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史詩與英雄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過對史詩以及英雄事跡的講述,來獲得民族的認同感與民族自信心。無論是《荷馬史詩》,還是《格爾薩王》,都屬于包含英雄事跡的史詩。史詩記錄了人們的生活智慧和勇氣,而英雄則是這種智慧的與勇氣的化身與卓越的實踐者。史詩電影也隨著近現代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完善,并誕生了一批優秀的、深受觀眾喜愛的史詩電影。如《賓虛》《勇敢的心》《阿拉伯的勞倫斯》等。[1]電影將厚重而久遠的歷史搬上熒幕,并通過不同的風格塑造出了性格特征極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帶給觀眾極大的心靈震撼和美的享受,影片《亞歷山大大帝》就屬于這樣的電影。
亞歷山大是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經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他在32歲那年離世,一生起伏跌宕且短暫。而電影《亞歷山大大帝》展現了導演奧利弗·斯通對歷史的獨特認識和思考。亞歷山大作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兒子,繼承王位以后開始對希臘各個城邦的反對勢力進行鎮壓,并對東方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亞歷山大一生中的戰績輝煌,如入侵小亞細亞、埃及、敘利亞、中亞地區、印度等,建立起西起尼羅河與巴爾干半島,東至印度河的龐大帝國,這是一個對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有影響的偉大帝國。導演奧利弗·斯通對希臘的歷史十分癡迷,對于亞歷山大的故事更是情有獨鐘。導演奧利弗·斯通曾經邀請牛津大學的羅賓·萊恩·福克斯做自己的歷史顧問。他們針對各種歷史問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其中包括西亞人在宴會上的言行舉止細節等,還有亞里士多德對亞歷山大的影響等。這不僅是因為導演奧利弗·斯通對希臘人的歷史故事以及亞歷山大大帝的歷史故事有著特殊的感情,還因為,亞歷山大的一生中經歷的事情太多,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因此導演奧利弗·斯通在拍攝前做了更多的準備。[2]在電影上映以后,引發了國內外的評論熱潮,各方從不同的切入點進行評論,如俄狄浦斯情節、神話原型等,評論者的觀點多樣,但大都認為這是一部卓越的史詩電影。
一、 電影《亞歷山大大帝》講述的英雄史詩
在電影《亞歷山大大帝》的開頭部分,電影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一句話便表明了觀點:未來只屬于勇敢者。片中,老將軍托勒密站在壁畫前面,而壁畫描述的正是亞歷山大戰勝波斯軍隊的情形。托勒密說道:我見證了這一切,一生中我認識許多偉大的人物,最偉大的人物只有一個……影片就是在老將軍的描述中展開的,電影以這樣的開頭方式并不新鮮,但內容卻引人入勝。
亞歷山大大帝的一生經歷較多,電影《亞歷山大大帝》中的內容也有較充分的展現,對亞歷山大形象的塑造著重表現在以下三個故事當中。第一件事,便是對亞歷山大獲得菲利普信任的表現。[3]一向自負的菲利普試圖在馴服寶馬黑神駒時,卻遭遇了失敗,最后惱羞成怒。而當時尚且年幼的亞歷山大與父親打賭,內容就是亞歷山大要自己馴服寶馬黑神駒。而這讓奧林匹亞王后異常擔心。但是,亞歷山大憑借自己的智慧,很快便發現了寶馬黑神駒不肯馴服的原因,那就是它在害怕自己的影子。掌握這一秘訣的亞歷山大很快調轉馬頭,迎著太陽的方向御馬奔馳。黑神駒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也就不會擔心害怕,進而變被亞歷山大順利地馴服了。影片的風格也從開始時的沉悶憂郁,轉換成了現在的明亮激昂的風格。而這一情節也成功幫助亞歷山大突破了父王與幕后不合的陰影,將亞歷山大成功地刻畫成一個勇敢而充滿智慧的陽光少年。
接著,便是那場幫助亞歷山大在將士中樹立了權威的波斯戰爭。影片通過正在飛翔的老鷹、蒼茫的戰場以及戰士們的長槍等,展示了一股濃郁的而壓抑的戰場氣氛。但是很快,這種壓抑被釋放了出來,肅靜過后便是短兵相接。在影片中,隨著戰場的形勢而不斷迅速晃動的長鏡頭,展現出一種熾熱化的戰爭狀態。在這段戰爭的描寫當中,亞歷山大再次憑借自己的無畏與智慧,擊退了波斯的主將,贏得了這場敵我懸殊的戰爭的勝利。從而創造出了戰場上的又一個奇跡,并成為了父王菲利普以外,又一個在軍中樹立絕對權威的英雄人物。
而亞歷山大在印度的那場戰爭,是影片《亞歷山大大帝》中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當時的戰爭形勢下,亞歷山大依然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當時還有將士失和、氣候不適等不利戰爭因素,而且又要在戰場上面對大象。[4]雖然亞歷山大大帝處于劣勢地位,但他并沒有一絲猶豫,而是一馬當先,向坐在大象上的敵軍主帥殺去。亞歷山大的戰馬人立了起來,他舉起投槍卻被冷箭射中。此時,亞歷山大倒了下來,眼前一片血紅。而他的那群將士們都充滿了斗志并奮勇殺敵,最終贏得了印度戰場上的勝利,挽回了失敗的局面,喧囂的戰場最終歸于沉寂。而印度戰場的描寫,更加突出了亞歷山大無所畏懼的英雄形象,是他輝煌一生當中的典型描寫。
與以上三個典型的英雄事跡相比,下面的這一描寫則顯得輕薄甚至有刻意淡化的成分。眾所周知亞歷山大的一生經歷頗豐,且充滿傳奇色彩,被世人津津樂道。而電影情節的發展,也是按照亞歷山大的馴服烈馬、打敗波斯、建立大帝國、印度受傷、回鄉等眾多事件為線索而進行的。而亞歷山大繼位中菲利普國王被謀殺這一重要環節卻被刻意安排在了電影的后半部分。巴高斯是亞歷山大的仆人,也是親身經歷了這場謀殺的人。當時,影片中的亞歷山大顯得有些氣急敗壞,他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畫面——父王菲利普正在嘲笑自己。這讓他感到更加憤怒,于是,亞歷山大將投槍刺向了菲利普,但被刺死的卻是巴高斯。而此時,將士之間的矛盾沖突達到了高潮,彼此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而這件事也預示著亞歷山大的輝煌一生即將向下坡路走去。導演奧利弗·斯通可以將這一本應出現在影片前半部分的謀殺,設置在了影片的后半部分,淡化了主人公的悲劇色彩,而通過對以上多個故事濃墨重彩的描繪,突出了亞歷山大智慧、勇敢、無畏等鮮明的英雄性格,也展現出了影片《亞歷山大大帝》濃郁的英雄主義情節。[5]
二、 英雄與俄狄浦斯情節
電影除了對亞歷山大一生中的幾個重要的時間作了濃墨重彩的英雄式的展現之外,還通過對普通人的情感以及生活進行刻畫,傳達出導演奧利弗·斯通對人性等內容的獨特思考。片中共展示了三條感情線索:亞歷山大與母親的關系、亞歷山大與其他男女的情感糾葛、亞歷山大與部下的關系變化等。這三條情感的線索貫穿電影的始終,并交織成一條復雜的電影生命線。通過多條線索的交織,構造了亞歷山大富有生命力的鮮活形象。
亞歷山大始終被“俄狄浦斯情節”所困惑,他與自己的母親之間的關系在影片中表達地比較隱晦。母后奧林匹亞撫弄毒蛇,并把它教給兒子亞歷山大,告訴亞歷山大不要膽怯。而父親菲利普闖了進來,這對母子受到了驚嚇。菲利普要強暴奧林匹亞,卻絲毫不顧及亞歷山大,最后奧林匹亞放出了毒蛇,這讓菲利普十分惱怒。而與母親相依為命的亞歷山大在幫助母親時,也被父王一腳踹開。此時,影片展示的是亞歷山大與奧林匹亞之間真摯的母子之情。在亞歷山大馴服烈馬黑神駒時,真正關心亞歷山大的人只有自己的母親奧林匹亞王后。當知曉了父親對自己的陰謀以后,亞歷山大痛苦不已,并向奧林匹亞訴說。而跪在一旁的他把自己的頭埋在奧林匹亞的懷里,此時,影片將兩人的關系演繹得更像一對戀人。隨之而來的就是菲利普被刺殺,而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而他們的復雜關系更在亞歷山大結婚的那場戲中得到體現。等待新娘的亞歷山大收到了奧林匹亞的信,里面刻薄得分析了他的國策和部屬,并對亞歷山大進行了警告。而亞歷山大的表情,比身處危險的戰場更加緊張,其俄狄浦斯情節被展示出來。
三、 英雄主義與凡人色彩
偉大帝國的建立與英雄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是影片所表達的內容之一。亞歷山大的成長與歷史相似,且大帝國的建立與亞歷山大的勇氣、機智、政治謀略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亞歷山大大帝》是一部典型的歷史史詩電影。作為英雄,亞歷山大大帝在戰場上有著出色的表現。其最具象征意義的就是天空中翱翔的蒼鷹。在與波斯大軍的對戰中,電影運用了運動的鏡頭對亞歷山大的戰馬進行了跟蹤,并從蒼鷹的視角對整個戰場進行了俯拍。采用全景加特寫的方式,展示了強烈的戰場氛圍。另外,在印度的戰場描繪中,影片采用了充滿詩意的鏡頭,從亞歷山大主觀感受的角度,對印度戰場進行了描繪。亞歷山大的戰馬與印度主帥的巨象對立時的慢鏡頭,讓所有的觀眾記憶深刻。以上這些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影片所表達的英雄主義。
而被神圣化的英雄只會帶給觀眾距離感,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觀眾的角度考慮,亞歷山大成為英雄的同時,也應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導演為了把英雄作為一個鮮活的人來展現,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影片中一個場面、一個動作、一個眼神等都傳達出人物細膩的情感。菲利普與亞歷山大之間的關系給電影添加了一些人性化的氣息。亞歷山大并不受父王的喜愛,當他馴服黑神駒以后,菲利普對他表示出欣慰。于是菲利普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自己的兒子成長。菲利普娶了波斯公主,亞歷山大大怒,父子關系再次出現危機。[6]而多年后,亞歷山大也不顧部下的強烈反對娶了波斯的公主。面對軍事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父子兩人都選擇了政治聯姻。菲利普遭遇刺殺時異常的鎮定,他發現在征服世界方面,亞歷山大比自己更有勇氣。但這畢竟是一場謀殺,亞歷山大在以后的歲月中,每當遭遇挫折,就會幻想出菲利普的形象。也正是菲利普,才使得亞歷山大有了不斷征服世界的強烈欲望。而當亞歷山大最愛的男人離奇死去以后,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波斯妻子。兩人陷入了爭執,亞歷山大幾近瘋狂,在鏡子當中,他看到那個人:被其妻子、憤怒、喪失理智,與他的父親菲利普是何等得相似。亞歷山大正在經歷菲利普已經經歷過的痛苦,就像一個家族的悲劇正在輪回上演著。
結語
綜上所述,電影《亞歷山大大帝》是一部典型的史詩電影,講述了亞歷山大復雜、輝煌而有短暫的一生。電影在戰場的刻畫、政治謀略、過人的勇氣與膽識等方面,都展示了亞歷山大的英雄氣概,充滿了英雄主義色彩。與此同時,電影通過細節的刻畫,人物情感糾葛的展現等,為亞歷山大的英雄形象增添了人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