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沫汐, 彭玉玲, 林愛文, 張建東, 秦文杰
(1.武漢大學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2.教育部 地理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湖北 武漢430079; 3.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老撾沙灣水經濟區生態用地利用評價
袁沫汐1,2, 彭玉玲1,2, 林愛文1,2, 張建東1,2, 秦文杰3
(1.武漢大學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2.教育部 地理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湖北 武漢430079; 3.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目的] 探索老撾沙灣水經濟區的生態用地特征,為土地利用規劃提供依據,并保證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同時,保障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方法] 從景觀格局和生態敏感性2個方面選取適宜的指標,并采用變異系數法,客觀確定評價因子權重,綜合評價研究區內生態用地的敏感程度和空間分布。[結果] 極敏感區、高敏感區、中敏感區、低敏感區、不敏感區分別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42%,19.36%,32.85%,46.01%,0.36%;林地景觀類型破碎度相對其他景觀類型最低,受人類活動干擾最小;水域和農用地景觀類型破碎度最高,形狀復雜,受人類活動影響嚴重;建設用地景觀類型由于研究區自身發展條件的制約,面積較小,破碎度相對其他景觀類型而言位處于中等水平。[結論] 研究區生態用地可劃分為生態用地優先建設區、生態用地次優先建設區、生態用地過渡區和生態用地保育區4種生態用地類型。
生態用地; 生態敏感性; 景觀指數分析; 老撾沙灣區
文獻參數: 袁沫汐, 彭玉玲, 林愛文, 等.老撾沙灣水經濟區生態用地利用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7,37(1):234-240.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1.042; Yuan Moxi, Peng Yuling, Lin Aiwen, et al.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land use in Savan water economic zones of Laos[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37(1):234-240.DOI:10.13961/j.cnki.stbctb.2017.01.042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人類密集的經濟社會活動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在城市擴建過程中,大量具備生態價值的自然生態用地被轉變為建設用地,逐漸喪失了其原有的生態價值,致使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到削弱乃至損害,生態效益降低,破壞了區域生態平衡,威脅區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城市生態用地的研究也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熱議的焦點[1-3],眾多學者以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為依托,采用學科交叉、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探討城市用地擴張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以及生態安全的影響。國外城市生態用地空間結構評價的研究和實踐開展較多,其評價對象一般分為2個層面:一是對城市生態系統起支撐作用的市域生態用地的評價;二是對用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城市內部的公園綠地等系統進行的評價。歐盟URGE項目[4]以綠色空間的質量、使用功能以及規劃為著重點,為城市綠色空間的評價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方法;美國馬里蘭州自然資源部[5]開發了一套綠色基礎設施評價系統,用于確定與評估馬里蘭州重要的生態區域及各生態區域面臨的開發風險強度;國內學者針對城市生態用地空間結構評價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重點集中在對生態用地的評價及結構量化分析。王世東等[6]以遼寧省大洼縣為例,在建立基于生態服務功能的生態用地分類體系的基礎上,選取合適的生態用地評價指標,采用指數和法對遼寧省大洼縣生態用地進行了定量評價;榮冰凌等[7]依托ArcGIS空間分析和Fragstats景觀格局分析手段,設計4個方面的綜合指標體系,對城市綠色空間進行綜合評價。李曉麗等[8]采取遙感、GIS和景觀格局方法,結合突變級評價模型,對長沙市生態用地現狀進行辨識與評價,在不改變生態用地數量的基礎上,改變生態用地的分布格局,以優化其生態效能。國內外對生態用地研究主要關注的是自然和人文因素較為富集的地區,同時也是資料較為容易獲取或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對于邊境、不發達地區的生態用地研究重視不足,導致地區及國別間生態用地研究不均衡,或形成生態用地空白區,這對于資源數據本地建設及區域綜合發展均不利。目前,涉及老撾或東南亞地區生態用地的研究甚少,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對生態用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因此,本文將研究區域瞄準東南亞地區并選取老撾沙灣水經濟區作為研究對象,擬借鑒城市規劃、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基于3S技術,對當地城市生態用地空間結構進行評價與優化布局研究。
老撾沙灣水經濟區是老撾政府2014年以來重點投資發展的地區,該區為老撾的地理中心,處于東盟合作經濟圈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經濟圈的共同范圍之內,同時也是目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構想在東南亞的重要合作地區,這使得沙灣水經濟區與中國、泰國、越南及柬埔寨等各國之間交流更加密切。目前缺乏針對這一區域開展的生態用地相關研究,因此本文選取沙灣水經濟區作為研究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擬根據研究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發展狀況、土地利用特點以及生態保護要求,將生態敏感性評價方法與景觀生態安全理論相結合,以GIS,RS為技術支持,摒棄了傳統的層次分析法、Delphi法、因子分析權數等主觀確定因子權重的不足之處,采用了變異系數法客觀確權。在研究各類生態用地合理配置及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基于生態用地評價的規劃和建設目標,以期在促進老撾沙灣水經濟區發展的同時,協調當地生態系統,達到人地合一的用地目標。同時按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為老撾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依據,深化對老撾及東南亞地區土地利用及區域發展的認識。與此同時,相關成果不僅有助于豐富中老地區生態用地研究的基礎數據庫,而且可為中老兩國交流合作,“一帶一路”創意構想的建設和發展,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區域地緣經濟合作提供盡可能詳盡的研究基礎、數據支持、方法借鑒和實踐參考。
沙灣水經濟區位于老撾中部到南部的過渡區域,面積占全國的16%,人口占全國的20%。是老撾重要的地理、經濟中心和農業經濟區。在行政區劃上包括甘蒙省和沙灣拿吉省,其中甘蒙省下轄9個縣,面積16 315 km2,人口約38萬,首府為他曲;沙灣拿吉省下轄15個縣,面積38 073 km2,人口約91萬,首府為沙灣拿吉。該區地廣人稀,土地利用率低。
沙灣水經濟區地勢東高西低,東部老、越邊境為長山山脈構成的高原,西部為湄公河谷地和湄公河及其支流沿岸的盆地和平原。地貌類型主要包括了甘蒙高原和沙灣拿吉平原:甘蒙高原在中部的甘蒙省境內,平均海拔1 000 m,多被森林覆蓋。沙灣拿吉平原分布在甘蒙以南的湄公河東岸,海拔100~200 m,地勢平坦。研究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全年分為旱季和雨季。區內河流水系主要由西部邊界的湄公河及其位于老撾境內的一級支流色邦非河、色邦亨河組成。
研究基礎數據主要有土地利用數據和現場調查數據兩類。其中,土地利用數據主要來源于老撾政府部門提供的土地利用現狀數據(2006年)、地形數據(2006年)和相關規劃數據(2006—2015年),中科院地理空間數據云平臺提供的研究區2009年DEM數據,以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平臺提供的2015年Landsat 8遙感數據;現場調查數據為2015年通過現場踏勘和測試獲得的研究區地形條件、區位條件、土地利用條件、植被覆蓋條件等現狀信息和基礎數據。
根據老撾土地法、中國土地法、中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標準(GBT 21010-2007),以及世界其他國家(泰國、越南、美國)土地分類標準,將研究區域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為農業用地、林業用地、建設用地、工業用地、交通用地、文化用地、國防用地、水資源地、其他用地共9個大類,其中生態用地評價主要針對農業用地、建設用地、水資源地、林業用地4個類型開展;并將矢量數據轉換為30 m×30 m 的柵格數據,基于ArcGIS 10.2等工作平臺進行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① 運用GIS平臺,將研究區2006年土地利用屬性數據、空間數據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分析; ② 通過對2015年遙感影像的解譯和分析,將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更新為2015年; ③ 通過對2006和2009年DEM數據的質量分析,選取精度較高、時效性較強的數據,并通過差值計算,剔除數據中的錯誤點,對數據進行優化處理; ④ 通過現場調查,運用全球定位系統、移動測量技術等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地形數據等進行檢驗和校正,從而得到最新、最優的研究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
3.1 景觀格局指數分析
景觀格局指數是能夠高度濃縮景觀格局信息,反映其結構組成和空間配置特征的定量指標[9-11],同時也是景觀空間分析的重要方法。它使生態過程與空間格局相互關聯的度量成為可能,在景觀格局分析與功能評價等領域都具有重要作用[12]。根據研究區土地分類特點,將研究區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水域、林地4種景觀類型,詳細見表1。以此為研究單元,分析沙灣水經濟區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和生態功能的可持續發展。將預處理后的數據導入Fragstats 4.2軟件中,進行景觀指數計算。選取的12個指標[13-15]分別為:斑塊類型面積(CA)、斑塊面積比例(PLAND)、斑塊數量(NP)、斑塊密度(PD)、邊緣密度(ED)、景觀形狀指數(LSI)、最大斑塊指數(LPI)、平均斑塊面積(AREA_MN)、散布并列指數(IJI)、聚合度指(AI)、面積加權平均分維數(FRAC-AM)、面積加權平均形狀指數(SHAPE-AM),從而對研究區整體景觀格局進行分析。

表1 老撾沙灣水經濟區土地利用的景觀分類
3.2 生態敏感性評價
3.2.1 評價因子選取 生態敏感性評價實質上是對現狀自然環境背景下潛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明確的辨識,并將其落實到具體的空間區域[16]。根據研究區當地的生態環境現狀、通過現場勘測調查、咨詢相關專家以及參考已有的相關文獻,并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確定研究區生態敏感性評價指標[17-20]。
結合研究區水域面積大、海拔高差大與坡度分異明顯等實際情況,根據區域特殊性、綜合性、代表性與可操作性原則,主要選取了地形坡度、土地覆被、自然保護區、河流水庫作為生態敏感性分析的主要評價因子。① 地形坡度,坡度高低影響著水土流失程度的嚴重與否,坡度高的地方易發生水土流失且生態環境較脆弱; ② 土地覆被,不同的土地覆被類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其生態敏感性也具有一定差異,土地覆被能夠直觀的反映出這種特征; ③ 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物種多樣豐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頻繁,抗干擾能力較強; ④ 河流水庫,河流水域對動植物的生存、生長有重要影響,也是最容易受到人為干擾的因子之一[21]。將4項評價因子分極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和不敏感5級,并對不同分級進行賦值(表2),作為測算生態敏感性的依據。
3.2.2 評價因子權重確定 由于生態環境系統包含多個因子,而各個因子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因此試圖將變異系數法引入評價中,反映不同因子之間的細微差異,根據差異大小客觀的對評價指標賦權。
變異系數法是一種客觀的賦權的方法,常用于衡量數據之間的差異。它通過對數據的標準差與平均值進行求比來獲得。變異系數越大的指標,其在評價對象中的分布變異性就越大,故用該項指標就能對各評價對象進行明確的區分,其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應該賦予較大的權重;反之,則應賦予較小的權重。計算公式如下[22]。

表2 生態敏感性評價因子分級
式中:W——評價因子權重;V——評價因子變異系數;S——評價因子標準差為評價因子均值;i——評價因子數(i=1,2,3,4)。
4.1 景觀格局指數分析
4.1.1 研究區景觀斑塊組成結構 從研究區景觀要素斑塊組成(表3)可以看出,林地景觀的面積明顯大于其他3類景觀,達到2 869 639.29 hm2,占總面積的75.37%;其次是農田景觀,為548 994.96 hm2,所占比例為14.42%。建設用地和水域的面積較小,分別為252 034.74和136 677.15 hm2,占總面積的6.62%和3.59%。由景觀格局分布可見,林地景觀類型遍布全區;農用地景觀類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區西部的沿湄公河流域;建設用地景觀類型主要在甘蒙省的西北部和東南部集中分布,在沙灣拿吉省呈零星分布狀態。由于甘蒙省地勢較高,集中連片分布的是一些未利用的裸露地面,而沙灣拿吉省處于平原地區,建設用地規模較小,分布也較為零散。這種用地結構反映了沙灣水經濟區以林業和種植業為主的用地特色,主要原因是當地大面積的林業用地尚未開發,仍然處于相對原始的狀態,當地人民生活水平較低,建設用地面積相對較小。
斑塊數量(NP)和平均斑塊面積(AREA-MN),反映了景觀異質性,并揭示景觀內部的破碎化程度。表3中顯示,林業用地斑塊數量最少且平均斑塊面積最大,表明林業用地受到人類活動干擾小,斑塊破碎化程度最低;水域和農用地斑塊數量最多,分別為3 526個和3 019個,平均斑塊面積相對較小,分別為38.76和181.85 hm2,表明這2種景觀類型的破碎化程度較大,主要是由于研究區內當地人民生活生存都依賴農用地和水資源,因此對其開發利用程度大。建設用地的斑塊數量為2 373個,平均斑塊面積為106.21 hm2,景觀破碎度相對而言居于中等水平。
邊緣密度(ED)指數反映評價單元的分異特征;最大斑塊指數(LPI)反映優勢斑塊顯著程度;散布與并列指數(IJI)反映各個斑塊類型之間的散布與并列狀況。由表3可知,LPI指數排序為:林地>農用地>水域>建設用地;IJI指數排序為:林地>建設用地>水域>農用地;ED指數排序為:林地>農用地>水域>建設用地。上述結果表明:林地覆蓋廣闊且受人類干擾程度小,是有優勢的斑塊,且該類景觀下的斑塊彼此鄰近,景觀開放性強,與周邊斑塊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易于交換,與其他景觀類型也能有效地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基于此,在進行生態規劃應該注重林地景觀的保護。

表3 研究區不同景觀類型的斑塊組成
注:NP為斑塊數量; CA為斑塊類型面積; PLAND為斑塊面積比例; AREA-MN為平均斑塊面積; IJI為散布與并列指數; LPI為最大斑塊指數; ED為邊緣密度。下同。
4.1.2 研究區景觀類型尺度分析 面積加權平均分維數(FRAC-AM)和面積加權平均形狀指數(SHAPE-AM)均反映了景觀格局的形狀復雜程度,從2個指數來看(表4),林地景觀和水域均為較高的數值,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2類指數值都較低,表明林地和水域景觀的形狀比其余兩者復雜。
斑塊密度(PD)反映某一類景觀對境內生物物種保護、物質和能量分布的影響。由表4可見:水域景觀和農用地景觀的斑塊密度較大,建設用地的斑塊密度中等,林地景觀最小。林地面積最大,但是斑塊密度排在末位,而水域斑塊密度最大,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林地面積廣闊并且成面狀大面積覆蓋分布于研究區內,景觀破碎程度小。而研究區內河流水系分支眾多,呈樹枝狀形態因而破碎化程度較高;而農用地則是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最多,因此比較分散,破碎化程度也較高。
景觀形狀指數(LSI)反映了斑塊聚合和離散程度,排序為:農用地>水域>林地>建設用地,說明農用地景觀的斑塊形狀不規則性高,建設用地的形狀相對于其他3種景觀類型是最規則。出現農用地形狀最不規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比較多,農用地景觀斑塊的形狀趨于復雜。
從聚集度指數(AI)反映的信息來看,林地>建設用地>農用地>水域,這表明林地具有最高的景觀聚集度,破碎化最低,而水域則反之。

表4 研究區景觀類型特征
4.2 生態敏感性評價
4.2.1 單因子評價 土地覆被類型是影響生態敏感
性的重要生態因子之一。極敏感區、中敏感區面積較大(表5,圖1),分別占研究區總面積的32.24%,44.23%,低敏感區次于前兩者,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3.05%,不敏感區和高敏感區面積最小,僅占研究區總面積的6.62%和3.86%。其中極敏感區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的昆坎縣、納開縣、馬哈賽縣、布拉帕縣、中部色邦非縣以及阿薩豐縣東北部沿線。高敏感區則零散的分布于陡峭的山地之中。由于研究區內林地面積廣闊,中敏感區分布幾乎遍及整個研究區內,其中于沙灣拿吉省南部平原區最為集中,行政區劃上主要包括欣奔縣、賽布東縣、賽布里縣、阿薩豐縣西南部、阿薩旁東縣、帕蘭賽縣、遜納布里縣、宋孔縣、塔旁東縣;不敏感區主要位于甘蒙省西北—東南走向的谷地;低敏感區位于研究區西南部湄公河流域一帶的平原地區。
坡度是影響研究區內城市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越難開發和保護。區內坡度大于10°的區域占總面積的34.77%,主要分布于研究區北部高原以及最南端;坡度小于10°的區域占總面積的65.23%,集中分布在地勢平坦的西南部平原以及湄公河流域。

表5 研究區土地生態敏感性因子分析 %

圖1 老撾沙灣水經濟區生態敏感因子空間分布
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當地野生動植物、平衡人與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發展風景區的自然人文綜合體為核心的區域。極敏感區面積占總面積的29.06%,高敏感區、中敏感區、低敏感區3區面積較小,分別占總面積的2.79%,3.84%,3.75%;不敏感區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60.56%。
研究區內主要的河流水系為西側的湄公河以及橫穿區內上、中、下3部的色邦非河、色努河、色邦亨河。河流水庫對動植物生長、人類活動都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是最容易受人為干擾的因子之一。研究區內極敏感區面積最小,占總面積的4.69%,高敏感區占總面積的7.7%,中敏感區,占總面積的8.76%,低敏感、不敏感區域分別占總面積的7.94%,70.92%。
4.2.2 評價因子權重確定 為便于空間分析和分值計算,將4項評價因子的數據格式統一轉為30 m×30 m的柵格數據,利用ArcMap區域分析功能,對25個鄉鎮級行政單元構成的評價單元的4項因子進行柵格計算,并采用均值法獲得各因子的最終指數,從而利用變異系數法客觀確定各項評價因子的權重。結果見表6。

表6 研究區變異系數法確定評價因子權重
4.2.3 綜合評價 利用ArcGIS 10.2加權疊加方法,對土地覆被、坡度、河流水庫緩沖區、自然保護區緩沖區4個因子敏感等級的柵格數據進行運算,并將其劃分為極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不敏感5個等級(圖2)。

圖2 老撾沙灣水經濟區土地綜合生態敏感性空間分布
從圖2中可以發現,極敏感區占總面積的1.42%,面積相對較小,僅分布于東北部山林地區,主要是由于該地區地勢高,坡度大,森林覆蓋廣闊,生物多樣性復雜,鮮有人類活動。高敏感區占總面積的19.36%,分布于東北部、東南部以及中部地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許多重要的自然保護區分布于此。中敏感區占總面積的32.85%,區域內分布廣泛,在中部平原周圍以及東部山體的坡下分布較集中。這些地區海拔相對較低,植被種類數量豐富,人類活動相對而言較多。因此,在開發過程中,需要兼顧這一過渡地區的生態保護,避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低敏感區占地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46.01%,主要分布在地勢起伏不大且植被覆蓋少,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不敏感區面積最小,占總面積的0.36%。零散分布于湄公河流域中部以及地勢平緩地區,人類活動頻繁。在開發過程中,可作為人類活動的聚集區,并且是修建相關設施的優先選擇區域。
(1) 從景觀生態格局角度分析,水域景觀的破碎化程度最高,受到的人類活動干擾相對比較嚴重;林地景觀破碎化程度最低,由于研究區特殊的自然條件,林地面積廣闊且分布范圍廣泛,保持自身良好的完整性,可以與周圍有效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破碎化程度最低,受人為影響干擾小;農用地與建設用地景觀破碎化程度居于兩者之間,受人類的干擾程度也處于中等狀態。
(2) 從生態敏感性評價可知,生態敏感度分布與研究區內生態環境現狀特征具有緊密的聯系,其敏感性分布規律與當地地形地勢及植被覆蓋等空間分布格局有明顯一致性。其中生態高敏感區最主要集中于研究區東北部林地景觀區域,景觀生態格局分析中的破碎化程度越低,受到人為影響越小,與生態敏感度分布的結果相符。通過上述研究,可以將研究區劃分為生態用地優先建設區、生態用地次優先建設區、生態用地過渡區和生態用地保育區,以此為依據,可以提出不同區域相應的管制措施。
文章探索了區域土地資源合理利用過程中生態用地的景觀格局和生態敏感性特征,為老撾以及同類型區域生態評價及開發提供借鑒和參考。由于受數據獲取的局限性和該區域同類研究成果匱乏等因素的限制,本文結合了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的相關研究成果,并根據老撾沙灣水經濟區生態用地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分析了研究區生態用地景觀格局指數和生態敏感性,填補了研究區生態用地利用評價這一領域研究成果的缺失。本文針對特定區域提出的研究方法和評價體系仍處于探索階段,研究結果將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和完善。
[1] 龔建周,夏北成.城市生態安全水平的空間分異與動態轉移特征:以廣州市為例[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1):210-215.
[2] 張林波,李偉濤,王維,等.基于GIS的城市最小生態用地空間分析模型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1):69-78.
[3] 張健,高中貴,濮勵杰,等.經濟快速增長區城市用地空間擴展對生態安全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28(6):2799-2810.
[4] URGE-Team. Making Greener Cities: A Practical Guide[R]. Leipzig: UF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ipzig-Halle, 2004:120.
[5] Weber T, Sloan A, Wolf J. Maryland’s Green Infrastructure Assessment: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land conservati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7(1):94-110.
[6] 王世東,慎利,王新闖.基于RS和GIS的生態用地評價:以遼寧省大洼縣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5):628-637.
[7] 榮冰凌,陳春娣,鄧紅兵.城市綠色空間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9,22(1):33-38.
[8] 李曉麗,曾光明,石林,等.長沙市城市生態用地定量分析及優化[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2):415-421.
[9] 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 陳利頂.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分析:現狀、困境與未來[J].生態學報,2008,28(11):5521-5531.
[11] 張秋菊,傅伯杰,陳利頂.關于景觀格局演變研究的幾個問題[J].地理科學,2003,23(3):264-270.
[12] 彭建,王仰麟,張源,等.土地利用分類對景觀格局指數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6,61(2):157-168.
[13] Tischendorf L. Can landscape indices predict ecological processes consistently[J]. Landscape Ecology, 2001(16):235-254.
[14] Li Harbin, Wu Jianguo. Use and misuse of landscape indices[J].Landscape Ecology, 2004(19):389-399.
[15] 林孟龍,曹宇,王鑫.基于景觀指數的景觀格局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臺灣宜蘭利澤簡濕地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1):139-143.
[16] 徐廣才,康慕誼,趙從舉.阜康市生態敏感性評價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1):88-92.
[17] 顏磊,許學工,謝正龍,等.北京市域生態敏感性綜合評價.生態學報,2009,29(6):3117-3125.
[18] 宋曉龍,李曉文,白軍紅,等.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敏感性評價[J].生態學報,2009,29(9):4836-4846.
[19] 李淑芳,馬俊杰,唐升義,等.基于GIS的寶雞市土地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4):200-204.
[20] 周銳,王新軍,蘇海龍.平頂山新區生態用地的識別與安全格局構建[J].生態學報,2015,35(6):2003-2012.
[21] 陳彩虹,劉照程,佘濟云,等.基于GIS的城市生態公園生態敏感性評價研究:以廣西南丹城市生態公園建設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187-191.
[22] 吳金華,李紀偉,朱鴻儒.基于ArcGIS區統計的延安市土地生態敏感性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7):1180-1188.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Land Use in Savan Water Economic Zones of Laos
YUAN Moxi1,2, PENG Yuling1,2, LIN Aiwen1,2, ZHANG Jiandong1,2, Qin Wenjie3
(1.SchoolofResourceandEnvironmentalScience,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 2.TheKeyLaboratoryof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MinistryofEducation,Hubei,Wuhan430079,China; 3.KunmingEngineeringCorporationLimited,Kunming,Yunnan650000,China)
[Objective]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n ecological land use status in Savan water economic zone of Lao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land in this research area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land use planning, to ensure the rational land use and guarante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ethods] Appropriate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in terms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Vari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ices, so as to analyze comprehens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land in Savan water economic zone. [Results] The extremely sensitive area, highly sensitive area, medium sensitive area, low sensitive area and not sensitive area accounted for 1.42%, 19.36%, 32.85%, 46.01% and 32.85% respectively. Forest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as the lowest, with minimal disturbance by human activities. Water and farm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ere highest and have complex shapes. In addition, the two landscape 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Construction land area was small and it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as in medium level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condition in the study area.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priority construction zones, secondary construction zones, transition zones, and conservation zones.
ecological l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Savan water economic zones of Laos
2016-05-09
2016-07-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農業干旱和水文干旱對氣象干旱的預警響應模擬研究”(41301586)
袁沫汐(1992—),女(漢族),湖南省邵陽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E-mail:yuanmoxi@whu.edu.cn。
林愛文(1963—),男(漢族),湖北省黃岡市人,博士,教授,博士導師,主要從事區域發展與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E-mail:aiwenlin@whu.edu.cn。
A
1000-288X(2017)01-0234-07
F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