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西位于中國西北部,分為陜南、關中、陜北三大區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漫川關古鎮地處陜南,它是陜南歷史文化演變的縮影,現存陜西最具規模的明清建筑群。將漫川關古鎮地域景觀特色進行分析,對于保護和發展陜南地區傳統城鎮具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陜南古鎮;地域景觀;古鎮格局;
1、漫川關古鎮格局
古鎮的選址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相適應。《陽宅十書》開篇就對選址環境作了概括:“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1]漫川關鎮依山傍水,南北走向,老鎮區位于青龍山、靳家河和紙房溝三者所夾的三角形地帶,其空間格局亦是順著青龍山與靳家河方向呈現出南北布局的“一字型”,傳統城鎮中以街得形式所構筑的環境,其曲折多變的街道,客觀上為人們提供了生活交流的便利條件。[2]鎮區以會館群為核心,分為南北兩部分,以北主要為“蝎子街”的上街和中街部分,以南則為下街以及較晚形成的后街。“秦街”為“上街”,以小作坊、手工藝為主。兩旁的建筑粗獷豪放,北方雨量少而冬季寒冷,屋頂平緩,有助于保暖,具有北方的建筑特點。“楚街”又稱為“下街”,大多以水旱碼頭往來搬運為主,兩旁建筑小巧別致,南方雨量大,屋頂飛翹,有利于排水和室內空氣流通,體現南方的建筑風格。中街以商業貿易為主,會館、商號、酒肆、茶樓、店鋪分列街道兩旁。
2、漫川關古鎮地域性建筑
2.1北會館
始建于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由當年在漫川關經商的北方大客商集資修建,有北方建筑風格。是漫川關集辦事、驛站及聯絡感情的地方。北會館和騾幫會館的成員都是北方客商,而北會館的成員是漫川關經商的高層客商,他們聯手壟斷貨物買進和賣出;騾幫會館的成員則負責北方貨物向漫川關的運進和漫川關的貨物向陜西、山西的運出,是為北會館的成員服務的。在北會館的南通道正對是為了騾幫會館方便服務北會館而進行的設計。北會館成員和騾幫會館成員關系密切。北會館的房基高出騾幫會館、武昌館和其他建筑很多,這是為了顯示北會館成員地位比其他成員地位高,在古代一般身份越高者所建房屋地基是越高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會館墻壁的部分磚上還刻有“北會館”三個字,這是在燒磚的時候就刻上去的,為了證明這是修建北會館的專用磚,并且有質檢作用,也可以看出北會館成員身份的尊貴。
2.2騾幫會館
始建于清光緒九年(公元 1883 年),歷時五年竣工,和鴛鴦雙戲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漫川關明清建筑群的標志性建筑。騾幫會館和雙戲樓的建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個整體從中間分為兩個部分。這和騾幫會館的作用有關,當年在漫川關有兩個比較大的運輸商隊,分別為騾幫和馬幫,騾幫負責運輸貨物,馬幫負責護送,兩個幫共同合作,相互依存,并且彼此獨立。共同作為北方的運輸商,他們集資修建了騾幫會館,由于彼此獨立的原因,會館布置一分為二,作為各自的活動場所。北邊是關帝廟,供奉的是財神爺關武圣君,象征財源廣進,是馬幫活動的場所;南邊是馬王廟,供奉的是馬王爺馬華光,希望生意興隆,是騾幫活動的場所。舊時貿易往來,商人們將北方的鹽及藥材運往南方,又將南方的絲綢茶葉等物品運至北方,路途遙遠且過程坎坷,因此有“騾幫運輸,馬幫護送”的說法,故而在此修建的南馬王廟和北關帝廟,后人合稱為騾幫會館。騾幫會館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和“馬王廟是相互連貫的兩個四合院,中間有通道連接。前后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屋頂結構為十一架梁,屋面為五脊硬山。院中各有天井,建筑物主要部位飾均有浮雕,圖案精美。殿宇都有卷板裝飾,格柵式門窗裝飾各式紋案,梁枋重要位置飾有浮雕。石柱礎質地光亮,造型豐富,是一座保護完整并且具有科研價值的明清古建筑群。
2.3鴛鴦戲樓
這座戲樓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 年),是漫川關的標志性建筑,整個戲樓一分為二,南邊為馬王廟戲樓,北邊為關帝廟戲樓,南北文化的影響在建筑上也是有所體現的。關帝廟戲樓和馬王廟戲樓相比較,關帝廟戲樓雕刻粗獷、整個建筑結構顯得沉穩豪放,北方建筑的笨、重、拙三個典型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風格的戲樓,體現了北方人粗獷的性格;馬王廟戲樓雕刻精細、整個建筑顯得小巧委婉,南方建筑的小、巧、秀三個典型特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風格,體現了南方人的委婉的個性。將其稱為鴛鴦雙戲樓,關帝廟戲樓為雄,馬王廟戲樓為雌。
2.4武昌會館
始建于明成組年間( 公元1420 年— —1441年),是湖廣客商的辦事處。武昌會館是漫川關現存古建筑中修建最早的建筑,由此可得知古漫川關水運興盛比陸運發展早的多,但后來陸運超越了水運。現存的武昌館由前殿和后殿組成,后殿三間是忠烈殿,供奉為明朝打天下以身殉國的忠烈義士。武昌館旁邊書寫“玉壺在抱”的房間當年是一個茶樓,湖廣客商就是在這里面喝茶看戲。古代的建筑是非常講究的,有的是通過雕飾來表達某一些寓意,有的是通過構建方式來表達一定的寓意。此茶樓就是通過建筑結構來表達寓意,茶樓前方這面墻上有兩個小圓孔,起到了窗戶的作用,促進室內空氣的流通, “玉壺在抱”這塊方形的匾、下面的方形的門還有這面墻共同組成了人的一張臉,兩個圓孔就是人的眼睛正注視著前方,給人一種洞察世事的感覺,寓意人要是非分明,明察秋毫。
2.5黃家藥鋪
黃家藥鋪建于光緒十六年(1890),外形呈印盒狀,內部磚木結構,人稱"一口印"。地處漫川關明清街中街,是漫川關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同治年間,黃玉波來到漫川關古鎮,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財富聚集迅速,為了滿足來往貿易的需求,建造了“聚義興"銀號,兌換銀票通貨全國的想法。故而在早期的建造中,建筑結構嚴密,天網布設,以防盜賊。因老家一場人命官司,無奈之際改辦起藥鋪。清同治十二年,山陽任知縣的黃照臨聞知族侄黃玉波在漫川關居所,在其告老還鄉之后,特送來到黃玉波附上送上匾額"業啟鴻圖",為勉其志,題款"例為宗臣兄令郎玉波新建大慶"有匾為證,以示慶賀。文革期間,此房充公,大匾、抱柱楹聯被查抄,1980年大匾被追回。
3、結語
漫川自古就是邊貿重鎮,各種會館在漫川關建立起來,商貿的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這里充分融合,逐漸形成了漫川關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南北風格皆有的特殊地域景觀。不僅傳承了歷史文化又獨具開放包容的地域特色,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引人入勝,成為一個地區古老文明的真實載體。
【參考文獻】:
[1]《古今圖書集成》.[M]堪輿部匯考二十五.
[2]王其鈞.《圖說中國古典建筑—民居城鎮》[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1.
作者簡介:占毅麗(1992.2-)女;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學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級碩士,風景園林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