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尼
【摘要】:桉樹作為廣西的主要林漿紙原料在平南縣大面積、大量種植,而桉樹林這一外來樹種的大量種植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實地考察就大面積種植速生林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按樹林 ; 發展前景 ; 環境影響 ;分析對策
廣西平南縣地處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桉樹適生區,有良好的林業產業發展條件,然而,大面積地種植桉樹人工林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從發展林業、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實現平南縣林業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我們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桉樹林的發展前景
林漿紙一體化就是打破過去我國林紙分離的傳統管理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造紙企業為主體、通過資本紐帶和經濟利益將制漿造紙企業與營造造紙林基地有機結合起來,建設造紙企業和原料林基地。發展林紙一體化的大公司、大集團,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的產業化新格局,是提高我我縣造紙工業的競爭力,并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我縣的林業資源。平南縣地處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雨量充沛,溫和的氣候適宜河流丘陵眾多的地理環境很適宜于多種植物纖維原料的快速生長,光熱、水電等能源十分富足。我縣的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全縣商品林面積1.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1.53%。特別對于發展桉樹林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我縣現有各種桉樹林基地1萬多公頃。發展木漿造紙,我縣大有潛力可為。
二是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壯大,提升市場競爭力。企業自辦造紙原料林基地,實行林紙一體化經營,符合當前國家對造紙工業實施根本性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的大方向。不僅可以緩解漿材供需矛盾,有利于調節漿材市場,調控漿材市場價格,做到漿材定時、定量、定向地持續穩定供應,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轉;這對改善紙漿質量,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實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起著重要作用。
三是有利于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并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優化森林資源配置,實現定向培育,形成以原料、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的一個完整產業鏈,實現企業造紙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社會化趁勢,并以此帶動我縣造紙原料林基地產業化的發展。一方面保護了天然林和區域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又解決了造紙工業發展所需的漿材原料問題,同時,也有助于解決林業部門在林業生產建設中存在的資金困難,實現優勢互補,最終使天然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林紙產業步入良性循環、共同發展的軌道,對推進我縣造紙工業現化化和造紙原料林基地產化進程,實現林紙一體化總體目標和林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是有利于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業收入和就業機會。我縣種植桉樹林效果好,一是產量高,桉樹每公頃出材90~135m?;二是輪伐周期短,桉樹主伐年齡6年,并且伐后還可萌芽經營1~2代,其產量亦不亞于苗木造林,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據自治區林業局專家介紹,種植桉樹林成本低、管理粗放、技術易掌握、經濟效益好,每畝投資約400元,與種植果樹每畝上千元甚至五、六千元的投資相比要少得多,基本上只有前期一次性投入;僅有定植、施肥幾個關鍵環節,其技術易掌握;按每公頃產木材90m?、市場單價280元計算,每公頃至少可獲純利1.5萬元。
2、桉樹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大面積營造桉樹林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桉樹林地持續發展問題,桉樹林消耗地力過多的問題,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土壤侵蝕的問題,森林病蟲害的問題和環境污染等,只有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才能保證廣西林業和經濟的可持發展
桉樹純林結構單一,生態穩定性差。人工林的生態效益不如天然林的生態效益,短輪伐期的速生林會存在一定的生態隱患。營造大面積的紙漿用材林基地,容易出現造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消耗地力過多的問題。多數研究認為,人工林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失衡,是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工林特別是短輪伐期人工林,常使土壤肥力下降。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在幼齡林中,邊材與心材的比例比老齡林高,樹冠生物量與干材生物量的比例亦隨年齡變化而增大。輪伐期短,意味著采伐取走物質中邊材比例大,樹冠生物量也大。據估計將桉樹在輪伐期由57年縮短到18年時,每單位木材取走的P數量增加70%,桉樹7年生時便開始形成心材,此后木材中高達90%的養分貯存在邊材和韌皮部可移動的鞘中,所以7年生以上的樹木,邊材相對較少,單位體積的養分含量逐漸下降,因此林木生長年限越長,砍伐時從林地移走的養分就相對越少。而平南桉樹林的采伐周期為五年,所以對地力消耗很大,使土壤肥力下降。
加劇土壤侵蝕。桉樹林過度消耗水分,減少生物多樣性使林地雨水通透量和徑流量達到很高水平(降水量的75%--90%),這意味著林地土壤流失的可能性大,同時桉樹林地土壤不易濕潤性和疏水性導致土壤流失加劇。土壤是養分的載體,土壤泥沙的流失必然引起養分的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生產力降低。
3、桉樹林可持續發展的應對策略
面對桉樹林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問題,我們只有采用有效的對策和措施,才能使大面積發展桉樹人工林和保護生態環境完全得到協調發展。
一要注重規模效應,集團化發展。首先要合理的規劃、合理的分配有限的林地資源,在職能和管理上實現統一,建立統一管理機制,在具體的操作上減去一些不必要的交叉環節。實現林、紙統一管理,一定要做到責有所托,任有所務。同時縣內企業不要互相殘殺,要團結一致共同發展,強強聯合實現集團化發展。
二要采用科學生態型種植和經營模式。根據桉樹適生環境,切實合理地規劃林種的搭配,使桉樹人工林既不過于集中,又有2個以上的樹種更新輪作,并考慮營造一定比例的桉樹與其它樹種的混交林,不采用全樹收獲,使砍伐后養分歸還量增加,這樣可增加林地土壤肥力,使林地與周圍環境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形成生物群落互相制約的食物鏈,提高森林的自我調控能力,增強森林自身抗御病蟲害能力,做到結構合理,永續作業。
三要合理施肥減輕環境污染。采用按樹專用肥,把基肥和追肥分開,按桉樹養分需求特點基本做到平衡施肥。施肥采取挖溝施肥、坑內施肥,施肥后立即覆土的方法,避免肥料裸露于地表、被雨水沖刷進入到水體中,這方法可有效防止施肥對環境造成污染。在病蟲害防治時,選擇使用生物藥劑或低毒、高效、殘留期短的農藥,對水源和環境的污染程度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