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向華


邯山區地處邯鄲市主城區,總面積416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人。現轄5個鎮鄉、12街道、2個省級園區(不含被托管鄉鎮),76個社區,119個行政村。我們在這個沒山缺水少綠的平原地區,建起了冀南小鎮、影視小鎮、知青故里等十來個省級美麗鄉村和趙王歡樂谷、香草湖等休閑景區,2016年被授予“全國美麗鄉村創建先進區(縣)”榮譽稱號。回顧我區建設過程,感觸最深的就是省委趙克志書記所講的,搞美麗鄉村建設,只要有責任心,就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會干。我們搞美麗鄉村建設就是靠實干,解難題,聚人心,創四美。
一是打基礎,實現環境美。建設美麗鄉村,首先要打造宜居環境。面對地處主城區、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較差的客觀現實,我們順應廣大群眾渴望過上城里人生活的美好愿望,堅持全域城市化理念建設美麗鄉村,累計投入近6億元、撬動社會資金7億元,在農村實施“路(街巷硬化)、氣(天然氣入戶)、水(清潔水和健康直飲水)、廁(廁所改造)、天網工程、電子商務、城鄉環衛一體化”七大工程全覆蓋,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同質化。為破解資金難題,我們采取“上級爭取、本級整合、社會撬動、創新獎補”辦法,堅持“底定超干”,把超額完成爭跑任務量作為考核加分項,給各單位定責加壓;堅持資金打捆使用,避免“撒芝麻鹽”式的低效投入;在街巷硬化、污水治理、民居改造等耗資較大的項目上,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財政兜底,解除后顧之憂;實施“多干多補、早干早補”的激勵機制,拉開檔次,讓各村比著干,追著干,短短幾個月農村面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是挖特色,實現生態美。平原的鄉村自然稟賦差,如何把握和發掘農村“美”的內涵,是我們工作的難點和關鍵。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經常組織相關部門和鄉村干部遍訪全國知名美麗鄉村,學經驗,找差距,引入全國知名設計團隊為每個村“量身定制”發展規劃。堅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理念,在村莊外觀上重塑城市人向往的田園生活,把清新、淳樸、自然的鄉情鄉韻發揮到極致,讓記憶留存,讓鄉愁延續。
小堤村主要體現的就是“鄉村生活”和農耕、民俗等“活態文化”,在這里村民安居樂業,城市人樂于返鄉,小堤被人們稱為不設圍墻的冀南民俗“活態文化”博物館。小堤村能夠獲得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殊榮,一是彰顯鄉村特色,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以藝術和審美情趣把村莊外觀上建成城市人向往的田園生活,內核上賦予鄉村全新的提升,探索就地城鎮化。注冊了“古棗小堤”品牌,突出棗產業支撐和棗產業延長線的開發,為美麗鄉村持久發展打好基礎。因地制宜建設、村民安居樂業為先,以古棗樹的基因寶庫、北方“村落活態文化”的生態樣本為特色名片,塑造文化與生態樣本,參觀者到小堤村后將看到古棗、鑄鐵、美食、紅色教育等薈萃于鄉間的地方文化,置身于一座“北方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以“被旅游”狀態下的寧靜而閑適的鄉村生活吸引主城區的客流量,2016年以來,到村參觀客流量累計達到10萬人次,村民人均增收500余元,集體資產由2014年底的10萬元增值到320萬元。二是創新建設模式,重置鄉村要素價值。盤活集體資產,以土壤改良修復、大地景觀塑造、特色民居改造、運營內置金融、推進垃圾分類等舉措,努力實現林、田、房屋、資金等價值重構,使農產品轉化為商品,民居轉化為經營資本,老人身邊的養老“閑”錢發揮效能,為年輕人返鄉創業創造條件,喚醒鄉村諸多要素的內在價值,以生態家園、宜居宜業來探索“逆城市化”;在北方人口密集的地域、在民居毫無特色條件下走一條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三是長久發展為本,統籌設計村莊發展方向。推進“三建(黨建、村建、鄉建)”工作法,兩委領導、調動村民自治積極性。成立鄉賢理事會、養老協會、志愿者協會,教育好農民和服務好農民,提高村民素質。組織村民到四川等地培訓,把民宿、棗食品、女工等就業技能學習好,實現在家創收。建設了村民培訓中心,承接培訓任務,為村莊聚財聚人氣。充分利用村莊生態環境,與專業培訓機構合作,開發研學游項目,建立古棗園青少年戶外活動和素質教育基地。
三是增實力,實現產業美。美麗鄉村要“內外兼修”,注重挖掘利用村域特色資源,以“經營鄉村”為理念,積極推進農村變景區、田園變景點、農業變商業,將農村的“美麗姿本”轉化為生產經營的“美麗資本”。我們發揮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成立農宅合作社、旅游公司,建立創業基金,組織農村婦女到四川綿陽等地學習手工技藝,引導村民以出租閑置宅院、資金入股等形式回鄉創業、家門口就業,涌現出了小堤村王明春等一批創業典型。借助交通區位優勢,謀劃建設了趙王歡樂谷、香草湖文化園區等城郊農村休閑旅游景點,做好吃、住、玩、種、觀、售“六篇文章”,吸引市民觀光消費。去年我區共接待游客100萬余人次,帶動農民人均增收500元。
四是強保障,實現精神美。美麗鄉村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讓群眾的精神世界隨著村莊一起變美,營造和諧鄉風。好的鄉風能聚心、聚人、聚氣,形成強大的創建合力。我們狠抓鄉風建設,組織開展文明燎原行、道德大講堂等系列活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鑒別是非、美丑、榮辱,弘揚傳統美德、愛國主義精神。人心齊,泰山移。我們注重激發群眾參與共建熱情,充實加強基層戰斗力量,實行區級干部包片,區直單位包村,實施黨建、村建、鄉建“三建”工作法,配強選優村黨支部、村委會和鄉賢理事會,三級干部拼在一線,干在一起,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家的活,放棄節假日,起早貪黑,走街串戶開展工作。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群眾思想逐漸從等待觀望轉變為了熱情參與。現在農村棋牌室少了,茶館農家樂多了,打麻將的少了,跳廣場舞的多了,喝酒吵架的少了,喝茶聊天的多了,崇德向善、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逐漸形成。
美麗鄉村建設復雜艱辛,但也有內在規律可循,我們的體會是:一是必須樹牢“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能破壞農村本有的田園意境,搞“鋼筋水泥叢林”的低端模式。二是必須選準發展路子和產業,為美麗鄉村持久美麗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必須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只有廣大農民群眾精神美、心靈美,農村才能實現真的美。四是必須激發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每個村不僅要選好村支書,而且要配好村班子,點燃群眾的創建熱情。五是必須保持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的狀態,建設美麗鄉村,沒有捷徑可走,必須擼起袖子,甩開膀子,撲下身子,苦干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