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敏


投資保險公司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嗎?《投資者報》記者根據各保險公司公布的償付能力報告,盤點了2016年保險公司的成績,并以ROE為指標考查哪些公司給股東的回報最高
非上市壽險股東回報率前五的是昆侖健康、中德安聯、安邦人壽、幸福人壽以及前海人壽;非上市財險股東回報率前五的是長安責任、現代財險、永安財險、陽光財產以及陽光農業
保險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過去兩年依靠資本驅動模式沖出的保險公司擁有一次曲線超車的機會,后來者如果沒有新的模式則難以撼動現有的市場份額
絕大多數財險公司中,車險業務依然占據著公司業務收入的大頭,未來應轉向多元化業務的發展格局。股東回報率排名前6的公司有5家都是特色財險就是明
2017.3.20
461期
投資者報
保險行業頭上的緊箍咒越戴越緊。今年以來,監管層對于保險“野蠻人”揮舞起大棒,前海人壽的姚振華則成為出頭的鳥——被施以10年內禁入保險行業的處罰。保監會也開始醞釀各種監管政策的出臺,比如建立起了保險行業的質詢制度。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新籌建保險公司正走在路上,有業內人士調侃:“如今手里沒有一個保險牌照都不好意思見人了。”
然而,保監會的數據卻顯示,保險行業凈利潤4年來首次出現下降。2016年保險業實現凈利潤接近2000億元,較2015年同期的2800億元大幅下降,甚至低于2014年的2047億元,也是自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趨勢。對此,監管方面解釋為資本市場低迷及成本提高。
那么投資保險公司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嗎?大家只看到保險資金在市場上一擲千金的光鮮,落到股東口袋里的到底有多少錢?
目前多數保險公司都按時公布償付能力報告,從披露的數據可以計算2016年保險公司的成績(由于上市保險公司未公布財務數據,此次納入統計的為非上市保險公司,其中壽險59家、財險66家)。本期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保險公司2016年的成績究竟如何,哪些公司給股東的回報最高。
這次《投資者報》記者選用的指標是ROE,用以衡量企業資本回報、盈利能力。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非上市壽險股東回報率前五的是昆侖健康、中德安聯、安邦人壽、幸福人壽以及前海人壽,其ROE分別為37%、29%、22.4%、22.3%以及18.8%。非上市財險股東回報率前五的是長安責任、現代財險、永安財險、陽光財產以及陽光農業,其ROE分別為136%、64%、16.8%、11.7%以及11.7%。
10家壽險股東回報率最高
股東投資保險公司,大概有如下幾個原因。一是資金通道的需要,為了獲得較低成本的保險資金。譬如前海人壽、恒大人壽等保險公司。這些明星公司在過去兩三年所營造出的狂飆突進效應,讓很多民營資本前仆后繼,希望能復制奇跡。但是現在這一條路已經被堵死了,監管層對于萬能險等理財險種進行嚴格控制,單純發展理財險已經不可能了。
不過,說實話,以資本驅動模式立命的保險公司,近幾年的確很賺錢。以前海人壽為例,其2014年凈利潤僅有1.32億元,2015年就飆升22倍,達到31億元。2016年,利潤繼續增長到40億元,同比增長30%。目前在非上市壽險中,凈利潤排名前3。安邦人壽也是實行資本驅動模式的典型公司,好在去年公司雖然大幅度削減萬能險產品,但是原保費收入卻大幅度增長,抵消保費規模下降的壓力。去年,安邦人壽的凈利潤達到142億元,排名非上市壽險第一。不過相比2015年,凈利潤還是出現了下滑。
2016年非上市壽險ROE排名前10的分別為昆侖健康、中德安聯、安邦人壽、幸福人壽、前海人壽、中英人壽、合眾人壽、泰康保險、交銀康聯以及珠江人壽,其ROE分別為37%、29%、22.4%、22.3%、18.8%、10.9%、10.7%、10.3%、9.4%以及7.4%。
這10家公司中,除了安邦人壽、前海人壽,昆侖健康、中德安聯也都是實行資本驅動模式的典型公司。
昆侖健康比較意外地位居去年回報率的首位,這個公司也正是被保監會質詢股東背景的首家保險企業。成立于2006年的昆侖健康在經歷9年虧損之后,自2015年已實現1.5億元的凈利潤。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公司規模保費達到了44億元,據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去年公司凈利潤約為5億元。或許正是昆侖健康的財務狀況好轉,受到了疑似佳兆業郭英成家族的青睞,去年有4家新股東進入。
股東投資保險公司的第二個目的是板塊協同,多元化發展的需要。比如銀行投資保險公司,是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渠道,肥水不流外人田。例如工銀安盛、建信人壽、光大永明、招商信諾等9家銀行系壽險,由于背后有實力“老爹”的支持,多數都實現了正利潤。只不過與其他同行相比,9家銀行系壽險規模保費以及凈利潤都在行業10名開外,有的還集中在20~30名之間,背靠大樹都并非好乘涼。還有最近熱門的互聯網保險公司進軍傳統保險公司,都是為了給各種場景提供保障,更好地進行流量變現。
股東投資保險公司的第三個目的,也是所有股東的終極目的,就是看重保險的美好前景以賺取利潤。但是說實話,能獲得持續穩定的利潤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極為不容易的,能夠持續盈利的也在少數,舍得給股東分紅的更是屈指可數。
行業股東回報率差強人意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總是羨慕別人風光滿面,別忘記了絕大多數都在“吃糠咽菜”。
《投資者報》記者對公司披露的償付能力數據統計顯示,24家壽險公司利潤下滑超過了五成,19家公司出現了虧損,其中富德生命人壽、長城人壽、恒大人壽、利安人壽、東吳人壽、中銀三星以及同方全球人壽等7家公司的利潤虧損均超過1億元。
這些虧損公司多數利潤不穩定。譬如東吳人壽、利安人壽、同方全球人壽等公司,曾持續虧損,只不過有短暫盈利。東吳人壽是一家新型壽險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只有2015年實現盈利1億元,去年公司再次錄得2.15億元虧損。成立于2011年中的利安人壽也是問題不斷,其單一大股東雨潤集團被爆出虧損、高負債,自顧不暇。根據利安人壽年報顯示,2014年公司已實現盈利,但2015年轉為虧損,虧損額超過1億元。近年這種虧損勢頭在繼續,2016年公司虧損增加至3.62億元。
即使是40家盈利的公司,如果把時間拉長,連續三年盈利的家數下降到28家。
麥肯錫去年年初發布了研報《中國壽險業:走向價值創造》,稱壽險公司平均每年投資回報率減去股東資金成本的回報率僅有0.5%。也就是說,十年里保險公司平均每年能為股東創造0.5%的超額收益,十年的累計數額僅有5%。
是否令人大跌眼鏡?其實這個行業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進入以后就能賺錢。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報告,從2003年到2013年十年間,保險行業回報呈現巨幅波動,保險公司股本回報與現金成本互相之間僅勉強打平。
報告中,麥肯錫選取中國12家最大的保險公司進行業績分析,發現業績最優者與最差者之間存在巨大差距。2004年到2013年間,處于前四分位的公司的年價值增長率達30%~45%,而位于最末四分位的公司的價值增長率只有-15%~-5%,最優者和最差者相差近55%。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保險公司利潤有兩個不同來源,投資利潤與非投資利潤(承保利潤)。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保險業59%靠投資利潤,41%靠負債。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歐洲區保險業務負責人StephanBinder(白德范)說,依賴資產端投資不可持續,因為利率市場低迷加上壽險公司本身成本較高,所以依賴自己的分銷渠道賣投資性產品壓力會非常大。如果壽險公司做投資,那么競爭對手將不是同行而是私募和風險投資機構,自身的體制可能無法實現像私募這類機構的回報。
因此未來壽險的競爭考驗的在于負債管理,在于回報保障產品的內在價值的提升。如此一來,對于近年成立的新保險公司將是一個考驗。
這些新設公司通常是民營資本與地方政府牽手,地方政府常常干涉,發展不給力。如果再沒有新的發展模式,經營上也很難有起色。
至于合資保險,長期以來受制于股權比例限制更是一言難盡,股權轉讓常常此起彼伏。
保險市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過去兩年依靠資本驅動模式沖出的保險公司擁有了一次曲線超車的機會,后來者如果沒有新的模式則難以撼動現有的市場份額。大量的保險公司占據不到10%的市場份額,而且還要承受實力對手帶來的一次一次的競爭壓力。
另外償付能力的剛性要求,迫使股東不得不一次一次增資。由于投入的都是真金白銀,贏利反而不穩定,甚至虧損,記者注意到,一些看不出贏利苗頭的股東,不愿意繼續出資,有的不得不轉讓股權選擇黯然離場。
比如2014年,大眾保險的部分股東將5.6億股以1.2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史帶保險,每股作價僅為1.35元,年化投資收益也在3%以下。又如同年,海康人壽兩大股東之一的中海石油投資有限公司以10億元的價格出售了其持有的海康人壽50%的全部股權,從2003年中海油投資9億元算起,這筆投資年化收益率僅為1%。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溢價成交的股權轉讓。
據《投資者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已經有28家保險公司股權發生變動,其中,13家保險公司的股權變更涉及原股東完全退出。
四成財險虧損
相比七成盈利的壽險,財險盈利狀況并不佳,2016年有四成財險公司虧損。
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數據,66家財險公司披露了凈利潤,其中有28家陷入了虧損,虧損上億元的有亞太財險、燕趙財險、華海財險、浙商財險、利寶互助、中煤財險以及安華農業,分別虧損4.5億、3.3億、2.8億、1.6億、1.4億、1.3億以及1.2億元。
亞太財險2015年更換了大股東,泛海控股入主,但是一年過去財務狀況并沒有明顯改善。去年年中亞太財險相關負責人曾告訴記者,公司虧損的主因有兩個:一方面,承保端受到經濟下行、商車費改、營改增、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引起的市場環境惡化的沖擊;另一方面,公司完成股權變更時間并不長,在新股東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在進行人員、機構和基礎建設方面的強化建設,為未來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雖然公司凈虧損,但業務結構調整、夯實基礎工作都有利于未來的良好發展。
去年12月,螞蟻金服旗下理財平臺“招財寶”出現債券違約,僑興電信和僑興電訊于2014年分別發行的“僑訊第一期至第七期”和“僑信第一期至第七期”私募債,由于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按時還款。而根據該產品協議,浙商財險對債券本息到期兌付提供保證保險,其或將面臨巨額理賠。據了解,浙商財險進行預付賠付的3.67億元于去年12月28日就已經到賬。這筆支出也極大地影響了公司的業績。
而燕趙財產和中原農業,作為在2015年剛成立的財險公司,想在夾縫中求生存更是不容易。
做得比較好的財險公司數量也比較少,凈利潤超過1億元的只有12家公司,分別是安邦財險(46億)、國壽財險(11.6億)、陽光財險(11.4億)、永安財險(8.3億)、中華聯合(5.2億)、天安財險(5億)、華泰財險(4.5億)、國元農業(3.7億)、英大財險(3.5億)、現代財險(2.9億)、陽光農業(2.1億)、永誠保險(1.9億)。
從亞太財險的回復中,記者可以看到,投資和車險給財險公司拖了后腿。
絕大多數財險公司中,車險業務依然占據著公司業務收入的大頭,也是大多數保險公司發展的重點業務。2016年財險公司車險保費合計達6834億元,同比增長10%,占財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74%。但實際上車險保費的增長并未帶來承保利潤的豐收,最終只有14家險企實現了車險業務的承保利潤,總計129億元。財險老三家人保、平安、太保2016年車險業務承保利潤總量仍高達110億元,幾乎承擔了整個行業車險正向承保利潤的85%份額。
中小財險公司則由于分公司數量限制、品牌效應不強等原因,在渠道上處于弱勢,獲客成本較高。
《投資者報》記者獲得的一份保險業交流數據顯示,2016年車險保費排名前60家的財險公司,平均綜合費用率為41%,達到了歷史最高值。其中,僅有6家財險公司的綜合費用率低于平均值,這其中包括人保、太保等大型財險公司。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郝演蘇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建議,財險公司應摒棄以車險為主的業務結構,從而轉向多元化業務的發展格局。
這從股東回報率的排名也可以看出端倪。數據顯示,排名前6的公司分別是長安責任保險、現代財險、永安財險、國元農業財險、陽光財險、陽光農業財險,其ROE分別為133%、64%、17%、13%、12%以及10%。
這6家公司,有5家都是特色財險。長安責任保險是國內第一家責任險公司,險種譬如道路客運承運人責任險、醫療責任險、食品安全責任險、環境污染責任險、安全生產責任險、電梯責任險,還新開發了食安保、汽修保、財務保三款標準化的責任險產品等業務。去年僅用4000萬的凈資產實現了5000多萬的利潤。國元農業財險、陽光農業財險則是專注農業的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