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茹罕
摘 要: 農用地定級估價工作是在特定的用途下,對耕地進行的級別劃分和估價工作,主要的目的是根據農用地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區位因素,對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質量優劣進行綜合、定量評定,科學的量化赤峰市巴林左旗農用地的質量及分布,劃分級別,在此基礎上對其經濟價值評價,為農用地流轉、農用地開發整理、耕地占補平衡、基本農田保護和征收集體土地補償提供科學依據和價格參考。
關鍵詞: 農用地; 定級成果; 研究
1. 巴林左旗農用地級別概述
巴林左旗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南端的西遼河支流烏爾吉沐淪河中上游地段。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從北向南地勢由中低山山地逐漸過渡到低山丘陵和沖積平原,海拔高度從1700m下降到400m。巴林左旗大體上劃分為三種地貌類型,即北部、西北部中低山山地區,中、南部低山丘陵區,河谷平川區。
東與阿魯科爾沁旗為鄰,西、南兩面與巴林右旗接壤,北與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交界。南北最長122公里,東西最寬65公里,總面積6469平方公里。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林東鎮位于中部,城鎮建成區面積約為910公頃,南距首都北京761公里,西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1400多公里,距赤峰市274公里。
根據巴林左旗農用地利用現狀和調查搜集掌握資料情況,開展農用地定級工作。
工作步驟:①選取并確定定級因素及其權重:采用專家經驗法選取定級因素,結合專家意見,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定級因素權重。②編制“定級因素—質量分”關系表:結合外業調查基礎資料,編制“定級因素—質量分”關系表,并采用抽樣檢驗的方法,選擇2個鄉鎮進行試評,檢驗“定級因素—質量分”關系表。③繪制定級因素因子等值線圖:量化定級因素因子指標,借助ARCGIS和MapGIS地價管理信息系統生成定級因素因子分值圖、作用分等值線圖。④劃分定級單元:采用多邊形法和地塊法,將各定級因素分值圖進行疊加,形成初步定級單元,結合底圖地塊,調整定級單元。⑤采用《農用地定級估價規程》規定的方法對單元內定級因素分值進行取值和計算。⑥ 依據定級指數初步劃分農用地土地級別,并進行必要的校驗,調整確定最終的級別范圍,量算出各級別的土地面積。
巴林左旗農用地定級的耕地面積將近12萬公頃,共分4個級別,其中質量最好為一級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9.3%,水澆地占有絕對的比例。質量較差為四級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27%,均為旱地。
Ⅰ級耕地主要分布于巴林左旗林東鎮城鎮周圍、烏爾吉沐淪河林東鎮至十三敖包鎮五號村段兩岸和烏爾吉沐淪河林東鎮衙門廟村至隆昌鎮南灣子段兩岸,也有少部分零星分布于其他各個建制鎮居民點周圍區域,其中林東鎮Ⅰ級耕地占林東鎮耕地總面積的22%,隆昌鎮Ⅰ級耕地占隆昌鎮耕地總面積的13%,十三敖包鎮Ⅰ級耕地占十三敖包鎮耕地總面積的9%,碧流臺鎮Ⅰ級耕地占碧流臺鎮耕地總面積的1.5%。
Ⅱ級耕地主要分布在烏爾吉沐淪河及其支流兩岸(除Ⅰ級區域外),建制鎮居民點周圍區域,轄7個鄉鎮。其中林東鎮、十三敖包鎮和隆昌鎮占Ⅱ級耕地總面積比例較高,均在20%以上;查干哈達蘇木Ⅱ級耕地最少,占Ⅱ級耕地總面積的3%,占查干哈達蘇木耕地總面積的17%,是該區域質量最優的耕地。
Ⅲ級耕地主要分布在巴林左旗中、南部,9個鄉鎮蘇木均有分布。其中隆昌鎮和十三敖包鎮Ⅲ級耕地面積之和占Ⅲ級耕地總面積的50%;白音諾爾鎮Ⅲ級耕地為其質量最優的耕地,面積占Ⅲ級耕地總面積比例不足1%,占白音諾爾鎮耕地總面積的16%;烏蘭達壩蘇木Ⅲ級耕地也為其質量最優的耕地,占烏蘭達壩蘇木耕地總面積的24%。
Ⅳ級耕地主要分布于巴林左旗北部,9個鄉鎮蘇木均有分布。碧流臺鎮Ⅳ級耕地占Ⅳ級耕地總面積比例最高,為25%,占碧流臺鎮耕地總面積的49%。各鄉鎮中Ⅳ級耕地占各自轄區耕地面積比例超過50%的包括白音諾爾鎮、烏蘭達壩蘇木、哈拉哈達鎮和富河鎮,其中白音諾爾鎮Ⅳ級耕地占其轄區耕地面積的85%;占各自轄區面積比例最少為隆昌鎮,所占比例不足6%。
綜上所述,林東鎮、十三敖包鎮和隆昌鎮優質耕地面積占各自轄區耕地總面積的比例較大,烏蘭達壩蘇木、白音諾爾鎮、碧流臺鎮、哈拉哈達鎮和富河鎮劣質耕地面積占各自轄區耕地總面積的比例較大,查干哈達蘇木耕地質量一般,差異不明顯。
2. 農用地級別分布特點分析
Ⅰ級耕地與其他級別耕地相比,自然條件優勢明顯。該區域耕地分布在河谷平川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積溫適中,無霜期較長,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條件。經濟因素和區位因素方面,該區域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灌溉保證率較高,到農貿市場和中心城鎮較為便利,耕地質量最好,主要種植玉米、谷子、葵花和蔬菜,水澆地玉米產量一般在2000斤/畝左右。
Ⅱ級耕地與Ⅰ級耕地差異主要體現在自然因素和區位因素兩方面:Ⅱ級耕地的水熱條件稍差于Ⅰ級耕地;Ⅱ級土地距離中心鎮、道路和農貿市場的距離較遠,相應因子的作用分值較小,導致定級指數相對較低。因此該區域農作物產量低于Ⅰ級耕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玉米、葵花。水澆地玉米產量一般在1600斤/畝左右。
Ⅲ級耕地處于低山丘陵區,耕地坡度增大,水熱條件與Ⅰ級、Ⅱ級相比明顯下降,個別地區出現飲用水緊張的現象(如十三敖包鎮五星村部分地區,尖山子村部分區域,林東鎮的蟠龍崗村等等);Ⅲ級耕地區位條件與Ⅰ級、Ⅱ級相比相對較差,導致該區域土地級別和價格較低。該區域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谷子、高粱、玉米和豆類,玉米產量在900斤/畝左右。
Ⅳ級耕地所處區域的自然質量相對較差(如巴林左旗北部區域土地坡度較大,水資源貧乏,無霜期較短,土壤肥力較低),距中心鎮和農貿市場較遠。受自然條件或經濟條件、區位因素的限制,致使該級別土地質量最差。耕種的主要農作物為谷子、玉米和高粱,玉米一般產量在300~500斤/畝。
3. 農用地耕作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應對措施
(1)存在的主要問題:部分區域(如巴林左旗北部地區)資金技術投入不足,農用地生產力低;有機質含量雖較高,但不穩定,氮、磷、鉀比例失調,土地沙性較大,潛在肥力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地關系緊張;用地養地不平衡,用大于養,土壤肥力逐漸下降,影響土地可持續利用;連年的干旱,影響旱地產量。
(2)應對措施:Ⅰ、Ⅱ級土地主要從調整種植結構,實行生物改良,同時積極興建排灌工程,發展灌溉,改善利用條件。Ⅲ、Ⅳ級地可采取生物、農業、水利等綜合治理措施,改良土壤,建設穩產、高產農田;亦可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通過發展特色種植(如道老毛道的茄子)、露地蔬菜(生產外地市場的淡季蔬菜)以及發展優質玉米或結合養殖業發展糧飼兼用玉米,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發揮農區畜牧業,多積肥積好肥,積極增施有機肥,合理使用化學肥料,注意養分協調,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土質改良,減緩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增加投入,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建設農田林網,精耕細作,實現田園化利用,提高耕地質量;防治土壤污染;搞好生態退耕,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生態環境。
(3)農用地定級成果應用的建議
農用地定級是手段,目的在于成果的應用,使定級成果在生產建設和各項管理及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對巴林左旗農用地科學合理定級的基礎上,如何將定級成果應用于各項生產活動,使之發揮更大的經濟、社會和生產效益是該項工作的重要任務。
在農用地定級成果應用上,目前尚缺少較成熟的經驗。根據本次工作的實際,為進一步推進農用地定級工作向縱深發展,對現階段該項成果的應用提出如下建議。
1. 農用地定級成果可作為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確定合理土地利用方向的依據
a. 根據農用地定級結果,組織編制科學的農業發展規劃。
b. 根據不同地塊的質量級別狀況,針對特定的障礙因素條件,確定農田基本建設的內容,因地制宜的調整土地利用方向。
2. 農用地定級成果可作為農村地籍管理的基礎
農村地籍管理是農用地管理的基礎。農用地既是資源,又是資產,在地籍管理中既要掌握農用地的數量,又要明確農用地質量水平。土地級別是土地質量優劣的綜合反映,為更有效的利用土地,保護耕地提供科學依據,尤其是在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定級成果反映了土地質量的優劣程度,為土地改變用途,非農建設占用,補充同等質量和數量的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目標提供了標準和依據。
3. 農用地定級成果可作為農用地建設與土地整理的依據
就農用土地而言,土地整理主要是農田整理、農地改造、地塊調整等。通過整理,達到農業規模經營的目的,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通過合理的農用地價格,加快農用地的流轉,促進農用地的集中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供依據。這些工作都需要根據農用地的級別和價格進行。
4. 農用地定級成果可作為農地產權流轉和市場管理的依據
通過對農用地進行定級,我們將以可比的土地級別和級差標準,為使用土地實行按質定價,按質納稅提供科學依據,這不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農用地定級成果為確定農用地征用價格提供科學依據,有效的指導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促進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提供科學依據,從而達到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完成城鄉地價的接軌。
參考文獻:
[1] 胡多才《基于GIS技術的農用地定級及應用研究》,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2] 尹君、安智生、王亞西、姚會斌《農用地定級估價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年;
[3] 郭潤紅《太原市萬柏林區農用地定級與估價》,中國農業大學,2004年;
[4] 張轉《基于GIS的神木縣農用地分等定級研究》,長安大學,2008年;
[5] 邵景安《重慶市近郊丘陵區農用地分等定級指標體系研究——以璧山縣為例》,西南農業大學,2003年;
[6] 張燦麗、牛隧旺、王寶山《基于GIS的農用地分等定級研究》,河南大學學報,2008年;
[7] 王淑梅、張永福、范兆菊《基于GIS的農用地定級數據處理淺探》,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