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鄭小麗+周建群
摘 要: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廊坊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優勢,金融服務業作為支撐產業轉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的發揮更大的作用,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金融服務業存在的問題,廊坊市應積極提高融資能力,優化調整金融結構,加快金融多元化創新,進而持續不斷的實現金融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金融服務;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03
1 廊坊市金融服務業發展基本概況
近年來,廊坊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下,區位優勢凸顯。在京津產業外溢的帶動下,廊坊市經濟增速明顯,各類經濟指標日趨河北省前列。三次產業結構逐漸調整,11∶54∶35的比例逐漸構建出金字塔型產業體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勻速保持在11.30%的比例。整體金融實力增強,金融業態逐漸齊全,商業銀行26家,保險公司30家,證券營業部13家,融資性擔保機構107家,小額信貸機構53家,典當行18家,財務公司1家,日漸形成功能齊全、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的金融布局。
2015年以來,為了積極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廊坊市金融系統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各項金融指標走在河北省的前列。截止到去年末,各項存款余額達到5011億元,比年初增長27.4%,增速穩居全省第一;各項貸款余額3421億元,比年初增長30.6%,增速也居全省第一;2015全年,外匯收支78億美元,跨境人民幣業務149億元,居全省第三;金融業年納稅27.3億元,增長24.7%,占廊坊市6.2%,納稅行業排名第四,金融環境日漸優化。
同時,為加速提升全省的金融服務效率,河北省規劃建設“中國北方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廊坊市為“金融產業后臺服務基地(A區)”,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日漸形成明確的金融定位。
2 廊坊市金融服務業存在問題分析
雖然廊坊市金融服務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在金融發展貢獻度、金融發展結構、金融多元化創新方面仍存在深層次問題,本文結合廊坊區位發展定位,從金融發展主要影響因素對上述問題進行細致分析。
2.1 金融服務業對經濟貢獻率偏低
盡管廊坊市金融指標居全省前列,但是,廊坊市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卻沒有對廊坊市經濟增長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究其原因,雖然廊坊市地處京津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但在行政區劃上卻隸屬河北,與京津發達的金融環境相比,河北省金融體制相對落后,金融市場化程度低,金融服務業的水平也是被動的追隨整體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并沒有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的主導作用,所以,廊坊市金融服務業仍需深化改革。
2.2 金融結構發展相對單一
廊坊市經濟發展雖然正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在融資結構上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所占比例不高,融資結構相對單一。事實上,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廊坊市也意識到作為主要助推力量的金融服務業,如果單純依靠銀行間接融資,將極其不利于經濟快速有效轉型。廊坊市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導致了銀行間接融資在金融資源配置結構中的穩定性和主導型地位,這樣,一方面會使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加大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和風險性;另一方面會繼續擴大區域性產業增長和經濟增長差異;再者,還會增加銀行資金體系回籠的風險系數。
相比較銀行間接融資渠道,直接融資的成本其實更低,并且非常有利于創新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這就需要廊坊市大力構建健全的金融市場體系,完善多樣化層次化的金融發展結構,拓寬資本匯聚渠道,提供豐富便捷的融資方案。廊坊市雖然依托金融改革的政策優勢,在直接融資渠道和新興金融機構建設方面有了快速的發展,但在規模和種類上依然不夠豐富,直接用于實體經濟的資金也相對不足。
2.3 金融多元化創新能力不足
在河北省規劃金融服務產業集聚的態勢下,河北省在金融改革上已賦予廊坊市極大的政策空間,要想用好用活這些政策,就要求金融服務業具有多元化、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從河北省出臺支持政策的過程來看,廊坊市金融改革雖然有了一定的創新,但創新方向更多的體現在金融機構的引進和設置上,在金融產品和服務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力仍然不足,金融機構經營依然呈現趨同化。
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具體表現在創新意識有待提升,創新環境不夠優化,創新人才相對匱乏,創新產品形式單一,創新規模較小,創新層次性不強,創新科技含量低下。
3 廊坊市金融服務業發展提升路徑
3.1 全方位優化金融服務環境
利用地理優勢,把握京津冀協同規劃機遇,在地鐵和新機場建設契機下,營造惠商利民的金融發展環境,將金融環境與地理優勢融為一體,形成金融服務優質競爭力,形成區域梯度差。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展銀企對接渠道、豐富金融服務創新形式、提高非法集資打擊力度,優化金融環境。同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保障優質信用環境。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為基礎,聯動多部門信息共享,重點打造企業信用體系,著力構建多渠道、立體化、全覆蓋的社會信用綜合管理體系。
3.2 借助金融投入支持實體經濟
首先,提升金融形勢研判能力,隨時關注金融政策的波動,為金融投入方向提供快速準確的判斷,找準實體經濟投資缺口。其次,繼續發揮國有銀行的規模報酬優勢,完善重大項目信息融通機制,提升新機場、萬莊經濟區等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再次,打造多層次銀企對接平臺,創新對接方式,拓寬合作渠道,利用好再貼現、再貸款等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優化中小企業融資對接平臺,重點關注小微、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最后,拓寬票據融資渠道,加強外匯資金集中運作管理,積極推進涉外經濟的迅速發展。
3.3 重視直接融資,降低債務杠桿
3.3.1 多層次鼓勵企業上市融資
借助某些銀行和證券機構的優勢,加大上市政策宣傳力度,多市場、多渠道、多形式地逐步推進各類企業上市融資。引導銀行依靠“投貸聯動”等融資扶持手段,重點鼓勵科技型創新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
3.3.2 落實推動債券融資渠道
全面落實貫徹《金融支持廊坊市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備忘錄》,加大非金融類企業債券融資的推介力度,逐步提升企業的認知度,完善債券融資協調機制,推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資產支持票據等債券融資工具的全面使用。
3.3.3 積極扶持投資基金設立
積極推動企業與各類投資基金公司的接洽合作,正面扶持產業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基金的設立。
3.3.4 利用產權交易推動股權融資
利用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如北京產權交易中心、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河北產權交易中心等周邊區域市場資源,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促進非上市企業開展碳排放交易、金融資產交易、文化產權交易、股權場外交易,促進區域間股權流動,提高非上市企業股權融資能力。
3.4 調整金融結構,推動轉型升級
領會宏觀評估政策框架,推動信貸總額持續穩步增長的同時,調整優化金融結構,研究相關政策,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多渠道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的傾斜。甄別不同行業的信貸需求,區別對待,針對性有步驟的促進產業升級,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趨勢,重點發展京津冀產業轉移項目,如新電子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產能過剩行業借助金融機構并購貸款業務進行兼并重組,綜合授信新的重組企業。積極支持居民合理性住房貸款需求,有效落實差異化住房信貸業務。
3.5 防范金融風險,鞏固金融穩定
加強風險預警機制,警惕交叉性、跨市場金融風險,加大重點行業和企業的風險排查力度,增強對票據類業務、新興理財方式、連環擔保、第三方支付、民間資本借貸等業務領域的風險關注,動態追蹤資產擴張較快、輕資產類企業的資金動向。嘗試構建債權銀行為主導的共進退機制,強化風險會診體制,鼓勵金融機構不斷貸、不壓貸,共同協助企業渡過關鍵性難關。持續深化推進銀、證、保穩定評估工作,定期排查風險隱患,嚴肅查辦金融違法違規行為,保障金融系統依法合規高效經營,降低金融風險。
3.6 加強創新力度,實現多元化發展
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探索金融一體化發展模式。嘗試建立京津冀金融實驗區,確保區域內的金融資金的統一調度、統一結算,設立跨區域審貸中心,建立跨區域大區商業銀行分行,打造金融產品創新統一平臺。
整合區域區域資源,完善區域性擔保機構功能,提升擔保實力,滿足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需求。探索小微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加大對弱勢企業和群體的金融支持力度,創新融資擔保方式。設立完善三農貸款準備金,積極補償符合條件的三農貸款風險損失,鼓勵貼息優惠利率的三農貸款,面向有資金回轉能力并且符合支持政策的農業企業提供應急轉貸業務,針對部分無抵押能力的農戶開展小額貸款擔保業務。
參考文獻
[1]田雪豐.“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廊坊市金融發展研究[J].質量管理,2015,(10):5354.
[2]孫立祥,趙明義等.創新金融服務后臺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一一首都經濟圈建設環境下的廊坊金融后臺服務問題研究[C].區位優勢與協同創新——京津廊一體化研討會議(環首都沿渤海第10次論壇)論文集,廊坊: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2015.
[3]曹建強,高秀存等.基于主成分回歸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以廊坊地區為例[J].華北金融,2014,(8):2932.
[4]陳杰.金融服務業的體制改革與產品創新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4,(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