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十時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聚集了幸存者及遺屬、部隊官兵、學校學生、國際友好人士等各界人士。
初冬晨曦中,人們裹著厚重的素色衣裝,披著白色雨衣,佩戴白色胸花,為反戰與和平的集會而來。
舉行公祭儀式的所在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于南京老城南的水西門大街418號,是江東門“萬人坑”遺址。館中,仍向世人陳列著原址挖掘出的遇難者的皚皚白骨。
十時整,公祭儀式正式開始。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在廣場上響起,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國家公祭儀式結束,現場放飛了3000只和平鴿。
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十點整,隨著凌厲尖銳的防空警報在南京上空拉響,往日熙攘熱鬧的新街口變得靜止。車輛緩緩停住,主動鳴笛致哀1分鐘。行色匆匆的路人也停下腳步在寒風中低頭默哀。此刻,所有人共同緬懷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同胞。
這是中國第三次以國之名義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2014年2月27日,中國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素材解讀】
80年前,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那無比黑暗的6周,無辜喪命的中國人高達30多萬。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很多東西被遺忘在塵埃中。但是,那段歷史猶如一本不能被遺忘的書,需要牢記。那書中令人肝腸寸斷的血淚故事,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翻看閱讀,時刻銘記。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時光雖逝,英魂猶在。
【素材延伸一】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制造的南京大屠殺,使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慘遭殺害,給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終身難以撫平的傷痛和苦難記憶。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是那段慘痛歷史的“活證”。79年歲月流逝,在世者已經越來越少。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11月26日,89歲的張福智老人離世后,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108位。2016年,第三次國家公祭之際,新華社記者選取了30位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用群像的方式集中展現這一特殊群體。
【素材延伸二】
電視里每年暑假都要放抗日影視劇,這些影視劇很厲害,幾乎讓所有中小學生都把日本想象成魔鬼之邦,以為所有日本人都是那樣嗜血成性,他們對日本充滿了仇恨。
我們一方面在斥責日本侵略者的暴力、血腥,一方面卻在贊美自己的暴力。我們往往是在歌頌自己的“正義”戰爭,而不是在反對戰爭;我們在斥責日本的同時卻忘了對方也是受害者。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導致日本無數平民遭受傷亡。他們同樣是戰爭中的無辜者,他們也不該是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罪惡的承擔者。所以,如何引導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必須是重中之重。青年一代的一腔熱血應該揮灑在使祖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勿忘國恥,銘記的應該是戰爭和侵略者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傷害,而不是無窮無盡的仇恨。
【適用話題】
勿忘國恥;和平;慘痛的歷史;正確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