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旺
摘要 分析旌德縣水稻高產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的配套技術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雜交水稻生產;問題;對策;安徽旌德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48-02
水稻作為旌德縣重要作物之一。2000年旌德縣水稻產量已突破6 t/hm2,2005年達到6 750 kg/hm2。然而近年來水稻產量一直徘徊不前,制約了水稻的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旌德縣雜交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來探討高產配套技術。
1 存在的問題
1.1 品種多、雜、亂
目前,市場中種子品種繁多,組合各異,多、雜、亂問題凸顯,直接影響旌德縣雜交水稻的高產穩產。縱觀當前種子市場,單單旌德縣水稻組合便有80多個,絕大多數品種的種植面積差距不大。根據2013年數據顯示,深兩優5814品種的種植面積最大,約666.7 hm2,但也僅占種植總面積的9%左右,由此看來,品種繁多,難以形成種植規模。未審組合、非本區域審定組合、未審先推組合、新裝裝老種等嚴重擾亂了主栽組合的推廣。
1.2 有效穗不足
旌德縣水稻組合多為重穗型,單穗粒數在150粒以上。但普遍栽插密度大,栽插12萬~15萬穴/hm2,用種量7.5 kg/hm2左右(表1)。
1.3 播栽期不適宜
旌德縣水稻多數前茬為冬閑田,播種期較外地早。一是在三溪、興隆等地過早播種,單季稻在4月初即播,結果7月下旬抽穗,易遭遇高溫熱害,導致米質下降;二是不根據組合特征播種,特別是遲熟組合和早熟組合均同期播種,結果早熟組合7月下旬抽穗,遲熟組合8月中旬抽穗,易遇陰雨造成稻瘟病、稻曲病發生及結實率下降;三是不根據前茬播種,主要體現在油菜茬過早播種,加之秧齡過長(45~50 d),且移栽密度較大(15.0萬~18.0萬穴/hm2),從而容易形成小群體弱個體[1]。
1.4 早衰明顯
首先,旌德縣土壤條件不佳,水稻種植基礎薄弱。土壤以花崗閃長巖的坡洪積物為主,不僅保肥保水能力弱,質地還較輕,加之水稻生長前中期氮肥施用較多,容易出現地上部分徒長、田間通透性較差,導致下層葉片早衰枯死,嚴重影響水稻根系,致使根系短而少、吸收能力不足,從而出現早衰問題。此外,氮鉀元素供應不足、密度過大、斷水過早或者長期淹灌都容易引發早衰出現。根據數據統計,每年因早衰減產375~600 kg/hm2。
1.5 病害較重
旌德縣地處山區環境,其氣候條件表現為溫差大、露霧重,有利于病蟲害發生。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紋枯病等。其中,稻瘟病對產量的影響較為嚴重,造成減產40%以上的種植面積多達200~400 hm2,發病面積占總面積的15%~20%。紋枯病雖然危害性相對較輕,造成的損失為5%~8%,但其發生面積則更廣。
2 對策
2.1 全面推廣超級雜交稻,明確主栽組合
在提高水稻單產的諸多措施中,選育和推廣良種最為經濟有效。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水稻單產方面很難實現重大飛躍,嚴重制約了水稻的整體高產、穩產。因此,積極引進、嘗試超級雜交水稻的新型組合方式,并將其大力推廣,便是促成水稻單產又一次飛躍的重要手段。首先,超級雜交水稻高產潛力大,通常情況下會比一般品種雜交稻增產8%以上;其次,超級雜交稻在選用過程中,會充分考慮當地生態條件,選用更適宜在當地種植的品種;最后,在超級水稻栽培過程中,需要采取與其相適應的技術手段,將其高產的潛力發揮到極致[2]。因此,要積極引進國內優質高產新品種,并建立起健全的品種(組合)推廣體系,嚴格實行先引進、再試驗、最后示范的三步法,只有經過示范驗證后的品種才能有資格進入市場。此外,進一步對超級品種(組合)的準入機制進行完善,對一些不適合當前種植的老品種(組合)實行適時退出制,并禁止未審組合、非本區域審定組合、未審先推組合、新裝裝老種等現象,保證旌德縣超級稻生產健康發展。
2.2 增加用種量,保證適宜的有效穗數
有效穗數是水稻的主要經濟性狀,通過對近幾年來旌德縣引進的重穗型組合的簡單相關分析,明確主要產量因子與產量之間及因子間的相關關系和相關程度,用多元回歸分析產生的主要產量因子與產量的線性方程進行最優組合來預測或估計產量,通徑分析揭示了主要產量因子對產量的直接和間接作用。結果表明:單穗穎花數平均在183朵(139~224朵)的重穗型雜交水稻組合,只有在保證一定量的有效穗數的基礎上才能獲得高產。建議要適當增加用種量,用種量要達到15 kg/hm2以上。種植密度方面,軟盤拋秧拋30萬穴/hm2以上,基本苗為45萬~60萬株/hm2;移栽苗栽22.5萬穴/hm2,基本苗45萬~60萬株/hm2,種植規格一般為16.7~26.7 cm,以確保225萬穗/hm2以上的有效穗數。
2.3 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雜交水稻的播種期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品種特性以及前后茬作物情況而定,且適時播種對后期水稻的生長發育以及最終的穩產豐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播種過早或過遲都不利于水稻生長發育,如播種過早,生長條件欠佳,對水稻發芽、壯苗帶來很大阻礙,還容易出現爛種、死苗等問題;如播種過遲,待水稻抽穗時很容易遇到不利天氣,影響水稻的質量與產量。
2.4 平衡施肥,施足保花肥
對于旌德縣土壤環境較差的情況,應當采取科學合理的施肥方式,確保平衡施肥。首先,施肥量應視產量情況而變;根據水稻不同的生長階段、具體生育特征以及土壤的保肥情況進行合理施肥。通常情況下,基肥占總氮量的2/3左右、總磷鉀量的9/10;有機氮占總氮量的1/2以上。其次,基肥利于促蘗,保蘗可通過追肥實現,一般在移栽后5~7 d時便可追施保蘗肥,用量為純氮30.0~37.5 kg/hm2、鉀30~45 kg/hm2;最后,追施穗肥、保花肥。根據土壤肥力情況以及前期追肥情況,施用適量穗肥,一定要追施保花肥,通常在倒2葉伸長1/2至劍葉露尖前(抽穗前15~20 d)施用,用量為純氮15.0~22.5 kg/hm2。
2.5 好氣灌溉,夠穗控苗
移栽期至返青期之間建議淺水灌溉,確保淺水插秧,返青期土壤保持足夠水分。待落干后進行二次淺水灌溉,若期間雨水充沛,可視情況不進行灌水。在水稻分蘗階段可采用干濕交替灌溉方法,即濕3~5 d、干3~5 d,這樣更利于根系生長。孕穗階段保持1~2 cm薄水層。此外,水分管理措施還要根據土壤類型、勞力情況和其他因素而定,要在苗數達到每穴10株時即烤田控苗[4]。
2.6 綜合控制有害生物
病蟲害是影響產量最嚴重的因素之一,一旦病蟲害發生,輕則造成減產,重則可能絕收,如不及時防治,僅1種病或蟲造成的產量損失可能超過10%。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重點監測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情況。從水稻栽培的全過程和農業生態系的總體觀點出發,以預防為主,根據病蟲害與水稻、有益生物和環境各種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因地制宜,合理應用植物檢疫、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防治措施,進行綜合防治,經濟、安全、有效地把病蟲害控制在安全閾值內,以確保水稻正常生長發育,為最終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最終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5]。
3 參考文獻
[1] 方文.水稻高產栽培技術[M].成都:四川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2] 徐富賢,熊洪,朱永川,等.川東南東水田雜交中稻進一步高產的栽培策略[J].作物學報,2007,33(6):1004-1009.
[3] 廖西元,陳慶根,龐乾林.我國優質水稻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26(2):85-88.
[4] 李黎紅,倪建平,陳乾,等.中國雜交水稻種業的發展和展望[J].種子,2013(2):56-60.
[5] 斯華敏,劉文真,付亞萍,等.我國兩系雜交水稻發展的現狀和建議[J].中國水稻科學,2011(5):544-552.