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牛該為天價票背鍋嗎
王菲演唱會的門票價格炒到了60萬,其實這并不罕見。除了天價票,很多演唱會還假票橫飛。很多人認為引發亂象的罪魁禍首是黃牛,可是黃牛的票是從哪來的呢?從主辦方那來的。演唱會的門票價格制定一般會參考市場上同級別的其他演唱會,同時會考慮相應成本,但票價一旦確定,在一級票務平臺上就按照固定的票面價格來銷售。如果是熱門的演唱會,主辦方會將一部分門票高價轉售給黃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二級票務市場混亂,不能只怪黃牛。
(網易,管藝雯)
勢均力敵是最好的愛情
我最羨慕錢鐘書和楊絳的愛情,他們之所以能夠不離不棄、相愛多年未變,除了兩人品行優良,最關鍵的原因是兩人家世相當,才學不相上下。很多時候,你以為是你的愛人辜負了你的心意,現實往往是你的成長沒有跟上他的腳步。你們的關系失衡,感情能夠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到最后難免以分手收場。一段感情能否持久與牢固,很大程度上,是兩人之間的博弈,勢均力敵者方能走到最后。在一段不對等的關系里,弱勢的那一方甚至連表示不滿的資格都沒有。
(公眾號好姑娘光芒萬丈,老妖)
90后開網店不是國家隱患
董明珠說,90后在家開網店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隱患。這話顯然不對。首先,開網店是年輕人創業的一種形式。通過開網店,年輕人能從就業壓力中解脫,做更適合自己的事情。其次,開網店并不意味著90后不愿到實體企業工作。一些年輕人一邊網上創業,一邊也會尋覓合適的工作機會。而且,開網店也是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持,提供了產品流通環節的支撐。排斥甚至指責線上銷售、反對90后開網店,是企業家內心不強大的表現,也是對新事物缺乏適應能力的表現。年輕人選擇什么職業完全應當由自己決定;而試圖讓別人必須接受自己的安排,才是真正的“隱患”。
(《中國青年報》,譚浩俊)
霧霾損害城市前途
因為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一家北京本地人超過六成的創業公司,有76%的員工同意搬到杭州,明確反對的不到15%。實際上,北京很多創業者都因為霧霾而考慮搬家:北京的城市資源和市場優勢不可替代,但杭州等南方城市的人力成本更低,當地政府還有各種補貼。是否要搬走,關乎一個基本價值觀:成功和健康,哪個更重要?沒有人喜歡殺雞取卵,癲狂一時的創業熱潮最終會變成穩定的創業狀態。在曠日持久的霧霾天氣里,有的新風凈化器公司銷量翻了五倍,創始人半喜半憂;更多的公司因為霧霾改變了日程、取消了會議,甚至錯失了外商的訂單……走還是不走,是個人的選擇,也關乎城市的前途。
(36氪,喬芊)
創始人決定公司的價值
馬云為什么在淘寶之外還要做螞蟻金服、菜鳥、阿里云,還每個都能做贏?這是馬云自身的領導素質決定的。領導力是有價格的,雷軍就算去賣礦泉水也能賣出100億。很多時候,公司值多少錢,就是創始人值多少錢。以一個天使投資人的眼光來看,沒有項目不能投資,只有某些人不能投資,比如虛偽的人、口若懸河卻沒有能力的人。當然,不看人不行,光看人又不夠,但無論你看多少產品、數據、格局,看人這一條是不會變的。畢竟,創始人值多少錢,公司就值多少錢。
(公眾號混沌研習社,王剛)
理解當下才好計劃未來
很多人都在“追求未來”和“活好現在”之間搖擺不定。當你拼命追趕卻發現未來很茫然的時候,會想安定下來好好生活;但很快又發現現狀難以忍受,決心去追趕未來,卻不知道未來到底在哪里…………其實我們需要做的是先理解當下,再計劃未來。理解當下的生活,才是選擇的基礎。如果你選擇過好當下的生活,你需要做的是改變那些讓你無法忍受的;如果你選擇去追求不同的生活,你要想清楚自己逃離現在是為了得到什么。你對未來的目的是基于你對現狀的理解,而明確的目的會讓你更愿意接受所得到的未來。
(公眾號新世相,世相君)
膚淺的偏激沒有市場
龍應臺在香港大學演講,現場觀眾合唱《我的祖國》,龍應臺卻完全不理解觀眾心靈深處的家國情懷。龍應臺是以什么出名的?時評文。看她的成名作《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這標題、這套路是如此熟悉:文章是針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的,但語言偏激、立場偏頗,她只提問題,卻不揭示背后的原因,更不解決問題。她的文集熱賣只證明,越是淺顯偏激的小文,越符合當時臺灣速食文化的口味。后來,她走了雞湯路線。再后來,她在港大“一首歌,一個時代”的主題演講中否認了《我的祖國》包含的家國情懷。她不敢贊美中華民族從百年屈辱中站立起來的那份驕傲,所以網友對她的口誅筆伐也是她應得的。
(新浪,后沙月光本尊)
國產劇為何越拍越爛
在2016年熱門劇中,無論盜墓、奇幻修仙,還是關注子女教育的現實題材劇集,都沒有45集以下的,連原著小說短小精悍的《微微一笑很傾城》也被擴充為30集。制作方喜歡拍長劇,因為電視劇是按集賣的,長劇也能植入更多廣告,增加收入。不過,拼長度犧牲了質量,內容充實、劇情精彩的長劇少;內容空洞、制作浮夸的長劇多,導致國產劇漸漸被部分觀眾拋棄。他們有的看美劇,有的看日劇,有的看英劇。也許國產劇早就放棄了這部分觀眾,但是如果繼續爛片橫行,難保那些年齡大的和文化水平低的傳統電視收視人群不會逃離國產劇。
(微博,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