區吸引了多家蔬菜脫水保鮮加工企業落戶。其中江蘇省翠源食品公司是目前蘇北地區新建的一座大型農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主要從事脫水、保鮮、速凍、鹽漬蔬菜的生產出口,形成了清洗、分裝、加工、包裝一條龍生產線,年生產加工蔬菜1.8萬噸,與康師傅集團、浙江娘舅餐飲集團、統一集團等知名企業達成長期購銷協議,產品遠銷日韓歐美等36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超3600萬元。
農產品質量是農業園區發展的生命力。多年來,園區始終堅持把農產品質量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加強服務指導,應用先進技術,強化品牌創建,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重抓農民培訓指導。每年印發大棚瓜菜高效模式圖,詳細介紹20多種高效立體種植模式,對作物品種、種植時間、管理方式等進行詳細講解。深入推行農技服務“三點工作法”,組織市鎮農技人員深入園區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通過廣播、短信、微信等方式,對農戶進行指導服務,遇到重大災害性天氣及時監測預警,提高農戶種植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定期開展農業技能培訓,傳授農業實用技能,推廣節地節水、輪作換茬、間套復種等高效種植技術,每年培訓農民2000人次以上。鼓勵引導農戶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重抓技術推廣創新。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省內外10多家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瓜果蔬菜三新應用示范基地。選用西瓜早春紅玉、8424、京欣2號、農友小蘭、玉菇甜瓜、大果168青椒、櫻桃番茄、寒秀西蘭花等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基地良種覆蓋率達100%。每年引進農業“三新”技術20個以上,重點推廣雙大棚多層覆蓋、穴盤基質育苗、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軟管滴灌施肥、西瓜嫁接換根、蔬菜吊蔓無土栽培等一批新技術,并通過模擬生態小環境促進農產品提前上市,取得了質高價優的良好效果。重抓品牌戰略實施。組織申創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大力培育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國家級、省級農產品商標,園區先后創成三倉潤豐西瓜、甜瓜、青椒等無公害品牌20多個,以三倉為原產地的“東臺西瓜”榮獲全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志產品,目前正在爭創“東臺青椒” “東臺胡蘿卜”2件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園區采用“農戶+基地+合作組織+市場”多層次銷售模式,大力培育市場流通主體,積極拓寬銷售渠道,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銷售農產品。培植新型經營主體。以農業眾創空間為載體,鼓勵大學生、能人大戶創業創特。目前,全鎮瓜果蔬菜年收入10萬元以上農戶4300多戶、20萬元以上1460多戶、30萬元以上620多戶、100萬元以上18戶、300萬元以上2戶。瓜菜種植大戶周珍斌承包350多畝耕地,年純收入500多萬元;葉禮明種植200多畝大棚西瓜復種夏秋蔬菜,年純收入超300萬元。園區及周邊擁有農民經紀人1700多人,農民經紀人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有58戶、50萬元以上14戶。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國設立各類農產品銷售窗口260多處,成功實現了農校、農超、農企對接,讓三倉農產品暢銷全國12個省市、100多個大中城市。園區及周邊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9家,年收入10萬元以上24家,20萬元以上8家,30萬元以上2家。王青瓜果專業合作社年銷售瓜菜3萬多噸,全年純收入50萬元以上。推行農產品電子商務。園區以電子商務中心為平臺,成立潤豐現代農業產業園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蘇寧易購、淘寶、綠果網、西瓜信息網等多個網站開設農產品銷售網店,通過網上銷售為瓜農畝均增收400多元,園區瓜農實際收入增加13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