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愛華
濱海縣五汛鎮漁業科技示范戶李公樓2013~2015年在25畝池塘中進行蟹、鱖微孔增氧養殖,與常規養殖相比,河蟹的疾病明顯減少,成蟹、鱖魚的規格和產量得到提高,平均收獲河蟹1 347 kg/hm2、鱖魚189 kg/hm2;實現平均產值150 705元/hm2、平均利潤66 450元/hm2的良好收益。現將其蟹、鱖池塘微孔增氧生態高效混養技術總結如下,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1池塘條件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交通便利、環境安靜。面積以0.67~2 hm2為宜,坡比1∶25,塘高2 m,池底平坦,進排水方便,進、排水口設置60目雙層篩網,防逃防敵害。塘中保證一定的淺灘區,淺灘區的最高水位0.5~0.8 m。
河蟹具有較強的逃逸能力。因此,在池塘四周需建好防逃設施。用加厚簿膜或鈣塑板沿池埂四周埋設,四角做成圓角,材料埋入土內20 cm左右,高出埂面50 cm,每隔1 m豎設一樁支撐并稍向池內傾斜。在池塘外圍設置高1~1.2 m的聚乙烯網片,底部埋入土內10 cm,每隔1 m用木樁固定,防逃的同時防敵害入池。
2微孔增氧設備安裝
微孔管增氧設備由充氣泵、電動機、主管、支管和曝氣管等組成,主機功率按池塘面積大小選定,氣泵設置在池塘邊上,總供氣管架設在池塘中間水面上方,南北向貫穿整個池塘。在總供氣管兩側每間隔5~10 m水平設置一支管,支管一端接在總供氣管上,另一端連接盤式曝氣管延伸至離池邊1 m處,并用竹樁將曝氣管盤固定在離池底10~20 cm處,呈水平狀分布。曝氣管盤安裝需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以利供氣增氧均衡。
3放養前的準備
3.1清塘消毒
冬閑干塘后,修整塘埂,清除池底的雜草及過深的淤泥,翻耕曝曬促進底泥有機質分解。在蟹種放養前一個月左右,進水15 cm,進水時用60目篩絹網過濾,每hm2用生石灰1 500 kg兌水化漿后,全池均勻潑灑,除野并殺滅有害病原體。
3.2注水施肥
清塘消毒后7~10 d,注水施肥,施基肥以發酵好的有機肥為宜,因有機肥肥效慢,時效長,對蟹、魚的生長無影響。施腐熟的畜禽糞肥3 750~4 500 kg/hm2,為河蟹、鱖魚培育優質生物餌料,并促進塘內水草生長。
3.3種植水草
水草種植作為河蟹養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影響成蟹規格及產量的重要因素。種植水草有多方面的好處:一是水草作為河蟹喜食的天然植物性餌料,能有效降低養殖成本;二是可為河蟹提供優良的棲息和蛻殼的隱蔽場所,減少同類及敵害生物的殘食;三是水草通過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溶氧,同時可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鹽,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四是河蟹平時在水草上攀爬、攝食,易受陽光照射,能促進其鈣質的吸收,有利于甲殼生長;五是水草在高溫季節能起到遮蔭降溫作用,為蟹、鱖創造優良的生長環境。種植的水草種類以伊樂藻、苦草、水葫蘆、水花生等為主,水草覆蓋率一般保持在50%~60%左右。
3.4投放螺螄
螺螄是河蟹重要的動物性餌料,適量投放螺螄,有利于降低養殖成本,同時還能凈化水質。螺螄可分兩次投放,第一次在清明前后,投放量為3 750 kg/hm2左右;第二次在8月份補放,投放量在2 250 kg/hm2左右。
4苗種放養
4.1蟹種放養
就近選購本地正宗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蟹種放養,蟹種要求體質健壯、爬行敏捷、規格齊整、附肢齊全、無病無傷。放養時間在2月底~3月初,放規格125只/kg的蟹種12 000只/hm2左右。
4.2鱖魚放養
在5月中下旬,放規格20 g/尾左右、健壯無傷、規格整齊的翹嘴鱖魚種450尾/hm2。
4.3培養鱖魚餌料魚
在鱖魚夏花投放10~15 d內,須向塘中投放規格為鱖魚體長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餌料魚(鰱、鳙夏花),投放量90 000尾/hm2左右。
上述苗種在放養前必須用3%~5%的食鹽水浸洗消毒5~10 min,以殺滅苗種體表的寄生蟲和致病菌。
5投飼管理
河蟹以投喂全價顆粒飼料、新鮮的小雜魚及谷物類為主,按不同生長時期的營養要求交叉投喂,并經常檢查池塘中活螺螄數量,堅持“兩頭精、中間青”的投喂原則,定點、定時、定質、定量投喂。3月中旬~4月,以新鮮小雜魚煮熟后拌少量小麥粉呈團塊狀多點投喂開食,投飼量為蟹體重的2%~3%,投喂河蟹全價顆粒飼料時,投飼量稍減。5~6月,以投喂小雜魚、螺、蚌以及動物下腳料或全價顆粒料為主,配30%左右的豆餅、玉米、小麥等植物性飼料,投飼量從蟹體重的4%左右逐漸增至7%。7~8月,以投喂豆餅、小麥、南瓜等植物性飼料為主,高溫季節要注意減少殘餌污染,投喂顆粒料較佳,顆粒料日投喂量為3%~5%。從8月下旬以后,已值河蟹育肥時節,投飼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配40%的植物性飼料,日投飼量為8%~10%。3~4月下午5時左右日投一次,5月以后日投兩次,每天上午的投飼量占全天投喂量的1/3,傍晚占2/3。河蟹的具體投飼量還須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及其攝食、活動等情況靈活掌握,確保河蟹吃飽、吃好、無殘餌。
鱖魚的投餌主要是適時適量投喂適口活餌料魚,根據鱖魚生長、攝食及塘中餌料魚的供應情況定期補投餌料魚,滿足鱖魚不同生長時期的餌料魚需求。
6水質管理
河蟹和鱖魚都喜清新水質,鱖魚尤其不耐低氧,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主要措施:
6.1科學調節水位
3~5月將水位控制在0.5~0.8 m,以利于水溫升高、水草生長、螺螄繁殖及河蟹的蛻殼生長;6~8月將水位逐步調高在0.8~1.2 m;9~11月水深控制在1 m左右。期間定期注換新水,保持透明度35~40 cm。
6.2定期消毒
每隔15~20 d用生石灰150 kg/hm2化水全池潑灑1次,調節水質、消毒防病,同時補充蟹、鱖生長所需的鈣質。
6.3使用微生物制劑
定期使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改善水質,減少疾病,降低飼料系數,提高蟹、鱖的品質和成活率。
6.4注重改善底質
5~9月每隔15~20 d用底質改良劑改善水體底質環境,降低氨氮、硫化氫,消除重金屬離子及亞硝酸鹽,提高溶氧,穩定pH值,增加蟹、鱖機體免疫力,促進其健康生長。
6.5增氧
適時開啟微孔增氧設備曝氣攪水,調節水質。根據池塘水質狀況靈活調控開機時間和時段,高溫季節微孔增氧機每天開啟時間保持在6 h左右。晴好天氣下,微孔增氧機從凌晨2:00開至日出,陰雨天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增氧時間。具體開機使用情況還要結合蟹、鱖活動、水溫和水質等因素綜合考慮,確保河蟹、鱖魚長期處于一個適宜、安全的生長環境。
7病害防治
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生態調節與科學用藥相結合,把好清塘關、苗種消毒關,定期使用生石灰及光合細菌、EM菌粉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日常防病,可用中草藥、大蒜素、免疫多糖、復合維生素等制成藥餌,定期投喂,以增強蟹、鱖的體質,提高其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發現病害時,對癥下藥,注意用藥要兼顧河蟹、鱖魚對藥物的敏感性,在選用殺蟲劑時,嚴禁使用菊酯類和敵百蟲類的藥物,選用消毒劑時,要選用如碘制劑等溫和的消毒劑,避免使用含氯消毒劑對河蟹產生刺激。
8日常管理
養殖期間,堅持每日早晚巡塘,觀察河蟹和鱖魚的活動、吃食及水質等情況,發現蛙、水鳥、老鼠等敵害,及時驅除,風雨天氣要及時檢查防逃設施,發現破損,及時修補。加強河蟹蛻殼期管理,在蛻殼高峰期前一周進行換水、消毒,在飼料中添加蛻殼素、磷酸二氫鈣、維生素C以及三黃散等,蛻殼期內要注意保持周圍環境相對安靜,蛻殼后要及時增投動物性餌料。日常做好水草管護工作,水草過密,及時進行人工疏除,水草死亡或爛根,及時清除,以防因水草密集、斷根上浮、腐爛,而造成水質惡化。要做好塘口養殖記錄,定期不定期地對水體的pH值、溶氧、硫化氫、氨氮等指標進行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調控;定期抽樣檢查河蟹、鱖魚的生長及病害情況,并以此作為調整投飼量和藥物防治的依據。
9適時捕撈
10~11月是河蟹起捕的最佳時節,捕撈方法有地籠、抄網、誘捕、干池捕捉等,捕獲的成蟹應先放在網箱中暫養2 h以上,吐泥濾臟后才能銷售。起捕后將成蟹按規格、分雌雄分別包裝。包裝工具有蟹籠、竹筐、專用包裝袋等,放置時,將河蟹的背部朝上腹部朝下,碼放平整、緊湊;包裝時應將袋、包捆緊,使河蟹不能爬動。
鱖魚主要采用干塘捕撈法,將池水放淺至排干,用抄網進行捕捉,直至捕盡為止。捕獲的鱖魚,需盡快放入清水中暫養,以免魚鰓中粘滿污泥,導致缺氧死亡,造成經濟損失。
(收稿日期:201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