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天嵐
養生之前先要知道什么
文/夢天嵐

當前,從報刊、電視到網頁,各種養生書籍、養生講座和養生信息可謂無處不在。這些所謂的養生理念和方法使人們獲得了有益的知識,促進了健康的改善,但也有的使公眾誤入歧途,適得其反。
專家指出,我們今天講的食療、藥膳,只是養生當中的一部分,雖然它很有價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為第一位是“養神”,第二位是“養形”。食療和藥膳實施的目的是提高人體的自組織能力,也即“養神”。
“藥食同源”是中醫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五谷雜糧有益于人類而無害于身體,因而性“中”——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食品最主要的標準。在這個標準里,食品和藥品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食品略略離開“中”時就會偏涼(例如綠豆)或偏溫(例如豆豉);如果偏離“中”較遠時,就是“藥”了——這就是涼藥或者熱藥的來歷。“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得了熱病應該用涼藥,如果熱得不那么厲害,就不一定要用藥,用性偏涼的食品調節就可以了;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療。
食療和藥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調理,后者則是將通常歸入“藥”范圍的變成可口的食品。比如“當歸生姜羊肉湯”,既是藥,又是美味佳肴。對于身體虛羸、冬天手腳常冰涼者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首選。
如果是極寒或者極熱者,就叫“毒”。比如同是豆類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誤食一粒就會一瀉如水,因為它性極熱,常用以治療極寒的病人。所以《黃帝內經》說治病是“聚病毒以攻之”。因此,無論食品、藥物甚至毒藥都是同源的,因為目的是相同的,即將偏離正常狀態的自組織能力恢復到常態。
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養生就要因人而異,體現個體化的養生觀。
生活中常見這樣的事情:有人晚上和朋友們一起吃了火鍋,第二天臉上長了包,其他人卻安然無恙;夏天吹空調,有人說再開高一點,有人說再開低一點;同樣是吃東西,有人吃了冰的東西就要拉肚子,有人則喜歡吃涼的東西……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正是由于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養生就要因人而異,體現個體化的思想,即“因體施保”“因人施養”。
養生之前很關鍵的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是什么體質——體質辨識在治未病實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些有可能為個體化診療和養生的大面積推廣實施提供借鑒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