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財經評論家,金融界網站專欄作者張平:
房地產稅已經呼之欲出,各界對房地產稅能否降房價爭議不斷,房產稅降房價的作用不容忽視,之前房產稅試點之所以不成功,主要還是沒有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房產稅推出的力度不夠、房價處于上漲周期有關。而一旦環境有所變化,房產稅對抑制高房價泡沫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
資本市場不允許大鱷呼風喚雨,對散戶扒皮吸血,要有計劃的把一批資本大鱷逮回來。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
我們應該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它是一個中性的態勢,中性的態勢就是說不緊不松。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
中國的一些宏觀經濟指標呈改善趨勢,企業利潤有望繼續復蘇,中國相關部門正在采取進一步措施推進債券市場開放,為中國債券加入國際主要債券指數創造條件。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制造業PMI、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領先指標逐步改善,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有所加快,民間投資企穩并出現小幅回升,國際收支情況也有所改善,表明今年中國經濟和企業利潤的表現可能較之前的市場預期更樂觀一些。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
從理論上講,金融與實體經濟密不可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是金融的立業之本,服務實體經濟是對金融的本質要求。金融如果脫離實體經濟需要,搞自我循環,以錢炒錢,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脈,如果金融出了問題,實體經濟就得不到高效的金融服務,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制約。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
2017年可能是保險資金運用非常困難的一年,對于風險問題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牢牢守住制度紅線和風險底線。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
供給側改革推出來已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從觀察到的情況看,大概最難的是“去杠桿”。因為產能現在去了點,庫存去了點,就算政府不管,企業也要做這些事情,但是去杠桿太難了,我們實際上還在加杠桿。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
未來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版圖和競爭力的仍然是制造業。中國應該好好向開發商出身的特朗普學習,分一點對房地產的愛給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