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摘 要]羌族舞蹈服飾是羌族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是羌族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基于美學視角,在對舞蹈服飾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分析羌族舞蹈特色和舞蹈服飾,就羌族舞蹈服飾的文化特性和審美特征進行探討,能夠加深對于羌族舞蹈服飾的研究,促進羌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美學;羌族;舞蹈服飾
[中圖分類號] J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122-03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稱“云朵上的民族”,是至今保留傳統文化較為完整的民族。本文結合前人研究經驗,通過其舞蹈服飾的演變,在不同視野下深度挖掘舞蹈服飾的審美特性。同時本文希望通過對羌族舞蹈、舞蹈服飾的闡述,更好的展現出這一民族的審美特性,借此對中國少數民族舞蹈服飾的研究進行一定的補充。
一、舞蹈服飾概念
少數民族舞蹈的服飾是我國舞蹈領域最為靚麗的一道風景,各民族的文化傳承結合地理環境的差異,創造出種類、樣式、色彩、手工技法完全不同的服裝模式,再輔以本民族獨有的舞蹈動作特性,讓其文化在歷經千年的傳承中仍舊絢麗多彩。不過,在具體研究舞蹈服飾之前,需要對服裝、服飾等進行一定的辨析,以保證后文在準確的概念下進行。
我國服裝和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在傳承中也出現了一些概念上的區分。例如,服裝的定義上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在社會的一般認識下,所謂的服裝無非是俗稱的衣服。但是,更廣義來看,服裝除了衣服之外,還囊括了首服、足服等任何用于遮蔽身體的衣物。而在服裝的基礎上,也衍生出服飾的概念,在狹義上理解服飾僅是用于裝飾衣服的飾品,所以包含的內容有所局限,包括圖案、飾品、色彩等。因此,服飾從服裝廣義上理解的基礎來看,其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方面就是服裝,也就是上述的廣義和狹義之分;另一方面便是裝飾,指服裝的裝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衣褲是在近代中由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的,在古代并沒有類似的說辭。而歷史上對于衣物等解釋較為復雜,具體來看:首先是“衣”,指“人之所以避寒暑也”,也就是衣服是用于遮蔽寒暑的依靠;其次是“服”,指“冠并衣裳也”,這也是古人對衣褲的另一種解釋,衣為上身,裳為下身;最后是首服和足服,“首”便是頭,在頭上所做的裝飾被稱為首服,而足服則是在腳上所穿戴鞋襪等。
結合上述內容來看,羌族舞蹈所穿著的服飾不僅包括衣裳,同時也有首服和足服。所以,在舞蹈服飾的定義上,指包括任何用于穿戴的裝飾和服裝,以至于包括臂飾、腕飾等羌族特有的舞蹈裝飾品。同時,基于服飾的審美效果和其他因素的搭配,本文內容也將包含舞蹈演員的發型、裝束等方面的分析,進而綜合體現出羌族舞蹈服飾的審美價值。[摘 要]羌族舞蹈服飾是羌族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是羌族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基于美學視角,在對舞蹈服飾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分析羌族舞蹈特色和舞蹈服飾,就羌族舞蹈服飾的文化特性和審美特征進行探討,能夠加深對于羌族舞蹈服飾的研究,促進羌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美學;羌族;舞蹈服飾
[中圖分類號] J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122-03
二、羌族舞蹈特色及舞蹈服飾
(一)羌族舞蹈特色
舞蹈服裝是舞蹈的一部分,所以要先對羌族舞蹈進行敘述,以使讀者更好的認識到其服飾美學塑造者在行為上的特性,同時也能夠對服飾審美外的功能性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展現。羌族舞蹈的主要模式是圓圈舞,而這樣的舞蹈有著較強的集體性和娛樂性,無論婚喪嫁娶、節日聯歡等,舞蹈都是活動的主要部分。而羌族舞蹈別具一格的是,其圓圈舞除了在室外進行,也有室內進行的,也就是火塘舞。綜合來看,羌族舞蹈在節奏上較為鮮明,有著很強的節律感,而且肢體動作幅度較大,以“順”為主要動作特點,舞蹈同時輔以男女交替歌唱,獨具一番風味。
(二)羌族舞蹈服飾
羌族的舞蹈服飾多種多樣,以至于很多不了解羌族文化的人會認為羌族舞蹈并沒有特定的服裝類型。《布茲拉》是羌族祭祀舞蹈的一種,其中以“釋比”的服飾最為搶眼。演員頭戴猴皮帽,身披豹皮褂子,將我們的視野拉回到羌族的傳統文化中。他們所穿著的麻布百褶裙,又有著較強的現代風格。再來看配飾,“釋比”的配飾主要在腰間和手上,神杖和盤鈴各執一手,而腰間所佩戴器具的種類和多少,也能夠體現出“釋比”的身份。再來看《薩朗》的服裝風格,其中一男舞者的服裝最為引人注目,身著長褲和大襟,頭戴布襟,分為黑白兩色交替使用,腰間摻有束帶,小腿裹著綁腿,腳著云云鞋,其扮相多有幾分現代時尚感。
從羌族舞蹈的服飾選擇來看,在整體搭配和色彩的選擇上,均可謂獨具匠心,而且整體設計完整,并沒有給人以突兀之感,服裝的設計和搭配上也是煞費苦心。另外,羌族的舞蹈服裝給人以貼近自然的感覺,有著明確的環境融合感,這也與其民族特性、宗教信仰和文化傳承息息相關。
(三)羌族舞蹈動作與服飾的關系
羌族舞蹈動律受舞蹈服飾的影響,這一特性在羌族女性的舞蹈服飾上體現較多。羌族女性服飾最大的一個特點是腰帶的形態。腰帶由帶身和帶擺兩部分組成,大多為手工羌繡。帶身上繡滿了羌民族各色圖案,帶擺長及后膝,有墜性,且有手工穿制的珠穗和各色彩帶。舞蹈中,女性通過胯關節的舞動來展示腰帶的美麗。羌族女子舞蹈動律中胯關節的動律是最主要的元素,有“篩胯”、“頂胯”、“轉胯”等動作。第五屆CCTV舞蹈大賽作品《鴿子花開的時候》中能看到女性各種胯關節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均散發著女性的美,凸顯出女性特有的靈巧腰身,同時也展示了羌族女性舞蹈服飾的精致。
三、羌族舞蹈服飾的文化特性
羌族是歷史悠久的民族,相傳炎黃時期便已有羌族的部落,而舞蹈作為人類文明演變和歷史傳承重要的載體,能夠展現出羌族在歷經五千年發展和文明道路上所經歷的歷程。結合羌族舞蹈服裝來看,其形式、色彩和配件上的選擇,也保留著歷史上的風貌。
(一)神話傳說的烙印
神話是在科學并沒有解釋出人類是如何出現、發展與生存的之前,人們用于寄托精神的唯一對象。人類學家馬凌諾夫斯基曾就神化學說和原始人類精神世界的聯系進行研究,其認為當前人類中所流傳的神話,是確實發生在人類的歷史之中的,不過其發生過程和影響程度,并沒有現代人對其所塑造的那般荒誕離奇,而由于神話中的事物曾經確切的存在,促使見證者將其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下來。例如羌族舞蹈中的祭祀活動,便是一種神話保留。而現代羌族的生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神話色彩。《布茲拉》中,從“釋比”的舞蹈服飾上也就不難看出神話的沿襲性,包括色彩、紋路、形式、配飾等方面。從“釋比”配飾中的鷹爪可以看出神話的痕跡,羌族的鷹爪用于驅邪,所以是“釋比”常用的器物,而神杖象征權威,另一些較高身份的角色多會在腰間配有劍飾。
(二)拜物思想的反映
弗洛伊德在《圖騰與禁忌》中關于圖騰本質的討論中提到:“圖騰總是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其守護者。”羌族重視宗教信仰對生活的改變,所以,其在服飾的選擇上有著明顯的拜物思想特征。從羌族的歷史傳承來看,早在炎黃時期羌族就開始了游牧的生活,導致羌族在自然崇拜上的特征十分明顯。羊作為羌族重要的生產資料除了供給人類生存的物質外,也逐漸演變成了圖騰的種類之一。古羌人頸上懸掛羊毛線模擬羊的形狀,現在羌族的冠禮儀式中還要懸掛羊毛線,以示與羊合為一體。羌族舞蹈服飾,特別是男性服飾的頭飾、衣飾、腰帶等造型或飾物都采用了羊的形態以示對羊的圖騰崇拜。
(三)宗教信仰的浸潤
羌族尚白,以白為吉,以白為善,這和羌族的宗教信仰分不開。羌族是多神崇拜,主要表現為供奉“五神”,即在房屋的屋頂上四方和中間分五個不同方向放五塊白色的石英石,羌語稱之為“阿渥爾”,代表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所謂“白石瑩瑩象征神”。大自然的天、地、山、樹與羌民族的生產生活關系緊密,便成為崇拜對象。宗教信仰對于服裝的影響是深遠的,這是由于自人類形成簡單的聚落以來,就在思想層面上出現了信仰,所以宗教是伴隨著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人類在宗教上的投入也要遠高于一般的活動。而對于原始社會的人類來說,其除了狩獵、采摘、耕種、畜牧等活動外,業余活動的主要形式就是舞蹈。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羌族舞蹈服飾的獨特風格。羌族舞蹈服飾上出現了明顯的宗教特征,無論女性頭帕、長衫、腰帶和綁腿,都喜用白色;男性羊皮褂子、麻布長衫和腰帶,也大多在藍布上挑白花,抑或在白布上挑藍花或紅花,皆以白為主色,這也是民族對宗教信仰的一種表達方式。
四、羌族舞蹈服飾的審美內涵
首先要明確羌族的歷史傳承,從一些古籍記載中可以證實羌族始自炎黃時期,此時是對西部游牧民族的統稱。隨著人類的發展,漢族人口不斷膨脹,導致這些游牧民族偏居一隅,進而逐漸融合。所以,目前的羌族并非單指一個民族,而是由多個祖先所流傳下的部落,最終形成的羌族整體。而在羌族服裝上可以發現十分復雜的元素組成,也是羌族所獨有的民族特征。基于羌族歷史和傳承,再來看下述對其審美特征的研究。
(一)熱烈粗獷的美
眾所周知,漢族人以婉約而含蓄為美,在藝術上的創作多是精雕細琢,而羌族則與漢族相反,其藝術上的表達粗獷隨意,給人以直率、簡單的感覺。從其服裝設計、色彩和圖形刻畫來看,首先花紋上的選擇多是源自于自然,并沒有任何的現代元素;其次創作上形意兼備,但是不夠細致,所以給人厚重而簡約之感;最后服裝線條粗獷,用色大膽,羌族的舞蹈服飾多是以紅、藍、黑、白、粉為主色調,或是采取相間的組合元素,色彩表現十分顯眼。再具體一點來看,羌族舞蹈《上房梁》中,女舞蹈演員所身著的服裝是以黑色為主色調,輔以綠色和紅色為配色,前身是以羊角花為形狀手工刺繡而成,羊角花是羌族文化中姻緣的象征,所以女服中會經常出現這一圖案。但是,在舞蹈中并沒有采取粉白配色,而是以顯眼的紅色,輔以明亮的金色,在以黑色為背景的基礎上,讓人有奔放而舒適之感。再來看男服,其上身選用藍色,刺繡匠神圖案,而下身是以紅色為底,白黃相間的長褲,整體表現出勞動男人的粗獷。羌族的服裝設計粗獷,與直率的羌族人民對生活熱情的表達相關,但其粗獷并非簡略,僅從上《上房梁》的服裝特點就能夠看出,其無論是配飾,還是整體色彩的設計,都是經過精雕細琢而完成,乃至于服裝的圖案采用了耗費工時的刺繡。所以,正是精細設計出的粗獷,才能帶給人以美的感受。
(二)和諧內斂的美
雖然羌族在舞蹈服飾上的設計粗獷、自由大膽,但是,其并沒有選擇張揚的方式體現民族特性,也并不高調的炫耀,從不采取價值昂貴的金屬,所以,其服裝雖然色彩獨特,美感卻十分的內斂。2014年,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大項目“羌年”元素創作的大型羌族原生態歌舞《羌魂》,其“韻”的章節中女性的舞蹈服飾是以寶石藍為主色點,配色以銀、紅為主,形式上采用大裙擺的設計,下身著較深藍色的長褲,并在褲腳輔以花紋,整體來看其服裝設計,不僅顏色鮮艷,配色也極為恰當,服飾貼身而不夸張,展現了濃厚的羌族風情。所以,羌族的舞蹈服飾正是由簡單而呈現出的民族內涵,才使人能夠對其深愛不已。
羌族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并結合多民族文化特性逐漸演變至今的民族,在服裝的表達上較于其他少數民族更為豐富。更為重要的是,羌族的服裝一直秉承著歷史的風貌,其服飾所散發的民族風味總能讓人著迷。本文基于美學視角下羌族舞蹈服飾的研究,希望能夠更好剖析羌族舞蹈服裝的審美價值,以體現這一民族在塑造“美”過程中的理念和方式,進而為現代服裝審美藝術研究提供些許理論依據。
[ 參 考 文 獻 ]
[1] 鄧瑩.民族舞蹈服飾與民族舞蹈的藝術交融[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4).
[2] 張姝萍.淺談民族傳統服飾與民族舞蹈服飾設計的關系[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1).
[3] 孫明璐.淺談羌族舞蹈文化[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1).
[4] 范燕華.基于文化傳承背景下的羌族舞蹈價值研究[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4(1).
[5] 編委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86:1263-1265.
[6] 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76-177.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