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峰+王嬌嬌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是新時期下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現階段存在著組織不合理、與專業教育脫節等問題,成效微弱。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未能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導致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程度不高。筆者建議在糾正現有問題的過程中,應當率先通過若干新舉措成功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塑造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切實推動雙創教育的發展。
關鍵字:高校創新創業氛圍營造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1(a)-0000-00
國務院2015年6月頒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對高等教育提出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而言,國家亟待的不是“重復以前老套的生產經營模式”[1],而是希望大學生能夠瞄準產業技術需新的求,通過對知識掌握應用與創新,在中高端領域引入新的生產要素。此過程中,創新是創業的前提,創業是創新的出口,創新的成效決定著創業品質的高低和成敗。
高校創開展新創業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做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啟蒙創新創業意識,訓練創新創業思維,培養創新創業能力”[2]。大學生一旦具備了創新意識、素質和能力,創業實踐自然會水到渠成。在此當中,創新意識是先決條件,否則縱然萬事俱備,一旦學生不愿意創新創業,那也難以付諸實踐。為此,高校要率先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孕育創新創業的土壤,才有可能激勵大學生結出創新創業的果實。如何營造在校大學生創新氛圍應該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最基本的問題。
1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困惑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內涵式發展應有之義,重點在于通過高校教育軟實力建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促成人才培養和經濟技術相匹配[3]。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應該結合政策導向、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舉措共同執行。但在實際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并未很好的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存在不少困惑。
1.1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脫節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新要求,應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始終容納于專業教育之中,通過專業教育課堂的提問、引導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促成創新性成果。但現階段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游離在大學教育主體之外,成為團委、學生工作或者就業工作的一部分,僅僅作為主題教育的補充,成效不大。
1.2 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相對薄弱
以南京大學近兩年的校內創新創業大賽為例:創業參賽隊伍在30支左右,創新參賽隊伍在80支左右,參賽人數不及全校本科生總人數的3%。同時,參賽題目多數源于指導教師的課題,來自學生的原創性課題稀少。這反映了現階段大學生缺乏對創新的思考,創新創業意識薄弱,還亟待恰當的鼓勵、引導和組織。
1.3 大學生創業技術含量低,相對低端
不難看到,眾多大學生創業項目集中于教育培訓、零售、勞務等領域,與現有市場重疊,技術入門門檻低,成長性弱。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對技術的理解掌握、對行業的了解和趨勢預判,難以提供對創業的技術和產品支持。
總體而言,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缺乏高屋建瓴的規劃,未能形成“上下聯動”系統的實施方案,致使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的意識,難以產生創新性成果,距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想局面還遠。
2創新創業教育成效不顯著的分析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矛盾集中體現為:一方面是高校組織方的政策大力宣揚和鼓勵,另一方面卻是大學生的圍觀狀態。高校盡管也出臺了包括巨額獎勵在內的各種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甚至通過行政的手段開展各種創新創業競賽,但學生的參與熱情都不高,或者流于形式的走過場,難以形成真正有創意的作品和實踐。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窘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創新創業動員和準備工作不夠,空有看似熱鬧的場面,卻沒有形成真正的創新創業氛圍。動員不僅僅是對創新創業的政策的傳達,更應該是要講清楚創新創業的意義,讓學生明白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通過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提供各種創新創業的指導和扶持,讓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成為可能。否則大學生難以主動形成創新意識,或者是接受鼓動后短期的沖動,但實際操作時又不知何從下手,最終不了了之。
3大學生創新創業氛圍的營造
如何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意識到與專業教育的區別。創新創業教育有別于專業知識的傳授,不單純的停留于學習已有知識,創新教育更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已有知識框架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并拓展,內化為自己的見解和技能,在有所創新的基礎上邁向創業。所以,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意識才能有效開展創新,而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客觀環境,正如同硅谷的發展得益于良好的創新創業土壤,企業的創新都自發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同樣必須要具備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筆者建議從幾個方面著手考慮:
3.1 引導企業介入,積極拓展創新創業的源泉
企業身處需求和市場的第一線,代表和引領著技術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在于找不到創新的目標。引導企業介入,以企業的技術和產品需求作為創新創業的源泉,有助于大學生開拓大學視野,明確奮斗目標。同時,企業能夠和高校形成教學的互補,促進學生對科學和技術互長的理解,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
3.2 構建激勵扶持體系,激發創新創業熱情
高校應該積極鼓勵院系順應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優化課程設置,鼓勵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積極參加創新創業工作。同時,學生的評獎評優改變單一的“唯成績論”,加強對創新的激勵和過程的考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于探索。高校要為進展順利的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政策、資金和智力上的幫扶,加強宣傳,加大對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獎勵,倡導創新創業行為。
3.3 改良教學方式,多采用互動式和實踐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側重于教師的講授,學生遵循教師的思路被動的接收。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將學生框囿于教材,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思維的拓展,尤其是在一些交叉型學科,受制于任課教師的專長,這種模式更不利于知識全面的掌握。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互動式教學,以分析問題的學習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鼓勵學生先調研,進而開展頭腦風暴討論,并適當的輔助以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提升他們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開展團隊輔導,構建創新創業的團隊
團隊,而非個人,是現今創新創業活動的主要實施者。知識的爆炸式增長決定了每個人擅長精通的只能是一部分,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個人需要通過和別人分工合作、共同商討、取長補短,才能夠不斷激發新的想法、不斷完善思路。創新創業教育應該鼓勵和幫助大學生構建團隊,開展團隊輔導,在組織架構、團隊運行、技術難點以及市場走向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點,形成團隊創新創業的局面。
3.5 做好項目管理,延續創新創業成果
每個創新創業類項目的開展,無論成功與否,基本上都涵蓋了整個項目的背景和執行思路,對于后來者都是寶貴的學習、對比、借鑒的資料。做好項目資料的檔案化管理,不僅可以避免項目的碎片化進程,積累創新創業的素材,同時,也可以讓后續者在原先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項目,有利于創新創業成果的實現。
4 結語
總之,施教者只有成功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才會讓受教的大學生有創新創業的意識,繼之以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通過一個個不斷涌現的典型,由點及面,才能鼓舞和帶動整個群體的創新創業局面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劉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教育科學,2011(27):64.
[2]歐可平.大學創新創業關鍵在于轉變觀念、大膽實踐、營造氛圍.中國高等教育,2015(Z2):12.
[3]石朋飛.內涵式發展視域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