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江
鄂州西部,中部電商基地在蓬勃發展;鄂州東部,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已成熱詞;鄂州南部,梁子湖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亮麗迎賓;鄂州北部,武漢新港核心區建設如火如荼。
曾經的鄂東鋼鐵建材經濟走廊的光環在吳王古都逐漸淡去。在改革創新的東風吹拂下,鄂州正換道超越。
機制創新,為發展鋪新路
2016年11月10日,省委書記蔣超良在鄂州調研時提出要求,作為全省綜合改革示范區,鄂州要樹立更高目標要求,繼續做好綜合改革這篇大文章,不做改革的“盆景”,要做改革的“森林”,不斷試出新的成績,試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努力使綜合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回首過去5年,鄂州的改革創新可圈可點。
機制活,人就活。100多項全國、全省改革試點在鄂州進行,探索出一批在全省可復制、全國可借鑒的改革經驗和鮮活樣本,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體制機制創新之路。
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在“三破三立”上下功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破結構,建立“一級政府三級管理”行政構架,構成市、功能區、街道辦事處三級縱向緊湊型,橫向扁平化的行政管理體制,消除了行政管理層次偏多、服務缺位、效率低下等弊端。破體制,建立“四張清單一張網”政府職能體系,實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收費清單,建立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網。破機制,建立“審批執法兩權集中下放”運行模式,92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全部下放到新區,實現了一枚公章管審批。
行政審批事項精減,審批環境“低成本、高效率”。市級行政審批項目由原來的337項精減為92項,審減率達73%,實現了審批事項在全國同類城市中最少的城市之一。
行政審批流程再造,變“程序復雜”為“流程優化”。對申辦事項的申請條件進行清理,申請條件由原來的5000多項減少至637項,審減率達87.2%。對“網上審批”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全市有57項行政審批事項實現了外網受理、內網審批。
推進民生工程方面,鄂州同樣先行先試。在全省范圍內,鄂州率先對五類特殊困難群眾實行兜底保障,率先啟動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目前,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提高到75%,城鎮化率提高到如今的63.58%,居全省第二,城鄉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科技創新,為發展增實力
作為傳統的重工業城市,如何不再負“重”前行,如何實現“輕快”轉型、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在開路。
一組數據顯示,2011年,鄂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0.65億元,2015年達到114.62億元,GDP占比由2011年的12.3%上升至15.7%。2016年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12%以上,增速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在新技術新成果成功轉化方面,鄂州創造了自己的速度與模式。全球第一臺全數字“PET-CT”,在不到11個月的時間里,由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里的一個科研項目種子長成了“大樹”。
種子的孕育根植肥沃的土壤。鄂州市出臺系列文件,按照“一所高校(院所)、一名常委掛帥、一名副市長協助、一個新區承接、一個牽頭單位組織、一個專班實施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加強推進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
先行先試,資金前置投入,澆灌創新種子。目前,鄂州市和華中科技大學正聯手探路,合作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市財政每年拿出6000萬資金,資助科研項目。每個項目在立項之初,便可獲得一筆科研經費,工研院和團隊進行聯合研發,形成的專利歸工研院所有,專利在市場上進行作價后,科研團隊再對專利進行回購。
截至2016年底,鄂州新增省級眾創空間3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在湖北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已有36家高端企業落戶,華科機電研究院、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機器人研究院等15家企業正在洽談。
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鄂州實行“拎包入住、免費通勤、就餐無限充值”等“保姆化”的優惠政策,以吸納高層次創新型優秀人才。成立了湖北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鄂州分中心,定期舉辦專場培訓活動。同時,引進兩家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到鄂州為企業創新服務,鼓勵企業積極申報知識產權。
有了充足的陽光、空氣、水,科技創新的火種在這里生根、發芽。截至2016年9月,鄂州市發明專利申請達到667件,同比增長42%。申報省級以上項目21項,3家企業入選省自主創業戰略團隊。
產業創新,為發展添后勁
近年來,鄂州市創新投融資體制,積極推動PPP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新模式,設立3億元產業引導基金、7.5億元股權投資基金。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擴大農村“五權”抵押融資,盤活資金3.1億元。這給鄂州城鄉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如何打破以鋼鐵建材為基礎的傳統產業對鄂州發展的制約?鄂州把突破點瞄準在“生態”二字上。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梁子湖區全面退出一般性工業。”在鄂州市委六屆七次全會上,市委書記李兵擲地有聲的一句話,拉開了鄂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幕。
退出一般性工業,意味著放棄潛在工業項目。沒有了工業,以后靠什么生存?鄂州走出了一條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發展有機農業、生態旅游業、科技創意和體育休閑運動產業的路子。
如今的梁子湖,更加楚楚動人。萬秀、新屋紀、張遠等2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灣,連起了美麗鄉村休閑游路線;紅楓節、采菱節、胡柚節、風車節、捕魚節、荷花節、藍莓節,一個個特色活動在梁子湖畔構成一個美麗花環;梁道、梁鱻、楚天碧玉,有機農產品品牌從這里走向市場……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人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尋找到了綠色商機,追求著自己的美麗事業。
目前,鄂州先后建成377個生態農業基地,色塊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型業態正在形成。
第一產業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鄂州的二三產業同樣在創新中探索前行。傳統鋼鐵產業正在轉型,有的已搭上了“一帶一路”發展的順風車,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已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唯品會速度”、“家樂福速度”、“蘇寧速度”使葛店開發區成為電商云集的熱土。這里建成了全省首批集生產、研發、科技孵化、貿易物流、數據服務、金融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網商總部基地,引入知名電商企業30家,將形成年銷售額超千億元的電商產業園區。中部電商基地、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區正在這里聚集。
承接武漢信息產業鏈轉移和延伸,一批光電子骨干企業,光電子產業集群規模開始顯現。以興欣科技、顧地科技、金牛管業等為代表的新興建材產業發展迅速。以華工科技、科貝科技、華威科智能科技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實力強勁。
一大批重大物流項目在鄂州落地,36個重大物流項目已納入“十三五”重大項目庫。赤灣東方物流、大通物流基地入選國家級公路甩掛運輸試點項目,南山臨港新城正在打造中國首家創新性的國際高端物流產業園和國家級現代物流服務示范區,以鄂州為中心輻射全國。
中國鐵路總公司投資的三江港鐵路物流基地,將與今后的三江港區海關、檢驗檢疫等設施配套銜接,打造中部地區“公鐵水”多式聯運物流基地。即將建設的(順豐)湖北國際物流樞紐工程,占地13.2平方公里,配套建設30平方公里物流產業園和臨空產業園,鄂州向國際物流樞紐城市的目標邁進。
新產業,新經濟,新鄂州,活力之城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