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然
摘 要:從復旦投毒案入手,分析了案件發展過程中的輿論表現,以及從中反映出來的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并提出了四個舉措以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從此入手,在保證輿論的獨立、自由、真實的情況下,又不影響司法獨立,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司法公正。
關鍵詞:社會輿論;司法獨立;司法公正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66
隨著現代中國傳媒方式日益增多、網絡覆蓋面日益廣泛,大眾對于司法活動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社會輿論在當代中國的司法體系中已經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雖然說,輿論對于司法活動有著不可否認的監督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某些媒體和網絡經常為博人眼球、提高自身知名度而進行片面、偏激、不實的報道,這樣就會引導社會輿論偏向司法審判中的一方,從而導致法官在審理案件、做出判決時不得不受到輿論的壓力,進而影響司法審判的獨立性和法律的公信力。
現如今,社會輿論已經是司法活動中不可忽視的存在了,而它也確實可以對司法活動產生積極的作用,但社會輿論是一把雙刃劍,在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案件的審判都是想輿論妥協的結果,司法審判變成了“輿論審判”,司法獨立受到了威脅,社會輿論已然影響到了司法的獨立、公正和權威。
縱觀復旦投毒案整個事件的始末,輿論始終陪伴著事件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同階層的網民從不同角度發表對此事的態度,新聞報道也是集中從教育、人性、社會等角度出發進行報道。然而此時,我不禁要問:在如此洶涌的輿論之下,法院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司法獨立,維護司法的公正。
1 案件中的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關系
復旦投毒案自始就被看作高校犯罪的典型案例,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此事一出,很多媒體、網友在還未知曉詳情的情況下,就已經把林森浩烙上了人性泯滅、高分低能等等標簽。輿論中,“嚴懲兇手”的呼聲也占據主流,然而這些呼聲卻在林森浩一審被判死刑的消息曝光后,首次出現了轉折,少數網友對于死刑量刑漸出微議之聲。2014年5月8日,復旦大學177名學生于3月31日聯名簽署的請求信被曝光,這些學生請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立即執行。有些網友認為,聯名為投毒者求情是從感性出發,法雖不容情,但法也不外乎人情;而大部分網友則持與黃洋父親相同的態度——不接受“請求信”,他們認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情理不可以高于法理,感情不能超越于司法,司法機關應當嚴格按照法律定罪量刑,還黃洋及黃洋家人一個交代和說法。
作為一起受到各方關注的重大案件,法院必須正確處理好獨立審判與輿論監督的關系,保持獨立審判與傾聽民意之間的平衡。
對于復旦投毒案來說,輿論過早過深的介入可能會就此案的司法獨立產生影響,民意的肆無忌憚可能有損司法的獨立性,影響案件的審判。判處林森浩以何刑,應該是司法的事。但是,現如今我國法院由于司法不獨立,其本身的公正性也隨之受到公眾的質疑。雖然法院判決會兼顧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不可能完全屏蔽民意,但是如果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過于關注、考慮大量法律之外的因素,那么就會使實證法特有的嚴謹性、準確性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將嚴格的司法活動變為民意之間的較量。這在客觀上會損害司法獨立、司法公信力,進而危害到法治自身的價值。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便是,怎樣才能平衡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
2 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的關系
2.1 社會輿論影響司法獨立
哈貝馬斯認為,在相對獨立于國家政權之外的公民社會中,各利益集團可以就關系到自身利益的問題和事件進行廣泛的政治辯論和交流,從而影響政治進程。他還提出了媒體在公共領域內據中心地位的觀點,他認為公眾參與社會政治活動、形成公共社會輿論、影響公共決策的重要工具就是媒體,是公共領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現階段,我國法制建設尚不完善,但是網絡的迅速發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及這二者與傳統媒體的共競共生的過程中,產生出了一個公共的、自由的空間——社會大眾可以在此充分行使自己言論自由的權利。社會輿論對實現司法公正的具有一定的良性推動作用,在避免司法出現徇私這一個角度上,監督了司法的獨立。
然而,社會輿論是一把雙刃劍,監督有“度”,在“度”內便是監督,越過“度”那便是干涉了。越過“度”便會造成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的對立。由于人類的情感傾向、價值觀等等原因,必然會使得社會輿論與規范刻板的司法產生誤差。要想使得雙方都得到滿意的結果,就要盡量減小這種誤差,那么就必須要有一方或者雙方都做出讓步。如果社會輿論足夠強大,那么讓步的就只能是司法了。比如說,在藥家鑫案發生后,各種媒體都對這一案件進行了大量的報道,社會各方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民眾對藥家鑫殺人行徑的聲討不絕于耳。大部分民眾認為應當判藥家鑫死刑立即執行,在看到藥家鑫被判死刑后也是覺得其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梢哉f,此案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使得法院的司法活動如履薄冰、步步受限,一不小心就會“觸犯眾怒”。各方要求嚴懲藥家鑫的聲音不斷涌入法院,法院最終不得不考慮民意,判決藥家鑫死刑。事后,有人說“藥家鑫不是死于法律,而是死于輿論”。
2.2 司法獨立引導社會輿論
另一方面,司法一旦真正做到了獨立,司法有時做出的判決結果對民眾的道德情感也將會是一次沖擊,對社會輿論也是會產生一定影響的。當初美國的辛普森案就是最好的例證,普通民眾都認為辛普森殺害了自己的妻子,應當被判刑,但是最后辛普森還是因為沒有充分證據而被無罪釋放了。雖然民眾在道德、情感上都接受不了這一判決,但是這還是作為美國司法獨立的最著名案件。社會輿論影響司法的同時,司法獨立所帶來的結果也反作用于社會輿論。司法獨立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社會輿論走向正確的方向,通過法律工作者的努力,進行普遍的法制教育;通過個體權利受到保護,使得權利意識深入人心。以此,引導社會輿論把握好司法監督的“度”,使公眾對法律的信任度加強。
3 平衡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
西方哲人普遍對輿論作出很高的評價,法國哲學家圣西門曾言:“人們將輿論稱作世界的主宰,這是非常正確的。它是一種偉大的道德力量,只要清楚地得以展現,就勢必會壓倒世間的其他一切力量?!钡c此同時我們知道,社會輿論反映出的是一個群體的意見,而我們并不能要求這個群體中所有人都是理性獨立的,因此社會輿論天然具有盲目性。社會輿論由理性成分與非理性成分共同組成,即輿論具有雙重性。社會輿論的正面價值使得輿論報道與司法的正面接觸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社會輿論的負面價值也使得社會輿論和司法之間產生矛盾。那么,應當如何平衡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呢?
3.1 保障輿論開放
言論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適當的社會輿論對于監督司法活動、維護司法公平公正有著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司法環境不甚理想的今天,合理運用輿論監督司法活動不乏為一個高效的手段。
在實踐中,一些案件中輿論的確發揮了干預權利濫用、矯正明顯不合理裁判的作用。其實,現在一些輿論過于偏激,卻是因為對案情的不完全了解,如果阻礙了輿論,人們對司法的公信力會更加的懷疑。因此想要使輿論在司法審判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輿論的開放。在訴訟程序的任何階段內,司法機關都應該保持與各界媒體的交流溝通,保證其對司法案件進行如實報道,注重報道的公平性,做到多角度,多方面多看問題;允許對法院的生效判決從事實和法律的角度進行討論,雖然裁決已經生效,但是通過輿論對一些可能錯誤或不公正對裁決進行監督。一個輿論開放的社會或許會有弊端,但是,無論怎樣,保障一個開放的輿論空間是利大于弊的。
3.2 實行信息公開
實行信息公開的本質就是完善司法公開制度,包括完善公開審判制度和建立司法信息公開機制。現在一些法院擠壓公眾的聽審機會的做法必須嚴厲打擊。除了法律規定不得公開的情形,其他案件法院都應當予以公開,并盡可能的及時全面的在網絡上公布。司法機關可以通過定期通報、及時通告制、開放查閱以及追究不公開信息責任的懲罰制度來實現信息的公開。
同時要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各地的高級人民法院以及有條件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法院都已設立了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向媒體大眾及時發布典型案例、告知法院重大改革措施以及回應民眾訴求。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將法院主動置身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并通過及時的互動,進一歩推進司法公開,取得公眾對司法系統的信任,增強司法公信力。法院設立新聞發言人有利于推進司法公開,滿足公眾和媒體的心理訴求,也有助于引導輿論良性發展。同時,新聞發言人還可以通過媒體發布一些公眾關注的信息,并對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案件的特殊情況作出說明,使大眾掌握最新最全的信息,以避免其被某些不良媒體誤導而走向偏激。新聞發言人制度即使審判工作接受輿論的監督,又能降低輿論對司法工作的干擾。
3.3 提高媒體及法官素質
正如上述所闡述,有些媒體網絡為吸引關注度選擇性報道,或者在報道時加入個人傾向。因此,想要形成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就必須要建立起新聞媒體的自律機制。新聞傳播學者徐迅曾提出媒體報道司法活動的十條規則,被學界成為“徐迅十條”,媒體人應當以此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司法想要堅持獨立性那么就必須在大眾心中形成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則要求司法的公正性,而社會大眾司法活動公平公正與否往往會歸因于最直接的審判者。因此只有提高法官素質,要求法官將司法獨立的觀念銘記于心并以此時刻要求自我,才能夠在審判時恪守這種原則,并為之努力,做到不受法律以外的因素影響。
4 結語
本文以復旦投毒案為例,分析了社會輿論在該案中所產生的影響,繼而分析了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適當的監督是司法公正的催化劑,過分監督又會影響司法獨立。社會輿論與司法獨立之間的關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二者達到平衡,更好地發揮社會輿論的促進及監督功能,而不是過分的干預司法,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動司法制度的發展和進歩,實現司法獨立,促進司法正義,樹立司法權威。
參考文獻
[1][奧]埃利希.法社會學原理[M].舒國瀅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1).
[2][德]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IX—法律社會學[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等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4]劉建明.輿論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23).
[5]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7]徐迅.媒體報道案件的自律規則[J].新聞記者,2004,(1):44.
[8]劉李明,馮云翔.司法審判中社會輿論的現代性功能及其價值追問[J].學海,2006,(4):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