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建興
日前,浙江省召開了第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寫道,堅持政府過“緊日子”,讓群眾和企業過“好日子”,努力使政府工作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在已經過去的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改革的主軸,是我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在其中,減稅是重中之重。不減稅,無以真正減輕企業負擔,更新供給體系就無從談起。
但是,2016年,我國經濟增速仍然下降,繼續L型筑底。相應的,財政減收壓力大,收支形勢嚴峻,實行減稅并非易事。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就是一種宣示,它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經濟增速下滑、財政減收的嚴峻形勢下,政府首先削減開支,過“緊日子”。
而對企業,要堅持不懈地減稅減負,讓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供給側要素活力迸發;對群眾,切實辦好民生實事,民生支出不能減,只能增。也就是說,要讓群眾和企業過“好日子”。
政府過“緊日子”,意味著政府不能新建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三公經費”只減不增。更重要的是,政府還需要真正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如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進一步簡政放權,能簡則簡、應放則放、該改則改,集中力量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加強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
可以看到,把原本不是政府的職能“簡”“放”“改”了,政府就能夠更好地全面正確履行職能,其支出就減少了。而且,政府還權于市場和社會,去除了原先捆綁在市場和社會身上的“細鐵絲”,從而大大降低市場和社會的成本,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就此而論,政府過“緊日子”與群眾和企業過“好日子”之間并不是一種平行關系,而是一種先后邏輯關系:只有政府過“緊日子”,群眾和企業才能過“好日子”。
當然,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堅持政府過“緊日子”、讓群眾和企業過“好日子”的論述,不能簡單解讀為經濟增速下滑、財政減收的嚴峻形勢下的權宜之計,而應進一步解讀為現代政府的理念宣示。以后,經濟走出了L底部,財政形勢好轉了,政府也仍然要過“緊日子”,政府要一直過“緊日子”!不過,話又說回來,政府一直過“緊日子”,讓群眾和企業過上了“好日子”,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那么政府的“緊日子”也就成為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