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補明
卷首語
教育需要感動
文│劉補明
感動是一種養分,一種品質,也是一種能力。有感,善感,我們才能豐富情商,提升認知,滿足情緒體驗,和諧人際交往,收獲更多的人間真愛。然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應試教育的長期浸泡,使得我們的教育流失真誠,缺席感動,情感單調而乏味,心態板滯而僵硬。
我清楚地記得,小學老師給我們十分投入地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那凄美的故事時,我們一群小伙伴是怎樣地為之傷感以至于落淚的。課文學完了,但腦海里還久久地浮現出小女孩在寒風中打哆嗦的背影,內心里不禁為她祈禱來生。此時埋下的情感的種子會一輩子伴隨人成長的。后來我才知道,這就是可貴的悲憫情懷,生命意識里是少不得這種情懷的。我不知道是因為那時的老師善于煽情還是同學善感,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總之,感動,就那樣生成了。老師誘感,學生善感,大家在感動中接受教育,在感動中陶冶性情,在感動中提升認知。
基于這樣的經歷,我自己在做了教師之后,也力求創設情境,激發感動,喚起受教育者的情感覺醒。記得我做班主任的時候,班里寄宿的學生李某,因為晚上睡覺尿床,其他同學都不愿意與他為伴,李某很是自卑和尷尬。為了幫他擺脫困境,我一個星期都留宿在宿舍里,定時喚他小解,糾正了他尿床的習慣,讓他得到了班里同學的尊重。后來,他還做了班干部,工作非常出色。等他成人后,每每回憶這段經歷,他總是感慨萬千。他說,那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傷悲和驚懼,甚至害怕夜幕的降臨,我恨自己無能,我不知道明天該如何面對舍友的目光。是老師的舉措,讓我獲得了做人的尊嚴。我一輩子感動,感恩。
如今,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手段多樣了,教學檢測規范了,教學評價提升了,但是教育的感動卻越來越少了。猶記得我的老校長在他兒子結婚典禮上說過的話。他說:“結婚意味著建立一個新的家庭,而家庭,從來就是說情的地方,而不是講理的地方。”這話雖然有些絕對,卻也道出了家庭生活的真諦。把這話引申一下同樣適用——學校和課堂,也應該是一個講情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只說理的地方。我覺得,教育感動,猶如運動后的大汗淋漓,每一個毛孔里都洋溢著沖動,是一種難以描述的暢快。而這種暢快本身便是代謝和生成,滋潤著受教育者的人格發育和養成。
孩子錯了,我們的家長不要只是告訴他不該犯錯;考試不過關,我們的老師不要只是訓斥和奚落;違反校規了,我們的學校也不要只是簡單地給一個警告或處分。我們應該多一些教育的智慧,多一些情感的付出和心靈的感化。韓愈早就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濃濃,其樂融融!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看電影和看戲,經常會和主人公的情緒一起呼應,入戲容易出戲難。我的伙伴們會取笑我多情且脆弱,我卻不以為然。我把受到感染和感動當作享受,痛并快樂著。社會進步了,科學發達了,文化選擇多元了,但這絕不應該成為感動流失和缺位的理由。我們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我們需要感動。我們從事的是發展人的事業,我們的教育更需要感動。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外國語學校)

更多詳情,敬請關注
《教育家》微信公眾平臺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