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
眾所周知,差序與差序格局是費孝通先生最先提出的,是一種用以詮解中國式關系的親疏界、人我界、群己界三界的結構化分擘定義。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話,對這種差序關系加以厘清,那么,可以用水面上投石所形成的同心圓式的漣漪形象化地對其加以形容。石頭就是事實上的自我本體,圍繞著自我本體,越近的同心圓就越清晰,越遠的同心圓就越模糊,再遠就甚至連一絲漣漪也不會泛起了。也就是說,越親近關系越大,影響越大;越疏遠關系越小,影響亦越小。由此差序格局理念出發,還可以進一步定義中國整個泛人際關系社會,乃至整個數千年的大社會化關系格局。
一、《中國式關系》中的中國式關系梳理
(一)中國式情感關系梳理
《中國式關系》這部戲,建構起了中國式關系中最為舉足輕重的情感關系圖景。在人際關系之中,無論其他關系的形態如何,情感才是最為關鍵的維系紐帶。勿庸諱言,中國是個典型的人情社會,因此,費孝通先生才將情感視作維系關中國式關系的關鍵,這種關鍵顯然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規訓的以倫理為本位的情感關系。同時,情感關系也是各種人際關系之中唯一存在著溫度的維系方式。正是這種溫度維系,才使得中國式的各種關系之中的心愿與夢想能夠最終得以達成。由此可見,情感關系才是中國式關系的所有關系之中最具亮點的,在中國式關系之中,由情感關系升華而成的情懷、人性、信仰等,才是所有關系之中首當其沖的東西,然后才能談及人際關系等等其他關系。因為情感與情懷,才使得親疏界能夠得以界定。情感與情懷顯然距離個體的距離最近,同時,情感與情懷也是現代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和諧劑與潤滑劑,這種情感與情懷,也恰恰是戲中馬國梁所秉持著的中國式關系的唯一底線。[1]
(二)中國式人際關系釋理
《中國式關系》這部戲,以并不復雜的開篇逐漸展現了一幅中國式關系的浮世繪,由最簡單的一對一的男女關系,透過雙方的分分合合與社會關系的紛紛擾擾,發展成為一種牽系著整個社會的關系體系范式。這種關系體系范式,構成了一面能夠網住任何國人的人際關系網。觸在這張人際關系網上面的既有普通百姓,又有士農工商,更有權貴高官。可以說這張人際關系網,網羅一切且包羅萬象,幾乎就是一幅中國數千年社會的具體而微的縮影。無論是中國式的情感關系,還是中國式的人際關系,事實上,都是一種文化上的根深蒂固,這種根深蒂固已經將中國式關系的表象表現得維妙維肖。但是,中國式情感關系與中國式人際關系卻遠遠無法從社會學理論上揭示整個中國社會關系的本質。而唯有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國社會的差序關系理論,才能由人我界出發,將中國式關系詮釋得入木三分。
(三)中國式差序關系詮理
誠然,中國社會自有其傳衍數千年的傳統觀念中的親疏、遠近、內外、上下,實際上,甚至親戚這一差序系統,亦能夠再進行更加細致地劃分。例如,是否同姓、是否出五服、是姑表親,還是姨表親等等,這種親疏劃分顯然自有其特殊且牢不可破的社會化基因。而這種特殊的社會化基因,恰恰就決定了中國社會關系的最根本的群己界范式,與最基本的整體架構體系。而這種最根本的范式與最基本的整體架構體系,恰恰就是費孝通先生社會學理論中的中國式關系中的差序關系。中國社會上下五千年的差序關系古以有之,并且是一種社會自然法則所固化形成的通行法則。因此,客觀而言,差序關系雖然是費序通先生的最先提出來的,但是差序關系事實上則由來以久。[2]經過上述梳理,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恰如劇中所言,在差序關系社會之中,關鍵節點中的一個人,就可以決定與其關系著的許多人的命運,和許多事情的發展走向,劇中的男主角的人生軌跡亦正是因為一個人、一件事而徹徹底底地改變了,而這恰恰才是中國式關系的神奇之處。
二、《中國式關系》中的差序社會關系格局
(一)本能格局
《中國式關系》中所演繹的社會格局因為過于真實,而使得許多觀眾都會沉浸于劇情之中,無法自拔,由劇本與表演,所擬真的社會關系亦絲絲入扣。在《中國式關系》中,我們看到,馬國梁與江一楠是這種中國式關系中的主線,同時,馬國梁與江一楠也是這種中國式關系沖突中的主要矛盾,并且,馬國梁與江一楠更是兩種意識形態的代表者。較為特殊的是,由于馬國梁這一角色的沉浸式體驗的需要,而使得這一角色在整部戲中頻頻出現較大的轉折,在諸多轉折的促動之下,馬國梁這一角色最終完成了,其由差序關系封閉體系中,突破式涌現出來,這樣一個在現實社會之中可能較為罕見的特例。事實上,這部戲以馬國梁這一特例,為中國式差序社會關系進行了一種逆自然本能的舉隅。而事實上,深刻地審視中國式關系中的差序社會關系,我們看到,論其本質,實質上,就是一種費孝通先生社會學理論中的社會化趨利避害的中國式社會自然本能。
(二)強弱格局
任何差序社會關系格局系統中,都會出現強勢與弱勢的一方,同時,任何差序社會關系格局中亦必然會出現強勢與弱勢的分野,這也是中國社會為什么數千年以來,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的一個最根本的癥結所在。由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論可知,一方面,差序社會關系格局中,強勢的一方必然會不遺余力地試圖守住其既得利益,并且無所不用其極;而另一方面,差序社會關系格局中,弱勢的一方卻因為這些人數眾多的差序弱勢關系之間的過度松散性,而導致根本無力挑戰差序強勢的一方。同時,差序弱勢一方甚至還會因為種種沖突,而造成差序弱勢系統內部的層出不窮的系統性內耗。從《中國式關系》來看,戲中的掌權者顯然處于絕對差序強勢的位置,而普通民眾則是差序弱勢的一方,例如,戲中的古奶奶所代表著的顯然就是差序弱勢的一方,戲中古奶奶的“先小子后君子”以及在醫院中的種種自我保護行為企圖等,其實都是差序弱勢方的一種必然的本能式自保反應。
(三)亂序格局
很顯然,費孝通先生的差序社會關系格局,是對經典的中國式關系的深刻揭示與高度概括,差序社會關系格局,不僅高度概括了中國式關系的社會基本結構與基本元素,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式關系的社會邏輯關系與社會階層關系。同時,從《中國式關系》這部戲來看,實際上,借歸國設計師之口,亦深刻地貶斥了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以逢迎承托起來的、弱勢差序盲目崇拜強勢差序的社會關系格局,這種貶斥顯然更具現代規訓性。在這部戲中,我們更驚喜地看到了差序關系中強勢一方的亂序逆轉。這種別具匠心的亂序逆轉,使得這部戲中的男主角不僅是差序關系格局中的強勢方,而且同時也成為了差序關系格局中的弱勢方。這樣的巧妙設計使得觀眾們看到了一個與傳統意義上不太一樣的掌權者形象,這一形象的塑造,顯然為當今社會差序關系格局中弱勢一方帶來了別樣的希望之光,同時,這一人物形象本身也閃耀著人性的希望之光,這樣的角色塑造,顯然是非常迎合中國社會差序關系格局中的絕大多數民眾心理的。
三、《中國式關系》中的差序社會團體格局
(一)樹狀差序團體格局
如果從更加進階的視角,深度觀察《中國式關系》這部大戲,實際上,我們還能夠發現,其實這部戲的意象意義遠遠不止于塑造出了一種中國式關系的差序格局。事實上,這部戲還塑造出了數種更加形象化的中國式關系的差序式社會團體格局。這些社會團體格局對中國數千年的社會一直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些產生重要影響的差序社會團體格局,恰如法國偉大的社會學家迪爾凱針對中國式關系進行的研究所印證的那樣,中國式差序社會團體格局既是一種有機式團結格局,又是一種機械式團結格局,這種差序社會團體格局呈現著一種異常牢固的以倫理本位為根系的樹狀結構格局。在這種樹狀結構格局的關系之中,存在著格局內部強信任與格局外部強排斥的自然保護機制,而這也恰恰使得許多這樣的中國式差序社會團體格局的解體,均由其內部開始,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耶穌門徒中的猶大。[3]
(二)集束狀差序團體格局
中國式關系遠非外國人眼中的那么錯綜復雜,恰恰相反,中國式關系格局反而十分地清晰。中國式關系格局之所以如此清晰,亦恰恰緣于中國所特有的差序化的社會團體格局。這種中國式的差序化社會團體格局,就如同柴禾的形態,如果是整整齊齊一根挨一根地垛成一垛,那就不是中國式的差序化社會團體格局,而是一種無差序化格局。這種格局一旦出現問題顯然就是整垛轟然倒掉。而中國式差序化社會團體格局則是將這些柴禾一垛變成N捆,一捆中有N把,然后再把這N捆垛在一起組成一垛。由此可見,當一垛出現問題時,每一捆仍然會牢牢地捆在一起,不會受到太多太大影響。同時,每一捆中捆在一起的那些柴禾之間的關系依然更加緊密,而捆與捆之間的聯系則較為松散。當然,這種中國式關系還可以透過聯姻等關系等使得一小捆變成一大捆,甚至一整垛。這種中國式關系的形成自然與“一根容易折,一捆不易斷”諺語古訓不無關系,而究其本質,則是一種小集團式的抱團求生與抱團取暖式的社會化生存使然。
(三)輪輻狀差序團體格局
由費孝通先生的基本差序格局理論出發,中國式關系的差序團體格局不僅存在著樹狀格局,而且亦存在著集束格局,同時,更存在著輪輻構造的更加強有力的差序團體格局。中國式輪輻構造差序關系團體格局,在中國現實社會之中已經極為普遍。小而言之是家庭倫理本位中的家長制,大而言之則是中國泛社會化關系中的一言堂制。這種輪輻構造差序關系團體格局,顯然是以人我界、親疏界、群己界三界為核心的構造,這種構造式格局用一句中國式俗語闡釋,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以這種輪輻構造差序關系團體格局,來詮釋中國官場中的利害關系,既可以詮釋得十分透徹,亦可以詮釋得十分形象,這種輪輻構造差序團體格局的可滾動式輾壓與可滾動式發展顯然是其強大之處。在這種輪輻構造格局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輪輻之間的同步,而且還可以看到兩輪乃至于數輪間的前后、平行、縱橫、交錯等層出不窮的同步,顯然這些錯綜復雜的同步所構造就是一張涵蓋著差序團體格局的現代關系網。[4]
結語
《中國式關系》中的各主要角色將戲里戲外的中國式關系,演繹得可謂活靈活現,這種演繹與傳統的要么硬性說事,要么架空事實,要么不切實際,要么不著邊際,有著本質的不同。劇中人物,恰如身邊人;劇中故事恰如身邊事。這部戲中的差序格局,體現的其實就是一種中國現實社會的形而上的價值觀,若單從差序格局而言,我們看到,這部戲演活了中國式關系的差序格局本質。這部對于現實具有極強規訓意義的大戲,為針對現實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可資解剖的實體典型,同時,更具有教科書價值的示范意義。由針對《中國式關系》的深刻研究可見,中國式關系的團體格局不僅根深蒂固,而且牢不可破。由此可見,在差序關系格局的社會之中,改變關系不易,凝聚人心尤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