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今年2月7日的中午,本刊記者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辦公室里,獨家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北醫三院的骨科主任劉忠軍。此時的他剛剛結束上午的查房工作,忙碌了大半天后,仍然是神采奕奕。記者面前的劉忠軍,一身白大褂,氣質儒雅,聲音飽滿地向記者聊起自己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履職情況。
劉忠軍是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致力于脊柱外科領域的臨床和實驗研究30余年,是全國赫赫有名的脊柱疾病治療專家。同時,他是連任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將近10年的時間里,劉忠軍對熟悉的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積極建言獻策,成效斐然。
談到近10年來的履職經歷,這位以嚴謹、務實著稱的醫學專家非常謙虛,他坦言,自己也是在不斷的摸索中逐漸找到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立足點、著眼點和有效發揮作用的可行路徑。
從出生的那年就注定和北醫三院結緣
劉忠軍出生的1958年,北醫三院骨科也剛好在這一年創建,看來他是命中注定與北醫三院的骨科有緣。劉忠軍出生在一個毫無醫學背景的家庭,他在北京西直門內讀完小學、中學,1977年畢業時趕上恢復高考,因喜愛數學,性格沉靜,老師推薦他報考了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習5年后分配到北醫三院工作至今。
當時北醫三院的骨科已小有名氣,在全國最先開展用手術的方式治療頸椎病。雖心儀這個科室,但新建成的神經外科更需要年輕的血液。在住院醫生階段,劉忠軍把相關學科,如胸外科、骨科、泌尿科、麻醉科等輪轉一遍。之后,他終于如愿以償來到了骨科。后來他分別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學習研修共計30個月。他說,當年國內的設備、技術、學術水平很低,能看到差距,才有動力,特別是學到了很多國外的研究方法和理念,這對后來的專業成長和研究非常重要。
1988年劉忠軍赴美學習,第二年9月回國。那個年代出國成風,人人想方設法出國,出去就不想回來。當時在美國的同學勸他留下來,但劉忠軍還是義無反顧地回來了。
劉忠軍的想法非常樸素:我想做臨床醫生,特別是想繼續做骨科醫生,而這在美國難上加難。我學的是醫,如果離開這個職業,那是一個太大的浪費。再說,美國有那么多好醫生,并不需要我,但是中國需要我。
現在回想起來,劉忠軍仍然覺得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那一屆他的同學出去了一半,大多改了行,現在留在國內的反倒一直在做醫學專業方面的事。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仁愛的情懷。從1982年畢業來到北醫三院骨科,劉忠軍就懷揣著一個樸素的追求,那就是:“做一名稱職的、讓病人信賴的醫生。”因此,無論是在1992年擔任骨科副主任,還是在7年后開始全面執掌骨科大局,劉忠軍都沒有荒廢自己的主業。
20世紀90年代中期,劉忠軍在國內第一個引進頸椎前路帶鎖鋼板內固定技術,隨后,又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胸腰椎前路內固定技術。這兩項技術的應用成功,讓劉忠軍成為脊柱領域內的知名專家。
最近幾年,劉忠軍將頸椎疾病微創手術治療,以及脊柱腫瘤的根治性治療,作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該研究獲得了衛生部重點項目基金及首都醫學發展基金的支持。同時,劉忠軍在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研究項目也取得重要進展,臨床療效令人矚目,其相關論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并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先后獲得第三屆全國骨科中青年醫師論文評比一等獎及首屆全國骨科留學歸國人員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特等獎。
正是憑這種執著的創新與努力,劉忠軍不僅在專長的醫學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把北醫三院骨科管理得井然有序,成為技術型干部的典范。2007年,北醫三院骨科臨床醫療團隊獲得了教育部頒發的“創新團隊”榮譽稱號,這讓作為團隊帶頭人的劉忠軍頗感欣慰。在他看來,這一成績與北醫三院骨科一脈相承的獨特的人才培養與使用機制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個大學的附屬醫院,我們肩負的使命,不僅是要將接觸的病人治好,而且還要將治病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的一代,讓他們也成為合格和出色的醫生。”劉忠軍說。
要為科技創新建立綠色通道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從2008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劉忠軍的議案和建議基本都與醫療衛生事業有關。針對看病難、“血荒”等問題,他提出了提倡自體血回輸、建立專科醫師培訓體系、規范外國醫師在中國行醫的相關管理規定等議案建議,并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
近年來,在骨科醫療技術研發的實踐中,劉忠軍逐漸感到管理機制落后對科研技術創新的束縛。2015年,他在全國兩會上呼吁,要為科技創新建立綠色通道。
劉忠軍拿出他研制骨科3D打印金屬內植物的一項成果——一塊鈦合金材質的3D打印“人工椎體”,對記者介紹道:“相比以前在骨科手術中使用的其他材料,它的結構更加適合跟人骨融合。”然而在這項技術的研發方面,劉忠軍覺得自己的團隊“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按照現行機制,凡用在人體上的東西,都要經過嚴格的臨床觀察和有關部門詳細的審批流程才能上市,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劉忠軍說,但因為漫長的審批,他的科研團隊研制出的3D打印內植物,2012年已開始做臨床觀察,之后是在等待了漫長的審批手續才獲準注冊上市的。而美、韓、德等國的類似產品,科研起步晚卻往往可以在較短周期內上市。
“像3D打印的材料鈦合金,已經是醫學上成熟安全的材料,完全可以越過‘繁文縟節更快地惠及病患。”劉忠軍說。
為此,他提出要用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我們科技創新產品的審批制度能不能有所改進呢?”舉著3D打印“人骨”,劉忠軍發問。值得慶幸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在創新醫療產品的法規和管理措施改革方面加大了力度。
2016年的兩會上,劉忠軍聚焦科技創新領域的問題,比如審批是不是必須經過臨床觀察?類似3D打印骨骼的技術,涉及專家、食藥監局、衛計委等多個層面,能否形成一個聯席機制?
此外,他還將建議圍繞十三五規劃特別是醫療系統的五年規劃,在基礎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突破。其中一項內容是著手建立疾病注冊登記系統,鼓勵醫療科研人員的工作重心向那些最常見的、患病人數多的疾病傾斜,使這類疾病的治療標準化、規范化、合理化,并將治療費用控制在一個更加合理的區間,而不是只抓疑難雜癥。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對劉忠軍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過去我只對專業、對科技領域的事感興趣,接觸到社會以后,逐漸體會到單純搞專業能做出貢獻,但這個貢獻未見得是最大的。有時你在專業領域費了很多勁,作用遠不如用政策和法律來推動,如果這兩者結合,作用會更大。”
“比如3D打印這個事,如果我們只在醫院潛心研究,再研究10年,還是出不去,但提出意見建議,督促有關部委辦理,通過立法把這個科技成果推到社會上,這個貢獻比單純做一件東西兩件東西要大得多。”劉忠軍說。
2017年的“兩會”,劉忠軍關注的熱點毫無疑問還是科技創新。他也會再次建議改革審批流程,力推3D打印內植物創新技術盡快上市,解決患者疾病痛苦,惠及廣大民生。
劉忠軍說:“我希望今年能有變化,解決一些瓶頸問題。通過這一年的思考,我對其中的問題體會更深了一點,我想在有些方面再進一步提一提,促一促,使其變得更加合理。”
醫學人才不均是“號販子”現象根本原因
對于老百姓所說的看病難,記者也向劉忠軍提出了問題。“從目前看,看病難并不是就診難,而是上大醫院難,看專家難。而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在于患者不信任社區醫生,認為他們看不好病。有些病人找了幾個,甚至十幾個醫生反復看,無形中增加了就醫人次。同一個病,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卻完全不同?這就反映出,目前我國醫生的水平差距比較大。醫生水平差距大的原因,還是培訓體制不科學、不合理造成的。” 劉忠軍說,我國醫生除了數量不足之外,素質也參差不齊,客觀上增加了患者對醫院的不信任,加劇了醫療資源供需矛盾。
劉忠軍坦言,“十二五”期間,政府加大了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人民群眾的看病負擔進一步減輕,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分級診療問題并未得到真正解決,患者直接涌向大醫院就醫或異地就醫,并由此產生的“看病難、掛號難”等情況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劉忠軍以自己工作的北醫三院為例,2015年門診、急診就醫患者總量高達421萬人次。2016年年初,一段名為“女孩怒斥醫院號販子”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所引發的社會矛盾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相關問題的嚴重性。
劉忠軍認為,造成分級診療運行不暢、患者直接涌向大醫院就醫或異地就醫的原因復雜,但高水平醫學人才分布不均勻,從而造成不同級別和不同地區醫院不能提供均質化醫療服務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他說,如果能像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大多數患者在家門口不同級別的醫院都能享受到相同水平的醫療服務時,相信就不會有人愿舍近求遠地涌向大醫院,目前活躍于各大醫院的“號販子”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由此可見,如何做到讓高水平醫學人才在各地區及各醫院合理分布,進而實現醫療服務的均質化,是“十三五”時期應當重點著手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劉忠軍建議大力加強三方面工作:
加強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在國家教育部、衛計委等六部門的統一協調下,自2015年起,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這項制度將改變醫學院校畢業生直接上崗執業行醫的落后模式,對醫生總體素質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從目前運行的情況來看,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投入和推動的力度還遠遠不夠,亟需加強并注重實效。
建立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提高醫生隊伍整體水平的重要基礎,然而真正能夠滿足患者看病需求的是各個學科的專科醫師。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培訓體系,造成各級各地在崗執業醫生能力和水平相差懸殊,不能提供均質化醫療服務。“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完善醫療服務體系”,著手建立專科醫師培訓體系,應當作為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做到醫師隊伍整體水平的均衡,才能實現全行業醫療服務的均質化。
為欠發達地區和二級以下醫院的醫生提供更多專業培訓機會。目前國內各級各地區醫生接受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的機會是不均等的,總體上發達地區、大醫院的醫生可以獲得較多的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機會,而亟待提高能力水平的欠發達地區和二級以下醫院的醫生反而缺少學習交流深造的機會,這從客觀上又加大了各級各地區醫療水平的差距。“十三五”期間應當注重改善這種不合理狀況,使欠發達地區和二級以下醫院的醫生盡快提高能力和水平,吸引當地患者就近求醫。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之初,劉忠軍一直認為自己的使命是從本專業的立場出發,提出議案建議,以及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然而近幾年,他感覺到自己對這一使命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
以前覺得自己做醫生很辛苦,接觸了很多行業之后,會發現其他的工作都很辛苦,壓力也都很大。“我的視角越來越多地從個人專業轉向社會層面。” 劉忠軍的視野從“為病患找癥結”上升到了“為社會建言”。
“面對一個涉及醫療領域的問題,我不再只考慮如何讓我們這個行業更好,而是更多關注,這在社會整體層面合理嗎?如何能在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上讓資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呢?”
以當前的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為例,劉忠軍認為,盡管從醫生的職業角度出發,許多人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醫療事業的投入。“實際上,盡管我們醫療體系的建設水平還不能完全讓人滿意,但從社會整體層面來看,國家對醫療事業的投入是巨大的,”劉忠軍說,“我們目前更需要資源管理上的改革,而不是一味呼吁更多的投入,盲目要求有限的資源受益過多人群。”
劉忠軍覺得,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需登高一步,放寬視野。他說:“必須要關注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善于發掘與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