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劉東
[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醫學教育更加注重醫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以適應醫學人才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醫療事故頻發,各類醫療糾紛案件日益增多,導致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嚴重阻礙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進步伐。醫學教育應該不僅僅要擴寬學生的專業知識,更應該致力于提高學生處理醫患關系的能力。醫患關系的和諧不僅有利于醫療衛生事業的有序發展,更是社會安定和諧的保證。臨床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醫生了解患者的訴求與就醫意愿,能有效緩解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事件,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醫患關系;臨床心理學;醫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05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亦在深化之中,結合時代需要與臨床需求,臨床醫學的教育越來越注重醫學生的整體素質與人文素質培養。但是隨著的社會進步,人們對醫療效果的需要也越來越多樣化。近年來,醫患關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醫患誠信缺失問題日益凸現。這嚴重挫傷了醫患情感,極大地損害了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阻礙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導致醫患關系如此緊張的最主要原因是醫患間的信任危機,即溝通障礙。臨床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醫生了解患者的訴求與就醫意愿,重建醫患雙方的溝通信任關系,能從根本上有效緩解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事件,并能進一步解決醫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一、醫患矛盾現狀及其根本原因
隨著物質水平的改善,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務人員醫療水平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但是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大量無良媒體的惡意報道,也導致了醫患關系的日趨緊張。有報道稱,醫患糾紛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幾乎每所醫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糾紛案件發生。[1]從2007年“茶水發炎”事件,到2016年的“中國科學院年輕女博士在北醫三院待產不幸身亡”事件、“陳仲偉醫生被殺”事件、 “邵東惡性傷醫”事件等,僅僅十年間,醫患關系就從最初的不信任發展至“殺醫傷醫”的程度。據統計,僅2015年一年,傷醫事件就達到了51起,數據是如此的驚人,引人深思。前不久的“腎無故消失”事件再一次將醫患關系推上了風口浪尖。此事件道出了一個令人憂慮的現實:醫患關系的互信度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
基于上海、山東、浙江及新疆地區的調查報告顯示:88.7%的民眾在就醫便捷性評價方面持肯定態度,這說明當前我國醫療覆蓋面的推廣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僅有28.7%的民眾對當前醫患關系持肯定態度,21.6%的民眾持否定態度,這說明大部分民眾對當前醫患關系持中立態度。在對醫患關系緊張原因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信任缺失”是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2]
二、缺乏溝通是醫患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
無數糾紛說明,現在醫患之間缺乏互信。由于溝通不夠而引起的糾紛占近兩年醫方因素引起的全部糾紛的43.8%,有75%的醫務人員認為,患者投訴的主要原因是溝通不夠,有81.6%的醫務人員認為,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有利于改善與患者的關系。[3]而醫患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是溝通協調能力不夠。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溝通技巧不夠;2.溝通效果不好。
1.溝通技巧不夠是指不會溝通,具體表現為:醫生不夠耐心,相關的注意事項、用藥等沒有講清楚;溝通不暢,醫患雙方不能換位思考,造成醫患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患者不理解,不滿意。
2.溝通效果不好是指溝通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具體表現為:醫生具有較好的溝通技巧,且對醫療過程中的種種事項均和患者進行了很好地溝通,但溝通未達到患者的心理預期,患者不滿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醫學教育模式已經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成功轉變為以病人和健康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的現代醫學模式。醫學生的培養越來越注重整體素質與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再過分強化專業,臨床醫生的溝通技巧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目前,溝通協調能力不夠主要體現在溝通效果方面,即醫生不了解患者的就醫目的,無法滿足患者的就醫預期值。
三、臨床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重建醫患信任關系
臨床心理學屬于應用心理學的范疇,是一門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和程序,研究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問題的成因,發展各種有效的心理評價、診斷與治療的方法,建立各種有效的心理預防和保健體系,為增強人們的心理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人們潛能的有效發揮,為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服務的應用心理學科。[4]
臨床心理學能促進醫患關系和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積極進行臨床心理學干預,加強患者健康生活的信心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提升個人素質和生活品質,進而獲得幸福感的科學。[5]臨床心理學領域的積極功能研究顯示,通過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和輔導,可以讓患者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心,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積極參與治療,從而增加患者的就醫滿意度。同時,充分運用移情、共情等溝通技巧,快速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可以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有文獻報道,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能顯著降低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患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增加患者滿意度。[6][7]
2.關注個體根本就醫意愿,提高患者的心理幸福感
關注個體“此時此刻”是人本主義治療大師羅杰斯提出的重要治療原則,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學的關注點。個體對“此時此刻”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提高個體的心理幸福感,減少負性情緒。所以醫生不僅需要具備治療疾病的能力,更要有了解患者“此時此刻”就醫意愿的能力。利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通過觀察患者的言行舉止,可以提高醫生了解患者的能力,追溯患者根本的就醫意愿,從而進行“個性化”醫療和溝通,增加患者就醫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
3.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導方式,防止“醫鬧”威脅社會和諧
從心理學角度看,“醫鬧”者本身也是病人,處于亞健康的狀態。家人或者親屬的逝去對他而言是一種強烈的應激事件,這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嚴重的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在心理應激狀態下,他們會對一些事件采取極端錯誤的應對方式,比如打罵醫生和護士,從而破壞社會和諧,影響社會發展和穩定。學習臨床心理學可以及時地對應激人員進行心理輔導,同時還能提高醫學生的應對能力,防止危機事件對自身造成威脅和困擾。[8]
4.糾正患者錯誤的就醫預期,降低醫患糾紛風險
隨著人類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醫療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終歸是無法打破的。由于信息不平等和醫療知識的匱乏,不少患者經常懷著過高的期望值就醫。他們最明顯的心理就是:醫院必須可以救治所有類型的患者。醫學生通過心理學的學習,同時結合醫學知識可以使患者更容易接受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和不足,從根本上降低糾紛風險。希波克拉底告誡醫者:“了解什么人患了病比了解一個人患了什么病更為重要。”同時,臨床心理學的學習還可以幫助醫務人員緩解工作壓力,提高服務質量。
總之,良好的溝通技巧不僅可以讓患者正確看待生老病死,還可以緩解患者的就醫壓力,提高患者的就醫幸福感,增強患者健康生活的信心,從而緩和醫患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相信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新的和諧的醫患關系定將展示在世人面前。
[ 參 考 文 獻 ]
[1] 黎祖文,張國棟.愈演愈烈的中國醫患糾紛存在巨大癥結[J].綠色中國雜志,2007(7):10.
[2] 戴元光,韓瑞霞.我國當前醫患關系的現狀、問題及原因——基于健康傳播視角的實證分析[J].新聞記者,2012(4):15.
[3] 戴小寒.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新聞天地月刊,2008(9):115-116.
[4] 李寧生.重視臨床心理學[J].西北師大學報,2003(1):100-103.
[5] Sheldon KM, Laura K.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 Psycho,2001(3):56-67.
[6] 張振香,鄭蔚.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9(42):139-140.
[7] 周曉梅,倪杰.臨床心理護理程序對食管癌放射治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11):1028-1031.
[8] 程文菊,趙建寶.論構建社會應激與社會和諧的預警防范機制——以臨床心理學為視角[J].社會研究,2012(29):75-76.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