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 羿國香



摘要:結合湖北省玉米(Zea mays L.)生產發展歷程,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更好地促進湖北省玉米生產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玉米(Zea mays L.);生產;對策;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4-0617-04
玉米(Zea mays L.)是當前中國種植面積最大且總產量最高的第一大作物,發展玉米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1-4]。玉米是湖北省第三大糧食作物,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過去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區和鄂北崗地,以春玉米為主,夏玉米為輔。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和比較效益提高,部分棉花、水稻和其他低效旱雜糧等作物改種玉米,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已初步形成了鄂西山地春玉米區、鄂北崗地夏玉米區和平原丘陵玉米區三大區域。從未來發展看,玉米將是湖北省需求增長最快、增產潛力最大的糧食品種。因此,從整體上把握湖北省玉米生產狀況尤顯必要。本研究擬從玉米產量、播種面積、單產水平以及增產貢獻等方面入手,分析湖北省玉米發展歷程,提出發展對策。
1 湖北省玉米生產現狀與特征
1.1 玉米總產增長趨勢明顯
建國以來,湖北省玉米總產量有了大幅提升,從圖1可以看出,1949-2015年,玉米總產量由36.10萬t提高到332.89萬t,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由5.83%提高到12.31%。1978年玉米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t,1999年玉米總產量首次突破200萬t,其后一直維持在高位,尤其是2007年以后,雖有波動,但整體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1.2 玉米種植面積波動較大
從圖2可以看出,湖北省玉米種植面積在頻繁波動中上升,歷史上出現3個低谷,分別是1959、1973和2003年。1949-195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北省玉米種植面積逐年穩步上升,至1954年面積陡然下降,期間雖有短暫恢復性增長,到1959年種植面積降至35.20萬hm2,為歷史次低水平;1960-1973年,湖北省玉米種植面積于1961年達到峰值,約58.21萬hm2,而后逐年下降,至1973年面積下降到35.83萬hm2,為歷史第三低水平;1974-2003年,湖北省玉米種植面積窄幅波動,直至2003年達到歷史最低水平,種植面積僅為34.11萬hm2;2004年以后,湖北省進入玉米消費快速增長階段,種植面積逐步擴大,面積由2004年的35.75萬hm2增加到2015年的68.79萬hm2,增幅達92.42%。
1.3 玉米單產水平穩中趨升
從圖3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玉米生產水平穩步提升。20世紀50年代主要是整理推廣被常年戰亂破壞的傳統農業技術,玉米單產處于徘徊與緩慢增長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圍繞“八字憲法”和全國農業學大寨[6],雜種優勢技術、精細栽培管理等傳統技術有了明顯發展,種植水平進一步提高;20世紀70-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玉米發展成糧食、飼料、經濟兼用作物,飼料需求拉動了玉米生產[7],模式化栽培技術促進了玉米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1984年單產突破3 000 kg/hm2,1996年單產突破4 000 kg/hm2;2000年以來,受國家產業政策及玉米工業消費量迅速增長和畜牧業恢復性增長的拉動,調動了多項科技創新,玉米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2000年單產達到5 120 kg/hm2,為湖北省歷史單產最高水平,但與全國平均水平和美國等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綜合分析建國以來湖北省玉米生產情況發現,玉米總產(y,萬t)與單產水平(x1,kg/hm2)和種植面積(x2,×103 hm2)的擬合關系為:y=-142.739+0.046 x1+0.312 x2,其中,玉米單產提高對總產增加的貢獻率為12.8%,種植面積的貢獻率占87.2%。湖北省玉米總產的增加主要是靠擴大面積實現的,若可以提高單產水平,將進一步提升玉米產能。
1.4 玉米增產貢獻日趨重要
從2004-2015年湖北省糧食生產和玉米生產情況(表1)可以看出,2015年較2004年糧食總產增加603.16萬t,玉米總產增加153.76萬t,玉米增產對全省糧食總產增加年際平均貢獻率達25.49%。2004年全省玉米增產對糧食總產增加貢獻率僅為6.49%,通過近10年的發展,2015年全省玉米增產對糧食總產增加貢獻率達32.94%,玉米增產在湖北省糧食增產過程中地位越來越重要。
2 湖北省玉米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環境復雜,隱性災害頻發
湖北省處于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占24.5%,平原湖區占20.0%。山區海拔落差大,土壤和氣候差異明顯,農業隱性災害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8],連陰雨或干旱少雨和病害對春玉米生產威脅很大;丘陵和崗地階段性高溫與干旱是夏玉米生產的主要限制因素;平原湖區氣溫較高、降雨充沛,易造成熱害和澇漬災害,病蟲害發生頻繁。
2.2 品種類型多樣,缺乏優良品種
目前,湖北省玉米生產以春玉米為主,夏玉米為輔,鮮食玉米和青貯玉米蓬勃發展。受自然條件影響,品種“多、亂、雜、劣”現象突出,布局不合理。玉米主產縣市場銷售品種一般在100~300個,良種良法配套率低。高產、優質、多抗的突破性品種相對較少,生產上應用的夏玉米品種多為外省品種,缺乏抗高溫、耐密植的自育品種。特用玉米品種尤為緊缺,如青貯玉米等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的優質專用品種選育有待加強。
2.3 種植模式多元,技術到位率低
受資源稟賦和種植習慣影響,湖北省玉米種植制度復雜,間作套種面積大,多熟制并行,移栽、直播和覆膜多種技術模式分散,指導難度大。與此同時,受農村勞動力減少和素質下降影響,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到位率低。由于玉米規模發展過快,相應的技術推廣滯后,特別是玉米新發展地區,從農技人員到農民對玉米生產技術尚不熟悉,普遍表現出播種質量差、種植密度低、施肥盲目、早收現象嚴重等問題。
2.4 基礎設施落后,抗災效果較差
湖北省玉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和北部崗地,山地耕層淺、土質差、土體對自然降水的接納貯蓄能力有限,季節性干旱明顯,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低;崗地農田農業基礎設施差,水利設施落后,基本屬于雨養農業,玉米生產經常面臨因干旱造成減產絕收的風險。
2.5 配套機械偏少,機械化水平低
受多熟種植制度、田塊規模、適配農機缺乏等多重因素影響,湖北省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偏低,機播面積不足種植總面積的2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30%左右,遠低于全國67%的平均水平,嚴重制約了機械深松整地、精量播種、機械控防和收獲等技術的普及和推廣。
2.6 深加工發展慢,產業化水平低
湖北省玉米種植業及飼料加工業發展勢頭良好,但玉米深加工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弱,缺乏市場競爭力,而且尚未建立成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玉米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生產效益不能充分體現。流通領域正常機制有待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環節還是以農戶為單位的分散經營為主,抵御自然、市場風險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玉米生產發展。
3 對湖北省玉米生產發展建議
3.1 科學推進防災減災措施
協調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加快新型實用技術集成應用,將提高播種質量、培育全苗壯苗作為抗逆減災的核心技術,在適當提高密度、保證均勻度和確保成熟度上下功夫,集成高產高效、節本增效、綠色環保的周年技術模式,實現農藝防災、結構避災、技術減災。
3.2 加強品種引進篩選
對比篩選和攻關選育青貯玉米、鮮食玉米、適宜機械播種和收獲的玉米品種,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促進玉米品種改良和更新換代。山區春玉米區重點選育耐瘠、耐旱、高抗的高產中熟品種,崗地夏玉米區重點選育抗倒、耐密、抗高溫的超高產中晚熟品種,平原玉米區重點選育抗病、抗倒、耐密超高產春玉米品種和秋玉米早熟品種,同時加大優質高產籽粒與青貯兼用和青貯專用玉米、優質高效鮮食玉米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力度。
3.3 促進種植模式創新
根據各地栽培習慣、技術特點和成本效益,總結創新適合當地的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合理茬口布局,強化專業化服務,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確保新型實用技術模式落實到位,努力實現作物內部結構的多樣化均衡調整。
3.4 加強產能保障建設
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和截流自然降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擴大基本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增強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重點解決鄂北崗地玉米“卡脖子旱”問題[9];大力發展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推廣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強化病蟲害監測預報、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建設。
3.5 強化農機農藝融合
玉米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是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客觀需要[10],實現農機農藝技術集成是探索和創新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關鍵。依據作業環節的難易程度和勞動強度,通過農機農藝技術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11],有針對性地探索發展適宜湖北山區和崗地玉米生產的輕型機械。
3.6 積極推進鏈式經營
大力培育和扶持玉米生產、加工和種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引導深加工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延伸產業鏈,打通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堅持多業并舉,推進產業融合,實現就地過腹轉化增值。同時,培育多元化的市場流通主體,扶持玉米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在機械化生產、烘干、加工、貯藏和秸稈綜合利用等環節給予扶持,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鏈式傳導作用,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
參考文獻:
[1] 趙久然,王榮煥.中國玉米生產發展歷程、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3):1-6.
[2] 翁凌云.我國玉米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1):21-24.
[3] 田冬梅,秦海生.我國玉米生產機械化趨勢與發展對策[J].當代農機,2015(9):13-15.
[4] 韓長賦.玉米論略[N].人民日報,2012-05-26(6).
[5] 湖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湖北統計年鑒(1949-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49-2015.
[6] 張東興.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與裝備[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
[7] 李少昆,王崇桃.中國玉米生產技術的演變與發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6):1941-1951.
[8] 魏 鋒,唐振海,馬 毅,等.農業隱性災害對玉米生產的影響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0):116-118,120.
[9] 李有明,郭 莉,馬現斌,等.襄陽市玉米生產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8):4394-4397.
[10] 葉獻偉.我國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趨勢及種業發展對策[J].種業導刊,2014(12):8-11.
[11] 白蒙亮,宋 英.山東省玉米生產農機農藝融合情況初探[J].農機質量與監督,2015(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