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其
近日,江西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出臺規定,鼓勵市民“隨手拍違章”。按照規定,市民在生活中發現交通違法行為,可以通過在線填寫車輛號牌、違法時間、違法地點等信息進行有獎舉報。該規定引發了一些網友和律師的質疑。
質疑者認為,市民拍攝交通違法行為,有偷拍嫌疑,涉嫌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任何一項公共政策或職能部門采取的措施,都會與特定或不特定的普通人發生關系,都應當立足于保障而不是侵害公民的權利。
但是,公民權利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保障公民權利也不是一種抽象的行為,判斷一項公共政策或措施是否涉嫌侵犯公民權利,應當結合法律規定與公共政策或措施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而不能僅憑簡單的概念輕率認定。
我國法律對公民隱私權沒有專門規定,而以保障公民肖像權、名譽權等權利實現對隱私權的保護,“隨手拍違章”是否涉嫌侵犯公民的肖像權、名譽權?
首先,警方鼓勵市民將“隨手拍違章”信息舉報到交管部門專門系統,但沒有鼓勵市民將這些信息直接發到網上,或通過其他形式予以公開。因此,當事人違章的信息不會被公之于眾,不會造成其肖像權、名譽權受損。其次,市民“隨手拍”所“偷拍”的內容,是妨礙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交通違章行為,顯然不能算是當事人的個人隱私。
質疑者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交警被賦予收集交通違法證據的權力,市民拍攝的圖像不能作為處理依據。其實,市民“隨手拍”并舉報到交管部門系統的違章信息,要經過交警的甄別核查,只有認定屬實后,才能作為依據。
交警收集交通違法證據,并非只有現場收集這一種形式,市民舉報的信息如果能夠查實,應當可以作為交通違法證據,這也是交警收集交通違法證據的形式之一,在法律上并無不當。
當然,鼓勵市民“隨手拍違章”,此舉并非無可挑剔而無需任何改進。比如,應充分提示市民“隨手拍”時注意自身安全;還要注意避免與違章當事人發生直接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