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摘 要: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如果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自己的成長,還會影響社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基于此,通過分析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同時提出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措施,為高校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問題;健康成長;高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83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學生面臨眾多壓力,無論學習中、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出現冷漠、孤獨、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引發惡性傷害事件等。在人生的發展歷程中,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心理趨向成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決定著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所以說,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
1 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1 不適應大學生活,生活壓力大
與高中階段的學習相比,大學階段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學習方法都發生轉變,使得大學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對于大學生來說,學會生活和學習應該是一項重要的目標。在大學階段,更加側重自主學習,老師不會像高中階段的老師那樣照本宣科地教學。尤其是進入大學后,往往會遇到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生在學習上的優勢瞬間消失,由于不會釋放內心的壓力,導致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強迫、焦慮,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問題,例如心灰意冷、學習動力不足、考試焦慮,甚至自暴自棄等。據權威機構調查現實,目前,我國在校生中,貧困生約占20%,其中特困生約占5%-7%,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有超過70%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直接困擾著他們的身心健康,而這些貧困生又不知道如何化解心理壓力。
1.2 不適應大學環境
在人生當中,大學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對于大學新生來說,環境的變化是一個首要問題。有些學生進入大學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離開家庭開始獨立生活,在新的環境中,需要自己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一些新生由于想念父母,出現無法適應大學集體生活的現象。與高中階段的環境相比,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飲食等,大學生活都會有所不同,進而使得一些大學生產生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
1.3 情緒波動
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大學生來說,把大學生活想的過于完美,可是一旦進入大學,覺得大學生活不過如此,和高中生活一樣,也是教室、宿舍、食堂,每天都是三點一線。這種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強烈反差,使得部分學生容易產生情緒波動,由于開始的狂熱轉變為冷漠,甚至出現消沉、失望、自卑等,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未來的學習、生活等。通常情況下,導致大學生情緒波動的因素主要包括:(1)學習生活,這是造成大學生情緒波動的客觀因素;(2)生理因素,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生理機能非常活躍,各種激素分泌旺盛,進而導致情緒容易發生波動;(3)性格等主觀因素,從實際情況來看,胸襟狹小的人遇到刺激、委屈等比較容易發生情緒沖動。
2 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措施
2.1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高校來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通過設置心理學課程,同時結合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綜合分析大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借助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大學生活,樹立良好的學習心態。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配備相應的設備設施,安排專業的專職、兼職人員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等,全面指導全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高校在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通過組織團體心理訓練、校園心理比賽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高校來說,借助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同時維護心理平衡,進而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其心理健康發展,一方面受學校教育的影響,另一方面還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大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家長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等都會受到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度的直接影響。例如,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健康發展等組織的各種活動中,一些學生的背包被塞滿各種吃的、用的,甚至活動中還有家長前去看望。為了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無論是高校,還是社會都要積極創造一種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的環境。
2.3 開設心理輔導
對于高校來說,為了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實際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與輔導,認真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同時要對心理咨詢的內容進行科學規劃,選擇科學合理的心理咨詢方式,安排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接待學生,為其解決心理方面遇到的問題。另外,高校在開設心理輔導時,要有針對性地與來訪學生進行溝通,如果來訪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注意做好周圍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為其營造一個備受關心、支持的環境氛圍,為解決心理問題奠定基礎和提供保障。
2.4 對心理進行自我調適
大學生作為年齡上的成人,需要按照成人的心態對自身的心理健康進行自我調適。
首先,學習心理學知識。當前,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大學生可以通過講座、讀書等方式學習心理學知識,進一步正確熟悉、了解人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認知。
其次,要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例如學習活動、科研活動、社會活動等,在活動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陶冶情操,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做好心理準備。
最后,出現心理問題要主動進行心理咨詢。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自身的心理還未成熟,這時需要樹立健康觀念,正確對待心理障礙,出現心理問題時,需要積極主動地進行心理咨詢,借助外界的力量,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另外,大學生要對自我有個正確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普遍存在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這種現象進一步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這是因為,大學生如果自我評價過高,容易產生盲目樂觀、自以為是的情緒,這種自滿心理對大學生的自身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反之,如果大學生對自我評價過低,在這種情況下,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埋沒自己的才華。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不斷強化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
2.5 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在當代,對于大學生來說,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是其健康成長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幫助大學生培養心理素質需要借助良好的校園文化。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校風是高校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校園文化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良好的校風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品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需要給予高度關注,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學術活動,進一步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幫助大學生對自我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不斷發展自身的個性,進而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在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過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國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在這種情況下,不同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等都會出現碰撞,使得世界變得更加的紛繁復雜。當代的大學生作為21世紀的人才,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對此,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在心理素質(適應能力、承受能力、調控能力、意志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對大學生加強教育。
3 結論
綜上所述,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對于大學生來說,當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時,要正確地對待,堅信借助心理咨詢或治療,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
參考文獻
[1]李會勤.就業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9,(04).
[2]張大衛.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成因及解決對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
[3]陳小愛,陳勃.高校擴招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問題易發事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